刮痧

剧情片中国大陆2001

主演:梁家辉  蒋雯丽  朱旭  霍利斯·休斯敦  塔玛拉·特恩特  斯蒂芬妮·沃格特  乔·尔克  卡特·道森  安东尼·穆林  马歇尔·菲尔  苏珊·弗莱  迈克·凯彻  乔·梅  桑尼·吴  戴夫·舒兹  

导演:郑晓龙

 剧照

刮痧 剧照 NO.1刮痧 剧照 NO.2刮痧 剧照 NO.3刮痧 剧照 NO.4刮痧 剧照 NO.5刮痧 剧照 NO.6刮痧 剧照 NO.13刮痧 剧照 NO.14刮痧 剧照 NO.15刮痧 剧照 NO.16刮痧 剧照 NO.17刮痧 剧照 NO.18刮痧 剧照 NO.19刮痧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05:25

详细剧情

电脑游戏设计师许大同(梁家辉 饰)与妻子简宁(蒋雯丽 饰)在美国奋斗了8年,事业有成。一次意外却令美好的家庭变得愁云惨雾:5岁的儿子生病了,老父亲(朱旭 饰)用传统的中国民间刮痧帮孙子治病。大同夫妻继而被控告虐待儿童,一个又一个物证人证令夫妻俩百口莫辩,西医根本无法了解这种传统中国疗法。因为这件事,父子与夫妻都不得已的分开了。大同伤心欲绝,面对儿子与妻子,他能做什么为自己伸冤呢?事情又能否得到圆满的解决呢?

 长篇影评

 1 ) Love Without Complete Understanding

这片子是最初在英语视听课上看了一点片段,觉得很感兴趣,今天刚好空了,于是在线把它看完了,最后我没想到我居然看哭了。
 
《刮痧》讲的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从在街头卖画白手起家的许大同终于经过多年奋斗得到了美国上流社会的认可,因为想要全家团聚,把北京的老父亲接来美国同住。小孙子丹尼斯某日肚子疼,老父亲因为看不懂药瓶上的英文,于是便用中国传统的刮痧疗法给孙子治疗。不想后来孙子在社区医院的一次检查中被发现了背上的淤痕,因为被儿童福利机构认为有遭受虐待的嫌疑,大同夫妇遭到起诉。
影片中的大同虽然在影片一开始得奖时的感言全然表现出他以融入美国社会而自豪,但骨子里完全是个中国男人。他认为管教丹尼斯的那一巴掌是为了向他的老板兼好友SHOW THE RESPECT,后来在听证会上为了怕影响父亲的绿卡签证毅然说刮痧是他而不是他父亲做的,对听不懂英文的父亲一直隐瞒丹尼斯被儿童福利机构带走的事,为的是怕他担心。
作为我本人,并不喜欢这种压抑自己并超额为别人着想的做法,我们这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已然是西化了。但我却在后来深深地为这样的一个父亲而感动:因为法庭认为大同是一个危险人物和不合格的父亲,为了能让丹尼斯回家,他们夫妻不得不分居;在那个脏乱的出租屋里,许大同颓废地酗酒;他的妻子简宁来看望他,劝他别喝了不听,便干脆同他一起喝起来(我很喜欢简宁这个角色,在我看来她是影片中对所有事情处理和适应得最好的一个角色),喝醉了以后,她骂他是个混蛋,大同醉醺醺地应道:“是,我是个混蛋。”俩人大笑,她又说:“那我是什么……婊子?”简宁也是开着玩笑想释放一下,没想到大同听到这句话却痛苦不已,把杯子和酒瓶都砸了,连续叫道:“不要这么说!”圣诞夜,丹尼斯在电话里要大同promise一定回家,他不知该怎么拒绝,最后答应了,我本以为这只是一个哄孩子的骗局(看来我是小时候被骗惨了= =)。接下来出现的场景是大同在寒风中在露天公园里为一只长毛绒玩具猴子画上孙悟空的脸谱,有人前来抢劫他,他把钱都掏了出来给劫匪,没想到劫匪顺手还牵走了那只猴子,结果刚才还表现懦弱的大同冲上去一下子把劫匪扑倒在地一顿狠揍,口中大骂:“你这混蛋!这是给我儿子的圣诞节礼物!”故事最后的高潮,就是大同扮成圣诞老人从楼房外的下水管道爬上九层楼给儿子送礼物的那一幕。此时他的老板,在他辞职时说“这是什么混帐中国逻辑”的好友,已经亲自去中国城体验了刮痧,并作为证据找到起诉方,争取到了对方同意取消诉讼,并且刚把这个好消息带给简宁。大同从窗口回到家中的那一刻,一家人相拥在一起,故事终于走向大团圆结局。
 
这部片子的人物塑造都比较典型,情节也是戏剧性的,一个巧合套一个巧合,所有的情节冲突显然是因为浓缩过了而显得很紧凑,所以看起来有一点为故事而故事的刻意。不过我认为这部片子的主要魅力在于故事本身的角度精妙而出色,倒不一定非要表现得那么不露痕迹。
我在看这部片子时想到的并不仅仅是文化冲突(主要在我的生活中没有感受相似经历的机会),而是两代人之间的时代差异会造成的沟通问题。影片中似乎没有这个问题,除了儿子丹尼斯不理解大同说“打你是因为爱你”算是一个吧。我比较多感受到的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求都是来自于我的母亲以及母亲面上的亲戚们,虽然父亲也是个比较传统的人,但他对我要求的方式却未曾让我感受到有不适的压力。母亲的亲戚们是一个大家庭,在我看来他们整体上都“意识形态色彩浓厚”,非常地注重中国传统道德礼仪,这当然也造成了他们的凝聚力非常地强。不过我从小感受到来着大家庭的诸多要求,带给我的记忆大部分都可以说不那么愉快。如果让我给类似于“打你是因为爱你”这样的话做一个价值判断的话,我无疑要说它是错的,并且我可以打一屏的字来批驳它。
最近上课,有个老师在课堂上对我们说:“文明之间当然是有高下之分的,像菲律宾这样居然会有人去香港游客出事的巴士前照相的民族,就是活该被人殖民。”当时我心里头就感觉我不能同意这种观点。
(虽然菲律宾人这种做法确实很二。)
我所想到的是:是不是正因为现在西方文明的那一套占优、占主流、属于强势,所以大家都觉得这一套才对?以至于不符合他们的文明的标准的民族就活该受欺负了……这套逻辑似乎又是弱肉强食的逻辑了。那如果非文明的做法占优势,是不是大家都要去推崇非文明了?如果道德、文明的标准可以套用适者生存的逻辑,无疑是将道德本身虚无化了。而两代人的沟通也是如此,现在是因为长辈们人数占优而且我还得靠他们养着,所以我就得遵守他们的规矩,而有一天他们终要年老体弱,轮到我们这一代人的思维方式抬头,然后我们再成为给下一代施加压力的长辈?
 
前几天见辩论队群里俩人吵架,想当年我也是个容易生气和人吵起来的人,所以倒是很明白其中一方的心情。吵架本身就是因为双方在意的焦点不一样,用来评断是非的那套逻辑也不是一回事。但吵到最后,在相互指责中,双方都只会对自己的那一套逻辑越来越执着。这样的吵架在效用上是等于零的,但是感情不能仅仅用效用来计算,所以往往还容易没完没了。实际上,每个人从小生长的环境都不一样,都可能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应该”和“不应该”的判断标准,但是这套标准经常和别人不一样,经常也和事实并不一样:比如说你认为会给别人造成麻烦的事,事实上对别人来说并没有那么麻烦;你认为是每个人都轻易可以并应该做到的事情,也许对别人来说很困难。不带着觉察的心经常去验证一下,就会以为自己的标准这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我并不是要批评这种状态,我想说其实最多受到自己的判断标准的限制和束缚的正是这个人自己。尤其是在表达善意和传达善意的方式上,一个人的内心经过了充分的生长和发展之后,应当是能够灵活地以各种方式来传达爱与接收到爱,而不是将自己的唯一正确的意志加给身边的人——这反而是贫乏的表现。就像我从小被教成一个要强的孩子,整个少女时代都是一个完全不会示弱的人,而且看到别的女孩子不要强反而受到更好的照顾时,心里头的那种不是滋味很容易就化作了攻击性——其实这个攻击性也是由好强的逻辑来的,结果事情越弄越糟。
尝试一下自己不习惯的状态并不妨碍人回到原来的选择,只是选择范围放宽很多了而已,并且从此也对和自己评价体系不同的人没有了敌意:什么都是有代价的,大家不过是各取所需,必要时还应该相互帮忙呢。
 
我见到过一句话:Sometimes,we love somebody complately without complete understanding.
我想这正是为人父母所给予孩子的,尽管因为时代变化得太快,经常方法不对、甚至造成反效果,但它也只是某一种模式,他们也只是茫然地面对着这个大时代的小人物,无所适从。就像影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也觉得它有很多问题,美国人应该更不能理解,但是并不能因为那是在美国,不理解的人人多势众,就说它是错误的。大同的老板能够亲自去中国城尝试刮痧,这是普通人所做不到的体谅,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自信、有安全感的人,才不惧于去推翻自己原有的判断。一个越是恐惧不安的人,越是不会去做自己认为“不应该”的事,因为他恐惧的是那套评判逻辑建立之初关于受惩罚的记忆,虽然实际上这种威胁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面对一种自己不明白的评价机制,我想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有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直到找到双方相处最合适的位置、距离和方式,不仅仅是对不同的文化,对长辈父母与后辈,对两性之间的心理差异,对怎样和不同的性格的人相处……这样说着,就想到自己做得并不好,基本还是别人宠着我。
不过我想:正如影片中那样,即使美国人不能理解中国人的思维,但最终能允许大同一家按照他们的方式生活,这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是莫大的幸福吧。知道世界上不是只有一种正确的生活,不去对别人的生活方式指指戳戳,这也算是最简单的与人为善的方式了吧。

 2 ) 仅仅展现差异无非是加深误解


 好几年前看过的《刮痧》,剧情早已模糊,隐约记得的就是父亲为看儿子而扮成圣诞老人爬上下水管道,那一刻貌似也赚取了当年我的眼泪。
  最近看到阿米绪人的故事,想到这部电影,觉得有些异曲同工,关于所谓差异。
  阿米绪人,历史悠久的一个教派,再洗礼派的分支,简而言之,就是一群在美国现代社会中生活着的“原始人”,过着节俭克己与世无争远离现代的生活。他们的特立独行却造成了与现代社会的若干冲突。譬如他们认为孩子读书只需要读要14岁就足够,这就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导致父母被罚款甚至拘捕,骨肉分离。法律的本意是好的,为了提高公民素质;然而却触动了阿米绪人选择如何教育孩子的自由——在美国,家人具有这一自由是被法律认可的。这样广泛的冲突,相比起“刮痧”这一偶然事件,更具有典型意义。
  美国人要如何面对并解决这一冲突的呢?
  姑且不论,我是在想,《刮痧》一片,反映文化差异,算是感人心肺催人泪下,但是却仅至于此,未免简化了因果而显肤浅。留给观众的感受无非是:在美国你再成功也是异乡人,无法融入他们的文化,无法理解他们的做法,即使他们的出发点看起来是好的,我们中国人也无法接受他们这份善意。再引申一步,便是“美国有什么好的?”。完全忽略了其基于文明认识高度的保护弱势群体这一人道主义初衷,更没有去探究这样的制度是仅仅造成差异还是会着力解决差异——仅仅摆出差异,只不过是造成误解,并加深“我们不同”这一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这种“我们不同”的观念甚至可以带来一份莫名其妙的自得,然后理所当然地拒绝普世观念,并进一步推动差异的扩大。
  继续说阿米绪人,他们教育孩子的自由被剥夺,引发广泛的同情,经过其自身与援助者的申诉和努力,最终最高法院判定强制实行的义务教育法侵犯了阿米绪教徒的宗教自由,允许他们豁免于义务教育法的约束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最高法院的判词中说到:“一种与众不同甚至是异僻的生活方式只要没有干涉到他人的权利或利益,就不能仅仅因为它们不同于他人就遭到谴责。”
  就是这样。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具体到刮痧,抽象到观念,在美国,没有人要刻意地排斥你,故意跟你作对,不是这样的(即便他们此刻不了解“刮痧”也不意味着他们主观上不愿意或不会去了解“刮痧”,尤其是倘若与案件的判决相关)。从社会整体来说,我相信那里不仅会有包容,也有足够的理性去解决冲突——底线是无损他人利益以及人道主义。
  这就是《刮痧》的不同之处,它讨论的是“虐待”孩子的问题,虽然是被误解了的“虐待”。的确家长有教育孩子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的底线是人道,不能残害孩子的身体甚至生命。倘若说这样的认识有悖于中国文化,那只能说中国文化是不人道的;或者说,只不过是还没有达到文明的高度。
  固然,不打不成器,有其合理性;再怎样,大部分家长是为孩子好,因为打了孩子就让其骨肉分离,可能造成的是对孩子更大的伤害。但是,人类毕竟是找到了更好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才能舍弃这样一种“野蛮”的方式。“棍棒”毕竟不是“孝子”的充分必要条件,那么就没有理由非选择它不可,明明有文明温和的手段,为什么非要野蛮粗暴?若非如此不可,那也无怪不能豁免于法律之外。这是一个文明世界的普世价值,根本就不是“我们不同”的问题。
  主旨就是想说,仅仅煽情地展现出“差异”是不够的,是要加深误解的。重要的是要让人知道,完善的法律和体制是如何解决差异、保护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的平等与公正的。

 3 ) 美国居 大不易


   中国人主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人自称自己是礼仪之邦。

   其实礼仪,无外乎规矩,哪里没有?只是某些礼仪或者规矩,于一个民族来说,是天经地义的,在另一个民族眼里,却不可理喻了。

   人前教子背后教妻、打是亲骂是爱、家和万事兴。许大同带着这许多的中国规矩来到美国,寻求一种公平竞争。在竞争中,他成功了,如愿以偿,家庭幸福事业有成。他站在领奖台上对美国人说: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爱美国,这里是我的家,我实现了美国梦。然而一转身,许大同却因为深夜里把儿子独自一个人留在家里,并且摔伤送进医院,又阴差阳错地被发现孩子背上爷爷刮痧留下的瘀痕而遭到美国儿童福利院起诉,怀疑他存在严重家庭暴力虐待儿童。在多次与儿童福利院的法庭辩论中,许大同与代表美国规矩的儿童福利院陷入僵局。他们各自上演自己的闹剧,一方拼命攻击,一方歇斯底里。他们根本无法交流。中国人最传统最民间的家庭治伤法“刮痧”,在国美人眼里简直不可思议。他们需要科学的解释和准确的证据。而许大同之前对孩子的武力管教替父受过爱妻弃胎,甚至根据中国神话英雄孙悟空设计出来的游戏,居然都成了呈堂证供。包括他最信任的朋友兼上司昆兰,都成了控方的证人。许大同觉得这帮洋鬼子才真是不可理喻。他扔下一句“道不同不想为谋”忿然辞职。为了能让儿子回家,妻子违心与他分居,父亲内疚回国。

    许大同陷入了绝望的境地。他表面暴跳如雷,固执已见,内心却在深深长叹:美国居,大不易啊。他痛哭,他呐喊。他忘了他已是“美国人中的一员”,也忘记了他的儿子只会说英语。他想回到愿意承认他的感情他的观念的中国。但是他是负罪在身,为了证明他的清白与正直,他必须留在美国等待宣叛。

    为了能在圣诞夜给儿子送礼物,许大同悲壮地从室外爬水管到9楼自家的窗外。然而正在他险些失足坠楼的时候,昆兰和福利院女主管带着法院的解禁令拯救了许大同。而这个结局是昆兰以自身作为实验品到华人街请中医为他刮痧,证实了确实是种家庭疗法而非暴力。
掌声,礼物,泪水,理解,感动,大团圆结局。

   尽管如此,整部电影的基调却是凝重、阴沉的。美国人是理性的,中国人是感性的。当我们无法让别人承认自己的时候,常常会以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试图打动别人。法律无外乎人情,美国人也并不一概那么机械那么无情,他们的法律也一样在乎人情,但最终还得事实说话。电影虽然为我们展现了这个事实,但内里的情绪却无时无处不在渲染一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悲怆与凄凉。这便是中国人极度自卑导致的极度自尊。

   《刮痧》绝对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倒不是说这电影有多么好,其实各方面表现平平,还有扮可怜博同情赚眼泪的嫌疑。But,这电影跨越了了海外华人在物质生存上的挣扎,进入一个文化差异层面的反思,给观众一个警示:大多数向往国外的人,并不在于那里优越的物质环境,而于那里优良的竞争环境。请注意,西方的人文环境,有时会公平得豪无人情。好在这个世界越来越兼容了,但是,兼容的程度与文明发展的速度是成正比。所以希望别人兼容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得学会兼容别人。我们的礼仪里,包括了“入乡随俗”这一条。

 4 ) 编得不好

基本上,剧情不太合理。梁家辉作为一个到美国生活了这么长时间的人,连不能够打孩子这么一点基本意识都没有吗?到了法庭上,本来几个词可以说清楚的事情,Chinese alternative therapy/massage,就是不说,光知道发脾气。如果不是有一个超级负责人的法官,这局面怎么收拾得了。要表现文化冲突也要合理一点才好啊。

 5 ) 关于中国和美国文化的差异

由《刮痧》想到的中国和欧美文化的差异:
第一、 孩子是谁的?国家的,还是家族的?显然,美国认为孩子是国家的,而中国认为是家族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大同把孩子自己撂在家里的时候,他很清楚,在美国的那种环境下,他已经触犯了当地的法律,对比前几天的小月月事件,当人们反思路人的冷漠的时候,有些人也开始对准了小月月父母的监管不力,应该说是个不小的进步。为什么中国认为孩子是家族的呢?我觉得这和中国两千多年的宗族制度是有关的,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宗族制国家,联系国家的纽带是一个个的宗族,而父系氏族下姓氏的关联就使得孩子就是家族的私有财产。而美国,是相信天赋人权的,孩子,首先是一个自然人,然后才是你们家族的孩子,这样的话,孩子就有他的各项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包括孩子的父母,如果受到侵犯,那么任何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孩子是国家的未来,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黄色校车在道路上有着如此大的特权,一切以孩为第一。
第二、 父母有没有体罚孩子的权利?美国,没有,或者说,有管教的权利,但是不能虐待,或者打孩子。而,中国,父母是有打骂孩子的权利的,就如,大同的父亲说的,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当丹丹说,那我打保罗就是我爱他了,爷爷的解释就说不通了。那为什么美国人认为不可以打孩子,而中国人确认为打骂孩子是理所应当,棍棒下出孝子呢?美国的话,我想还是和他们的自由人权是分不开的,当然,也可以试着从宗教的角度来解释下,中国,还是上面说的,是一个传统的宗族制的熟人社会,从三纲五常到养不教父之过,再到古代的犯罪连坐制度,都大大赋予了家长来管教或者用暴力的方式来管理家族的权利,在古代,子女因为犯了族规,被父母给处以极刑的比比皆是。并且,中国人认为孩子是自己血脉的延续,在影片中,大同也提及到了,那么既然是自己血脉延续的话,就会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那么我对我自己来进行暴力的管教的话,我自己也会心疼,这是我自己的事情,用不着别人来指手画脚。当然,这有延伸出一个问题,就是自己有结束自己生命或者自虐的权利吗?这就涉及到如安乐死之类的另一个哲学问题了。
第三、 法大,还是理大?在美国,法大,虽然各个州有着各种稀奇古怪的法律,而在当下的中国,或者,在电影中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是理要大一些的。法大,就是一切以法律为标准,以制度为规范,此种情况是,是把人作为恶的来假设的,人是不可靠的,只有制度可靠,只有证据可靠,所以当大同慷慨陈词,都快要把法官给感动了,但是当对大同的不利证据出现时,法官还是站着证据这方面。而儿童监护中心的女负责人,虽然感觉他的下属做的不对,有引导激怒大同咆哮公堂的行为,但是从证据上找不到瑕疵,虽然她知道,在此事情上,是没有赢家的,从内心也深深的同情孩子,但是她能做的也只是沉默,而到最后有了新的有力证据的时候,她就在第一时间去找法官要求翻案。而中国则偏重于情理的多一些,比如说,我们去医院看病,去政府部门办事,会首先想到托人找关系,而流程或者规章制度怎看的不是那么重了,而上访或者期待青天大老爷的出现,则更是民族的悲哀,不是寄希望于良好的制度而是寄希望于某个人的出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正是因为中国人情的作用,使得GUANXI一词出现在英文中,作为外国人研究中国的舶来词。当然,这是不是说,在美国就完全不讲人情呢,我想不是的,个人老是认为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是最具人情味的,因为它是找了不同的社会人群来充当社会陪审员,多方的博弈来促使法律的公正。或者说白了,中国的人情世故更倾向于一种隐晦的潜规则,不可说,而美国的法律,则更是倾向于一种公开的讨论。各方权利的制衡使得法律变得更公开公正透明。

 6 ) 中国式与美国式的冲突 (电影中的法律的作业,搬过来了)

影片《刮痧》向我们展示了华人在美国由于法律制度和社会习惯等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冲突。这种冲突可以称作中国式与美国式的冲突,以下是我观看完影片后的一点感受。 中国人和美国的社会,当这两者组合在一起的时候本身就有一种矛盾效果,中国人应该存在于美国社会,美国社会应该容纳的是美国人。而当中国人进入到美国社会后会发生什么呢?影片刮痧就向我们阐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由于影片题材就充满了戏剧性,所以影片本身也充满了戏剧张力。 影片一开始是一场颁奖典礼,在礼堂的外面聚集了一批游行示威者在进行示威游行,用大同的老板约翰的话说就是“宪法规定的那一套言论自由”。他们反对暴力游戏,所以也抵制这个以游戏为主元素的颁奖典礼。在这里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矛盾就已经产生了:在美国这种游行非常普遍,只要人们对某件事情不满就可以上街游行,人们反对总统某项决议的游行也不在少数;但在中国游行的情况是很少的,游行可以与暴力划上等号,更不要说去反对党和国家的决策了。颁奖典礼的大奖被男主角许大同拿到了,他是一位来美国已经八年的移民。在礼堂内,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矛盾又爆发了,大同的儿子丹尼斯打了约翰的儿子,大同于是就当着约翰的面打了丹尼斯。这是中国式的“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也是中国式的要给老板面子。影片后来约翰对大同的这一行为是这么评价的:“给我面子?好不可理喻的中国逻辑!”至此影片在颁奖典礼的这一段告一段落。 回到家,爷爷给丹尼斯进行了刮痧——the Chinese medical treatment.影片的导火线就此埋下。回到家里,一家人还在谈论着白天大同打丹尼斯这件事。丹尼斯说出了美国式的理解:“打小孩的爸爸不是好爸爸。”爷爷也说出了一个中国式的理解:“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这可以说是礼堂里中国式与美国式的冲突在家里的延伸。刚来到美国的爷爷特别不适应在美国的生活:不能抽烟,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不能和美国人交流,老朋友老霍的去世…在我看来,爷爷的不适可以代指大同心里的中国式情结,这种中国式情结在美国社会没有生存空间,导演将大同内心里不适应美国的地方,通过爷爷的不适外化了出来。大同表面上是一个加入美国籍的移民,其内心实际上还是一个中国人,他是“披着美国皮的中国羊”,他内心的中国式在后面的表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我在想一个问题,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八年的人,其作为怎么还像一个才去美国的人呢? 老霍心脏病突发死去,大同留下丹丹一个人在家去警察局接爷爷,在这个过程中简宁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吵醒了熟睡中的丹丹,故事发展到这里,刮痧的导火线就要被点燃了。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三个冲突也产生了。在美国单独把孩子留在家里是犯法的,而在中国这种事情在很多地方是司空见惯的。醒来的丹尼斯摔倒了,大同带他到医院缝合伤口,医院的医生发现了丹丹背后由于刮痧导致的“伤痕”,他们以为大同在家里虐待丹丹,于是把这一情况通知了医院的社工。至此影片最大的中国式与美国式的冲突产生了:在中国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而在美国医生们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刮痧。儿童福利局怀疑大同虐待丹丹,要把丹丹带走,这时候大同的冲动性开始显露了,并且暴露的淋漓尽致。他大声嘶吼着,拒绝警察将丹丹带走。在影片中,大同给了我两个最深刻的印象:冲动和固执。这一次他不顾警察的阻挠去抢孩子,就不利于事态的发展,他应该冷静下来,冷静才是处理好事情的前提。他的冲动和固执在下面还会有叙述。 第一次听证会前,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五个冲突发生了:大同请了约翰•昆兰——他的老板,作为他的辩护律师。在中国请熟人帮自己办事情是很正常的,中国的律师也基本可以应付所有类型的诉讼;而在美国,人们选择帮自己办事情的人的标准是他的职业素质,美国人考虑他有没有能力代理,是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而不是着重考虑是不是自己的熟人。在听证会上,第六个冲突发生了:大同说了谎,他把刮痧的事揽在了自己身上,顶替了爷爷。约翰在后来问过简宁大同为什么要这样做,简宁回答说:“Because he’s Chinese.”中国式的思考是要替爷爷顶罪,毕竟上法庭是件“不光彩的事情”;美国式的思考是不能撒谎,上法庭也没有什么,跟家里没什么两样,你看那法官多么幽默啊。大同在法庭上又发怒了,坚持孙悟空是正义的化身,他也固执的一再坚持自己没有错,刮痧没有错,那是中国传统中医疗法。这一次大同的冲动和固执两者都暴露出来了。孙悟空和刮痧都没有错,但大同的发怒显然不利于事件的处理。大同一直坚持刮痧只不过是中国的传统中医疗法,他一直在说中国什么什么的,但他没有想过在中国合法合理的事情在美国就不见得合法合理了,而他现在就是在美利坚的国土上。 由于儿童福利局没有提供证据副本以及辩方律师的不对口,法官决定举行第二次听证会。这是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七个冲突:在中国不会为了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而在美国由于追求绝对的公平,它就会进行重新审理。美国法庭的审理与中国很不一样,不管是在证人的站位还是在法官行使的角色上。这是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八个冲突:美国法庭审理的主角是律师,一个案件能否打赢的关键就是律师,人们作判断的是证据,先入为主的观念很少;而中国的法庭在审理案件时,主角是法官,案子在未审理时,其实是非曲直已经明了,人们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点在里面。在美国的法庭审理中,律师关心更多的似乎是怎样去打赢这场官司,而不是我的当事人是否真的触犯了法律。律师们会玩文字游戏,用他的口才来“拷问”证人。当事人和证人陈述时也会句句斟酌,尽量不让人抓到把柄。在听证会上控方律师甚至把给丹丹接生的女医生也请来了,可见美国人的煞费苦心,也说明了美国档案管理的完备,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 当我们注意大同的老板约翰时,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九个冲突出现了:约翰可以去做证人证明大同虐待儿童,但到后来大同要走时也在尽力挽留大同,这在中国是不敢想象的;中国人只会想到老板“背叛”了自己,还来装好人,殊不知是个人的价值观在作怪。美国人信奉绝对正义,在正义面前他们似乎是不讲人情的。 听证会上,大同打输了官司,丹丹暂时由儿童福利局收养。爷爷想回中国,他更习惯跟北京的老朋友在一起。大同送爷爷来到机场。这时候大同又冲动了,大同想当一位孝子,他把丹丹偷偷从幼儿园带了出来,准备带着丹丹和爷爷一起回中国,爷爷果断制止了大同这种鲁莽的行为,一个人坐上了飞往北京的航班。中国式与美国式的第十个冲突出现了:大同成了通缉犯,在电视上进行直播,美国人的信息传达至迅速,对“小问题”的依依不饶,都让人咋舌;在中国为了这样一件事进行通缉甚至追捕是不可想象的。后来七辆警车在追捕大同,跟追捕一个通天大盗一样。我个人觉得这也许是中国人和美国人对法庭和警察的认知态度不一样造成的。中国人总是把警察与做了坏事联系在一起,美国人总是不把警察与坏人联系在一起,警察是市民权利的捍卫者,是市民的朋友,美国人当中上过法庭的也不在少数。 后来大同的老板约翰去了中国城,让中国的传统中医给他进行了一次刮痧,他的后背出现了与丹丹一样的三道伤痕,但他并不感觉疼痛,于是他相信了大同并没有虐待丹丹。约翰和福利局的女职员联名要求法官撤回对大同的起诉,于是丹丹又重新回到了大同的怀抱里,影片到此结束。 这部九十年代公映的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中国人由于不熟悉美国的法律制度而引发的种种冲突,看完让人深思,也让人更加了解了美国。不知道这种类型的电影在当今的中国上映会不会有市场,我想基本是没有的。而在当今我们似乎更需要这样的电影带给我们思考,带给我们冲击。现在的矛盾跟过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会多看几部这样的电影。

 短评

朱旭老爷子真心NB,蒋雯丽演得也很出彩,但是,演得最好最好的,还是梁家辉啊。梁家辉是真正的影帝!

7分钟前
  • Relex
  • 推荐

跨文化交际上老师播放的影片。刮痧在中国本来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但在外国却成了虐待儿童,所以有时候很有必要了解各国文化差异,避免此类麻烦。

10分钟前
  • 酒鬼一家小迷妹
  • 推荐

过于煽情了,这种对亲情的过度渲染是一个的败笔,好消息是梁家辉继续着稳定的、高质量的表演输出,他真是唯一一个放在内地、香港、台湾任何一部电影里面都让人不会觉得太突兀的好演员,另外把他放到东南亚电影,比如越南电影也不突兀,真难得!PS还是觉得表现东西文化差异的片应该讲究含蓄、点到为止。

13分钟前
  • sonnet
  • 还行

不是简单在说文化冲突了,更重要的是对两种文化中的权力关系不对等一种发泄,梁家辉的歇斯底里,更多是作者面对这种文化权力结构的歇斯底里。

15分钟前
  • 推荐

还是表现文化差异。这是一种双边误会,美国法律误解中国文化,中国人情误解了美式人权。表达叙述之中有太多中国国产大陆剧的煽情手法了。梁家辉和蒋雯丽的表演可圈可点,但是不得不说朱旭老爷子,哎哟,每次见到他的表演,气定神闲,游刃有余,唯有钦佩。7.4

18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内容4星,片子3星。朱旭5星。

23分钟前
  • 熊阿姨
  • 推荐

Because hi's a Chinese.

25分钟前
  • EvaneScencE
  • 推荐

看着很心酸,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把事情变得天差地别,孩子被隔离,丈夫辞了职,老头回了国,夫妻分了居。都说美国好,我们说的礼俗、文化,他们不懂,什么叫孝顺?什么叫棍棒底下出孝子?当然现在也是提倡讲道理,但有些孩子很皮,讲道理听不进去。梁家辉和朱旭演的很好

28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听过法律基础老师上课喜欢放电影了 上次放的《秋菊打官司》 这次放的《刮痧》他以法律与文化作为开题 根据他的法律视角的解读 部电影的主要矛盾在与 自然法和分析法的矛盾 当然其中还提及文明的冲突 法律工作者的形象 亲情 爱情等等 赞同蒋雯丽演得太假了 结尾比较苍白

30分钟前
  • Manchild
  • 还行

当中国文化撞向美国文化……不过而今中医在外国人中已经渐渐盛行起来了,外国人在养生方面并不是太无知的

33分钟前
  • Reynard
  • 推荐

梁家辉演的真的好

37分钟前
  • 瓦达西瓦又又又桑只爱这巧克力
  • 推荐

对于“美国”而言,《刮痧》似乎有所洞察,而有理有据,单手从开场对于Video Game=Violence的抗议再到文本自身的冲突设置均表明:除却对于“西方人对于刮痧的误解”之外,它本身是政治问题而不是社会—文化的问题,开场男主人公许大同对于“美国梦”的陈述并非反讽,真正的反讽在于左翼—民主党话语之下的自以为是,回到影片开场,是否会让人回忆起希拉里一派对于GTA的强烈反对态度?究竟是谁在限制Diversity?但是《刮痧》并不是美国共和党的宣传片,而是中国90年代文化的余波,“镜城”的其中一面(借用戴锦华的比喻),相对于李安的Multi-Cultural文化背景,它却站在“中国”的主体性,满足了官方话语所急需的“国学价值”之复兴,但令人欣喜的是,导演依然从中埋藏了些许“私货”。

3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还行

挺感人的,戏剧冲突很浓烈,也是真人真事改编.听说小孩到现在也没有回到父母身边

41分钟前
  • MIA
  • 推荐

为了主题而故事的痕迹过重,不过梁家辉在片中依旧延续着其高质而稳定的演出,他是我眼中唯一能被任意放置在港、台、大陆等各地影片中却不显突兀的演员~~

45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美国人真的是事妈

50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力荐

表现得并不仅仅是表层的文化差异 更是对这种文化差异处在一种极度不对等不公平的环境之中的无奈和批判 但是夫妻俩边喝酒边互骂一段拍得太做作了【为生在中国 能够有机会接触了解西方文化而感到庆幸 而不像西方社会对东方文化存在太多的误读和曲解 其实这也算是一种文化的闭锁吧?

53分钟前
  • 凹凸代餐
  • 还行

A little bit too dramatized. But still a good story and it was shot in St. Louis. 8.5 out of 10

55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推荐

culture strike什么的 真的很恐怖啊... 不知道为什么分没想象中高 父子情 中国文化描述的也很不错 就是最后结局有那么点夸张了 爸爸 你为什么从窗户进来啊? 因为我们家没有烟囱.... 还有 蒋雯丽真漂亮

60分钟前
  • 🐟
  • 力荐

讲述中美差异,治病的刮痧竟成了犯罪的铁证,为接回孩子,夫妇俩竟闹得分居,听起来荒诞却又是事实影片里的蒋雯丽可真美,梁家辉饰演的丈夫把我气得要死,莽撞无脑,冲动易怒,净帮倒忙……电影整体不错,演员演绎得都很好,部分剧情生硬也无伤大雅

1小时前
  • 你在百花深处
  • 推荐

我觉得最后的理解显得有点一厢情愿,毕竟东西文化之间的沟壑何止千万。我不懂的是,为什么蒋雯丽和梁家辉说话也要说英文啊,都是中国人好么。以及,外国佬真是少见多怪,刮痧就是虐待,那还有饮尿放血拔火罐刮骨疗伤的呢。。

1小时前
  • 鬼腳七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