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丽

剧情片伊朗2009

主演:格什菲·法拉哈尼  塔拉内·阿里多斯蒂  Marila Zare'i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剧照

关于伊丽 剧照 NO.1关于伊丽 剧照 NO.2关于伊丽 剧照 NO.3关于伊丽 剧照 NO.4关于伊丽 剧照 NO.5关于伊丽 剧照 NO.6关于伊丽 剧照 NO.13关于伊丽 剧照 NO.14关于伊丽 剧照 NO.15关于伊丽 剧照 NO.16关于伊丽 剧照 NO.17关于伊丽 剧照 NO.18关于伊丽 剧照 NO.19关于伊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2 23:37

详细剧情

在德国生活着很多伊朗人,阿莫德就是其中一个。在阿莫德回祖国度假的时候,他偶遇了美丽的幼儿园老师伊丽,刚刚离婚的他很快坠入了情网。就他还没来得及发动爱情攻势的时候,伊丽就离奇的消失了。大家伙开始分头寻找,直到法院介入了这桩案件,也未能找到什么线索,伊丽还是没有回来……

 长篇影评

 1 ) 陷在沙滩里的汽车,陷在道德困境的众人

首先我最大的观感是,很晕。人很多,对话很多,背后的道德伦理逻辑很复杂,镜头很晃,所以看得很晕。但并不是说电影拍得很混乱看不懂,还是能看懂的。导演用镜头讲故事的能力很强,群戏也很强。

其次是节奏的问题。说实话我最激动的时刻是下水救人的那段。一开始我没想到这只是前奏,后面的争论才是故事主体。所以看到后面一长串的争吵我是有点不耐烦的,一直在想为什么还没结束,结局为什么还没出来。

再说背后的道德伦理逻辑。一开始大家争吵的是伊丽是救人溺水了还是不告而别了,如果是溺水了,道德责任在谁,是在于被救孩子的父母,还是在于邀请伊丽到来的女主。后来,随着伊丽有未婚夫的事实暴露,争论的点又变成是要装作不知道这件事,还是把真相和盘托出。其中关系到伊丽作为女性所应遵循的道德伦理问题。争论很复杂,也很中东。

最后,女主害怕道德压力,还是说谎了。伊丽的未婚夫质问女主,在邀请的时候,伊丽是否拒绝过。女主躲闪着说没有拒绝。其实伊丽是有拒绝过的,这在女主向大家坦白的时候说过。伊丽是在女主的坚持下,最终才决定参加,但要求女主对此保密,并且只参加一天一夜,第二天就走。谁也没想到之后事情的发展急转直下。

整部电影在叙事的过程中,埋了一个又一个道德伦理争论:被围攻起哄的单身女性、救人溺亡所产生的道德责任、女性瞒着未婚夫会见异性有违风俗、面对巨大的道德压力是应说谎保全自己还是诚实说出真相。大家始终在不停地争吵,道德压力轮番压在每个人身上,对此每个人的表现各不相同。

其实一开始我不理解大家为什么要争吵。当然背负上人命这种事情,每个人都不愿意碰上,但如果确实是救人溺亡也无可奈何,大家如实相告不就好了。后来问题不再限于伊丽是否救人溺亡了,而是她为什么会来参加这个活动,她参加这个活动是否符合道德伦理。对此大家又是一番争吵。我一开始不理解,有了未婚夫就不能参加社交活动吗?只要不说出意图是会见异性,单纯只是受邀参加朋友间的活动不行吗?这是什么大事吗?为什么不能和盘托出?

后来我意识到了,电影正是想讨论这些道德伦理问题,而道德伦理的轻与重、简与繁,在不同的地方是存在差异。而在中东,女性乃至所有人,都背负着界限分明、非常复杂的道德伦理压力。

电影的最后,大家合力推陷在沙滩上的汽车,这一幕极具象征意义——电影中的所有人,甚至现实中的每个人,大家都深陷道德伦理的漩涡里,难以自拔。

 2 ) 如何能不带偏见地去感受

    还是在伊朗同学的推荐下看了这部电影,据说这部片子在伊朗国内的评价一直是高于一次别离的。之前看了豆瓣的其他评论,一直有种这又是一部妇女解放电影的假象,但和同学讨论后,却出乎意料地发现所有伊朗同学都坚决认为Elly是自杀这个事实不可接受。
    当然,Elly的死因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局内局外人的感受,本来也就不该一致。只是似乎第一眼看过去,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个纠结于传统道德观和内心真实声音之间的女人的无奈;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能把眼光从对Elly的聚焦转移到整个旅行的每个人身上,抛弃对于伊朗社会先见性的偏见,也许会看见更多关于人与社会本身的关于道德和伦理的探讨。无论Elly是何种阴差阳错踏上了这次死亡之旅,也无论她的过去如何,在这群人中间,她永远是出离于核心的一个局外人的角色。
    这不由让人觉得心寒——在你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去怀疑而不是信任;于是在她失踪后,大家一致的反应是她是不是离开了,而不是万分确定她其实是救人而死。我个人觉得,离开这个选项是一个不可想象的设定:即便是选择离开,也不会是这个时候,当Arash落水的那一刻,即便是普通路人也会选择下水救人,何况我们从对Elly不多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她是一个道德感十分强烈的角色。而最后真相大白后,大家还是选择了沉默,即便是和Elly素有交情的Sepideh也最后只能撒谎说:我不知道她已经有了未婚夫。我想故事发展到这里,我们所能做的也唯有一声叹息。
    法哈蒂的作品一直以直接揭露现实的无情而著称,让我们从一组人的故事中逐渐看到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流转的自私,偏见,和虚伪的道德诉求。一次别离无疑是此类电影的巅峰,但关于伊丽因为涉及到死亡话题,无疑能产生更激烈的心灵撞击效果。抛开电影的文化背景,这其实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如何能够相信并无私地给予帮助,如何能不带偏见地去感受一切,大概也是这部电影给我们留下的最大的问号。

 3 ) 关于伊丽

影片前四分之一是剧情片,4男4女结伴郊游,其乐融融,波澜不惊的叙事。而后急转直下,有男孩的溺水引发了伊丽离奇失踪的事件,在抽丝剥茧般的悬疑解谜下,逐渐透露出伊丽的人物背景,无论是因为救人而溺水而亡还是因为恐惧以有未婚夫的身份参与被安排的相亲而自杀,影片更多表达的是伊朗传统观念与外界的冲突,或是说是某些伊朗的传统思维习俗对人情的吞噬,而这种痛苦刻在每个人的脸上和心里。

 4 ) 死亡就安宁了么

一部难得的伊朗中产阶级题材影片。而这部电影的出处。是大名鼎鼎的阿巴斯。关于伊丽的失踪之谜。及情感困惑。都类似安东尼奥尼《奇遇》中莫名隐匿的安娜。不同的是影片最后确认了伊丽的死亡。不同的是她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会死。却依然是谜。

影片之前的一段对话也许提供了答案——她问阿默德为什么离婚。阿默德说"一个痛苦的结局,好过没有结局的结局。"

伊朗文化里,人们对安宁的捍卫更像是对宗教信仰般的虔诚。哪怕这种安宁的背后是巨大的痛苦。是要延续一辈子的。剧终时。当众人合力将搁浅的汽车推上岸的镜头则因此充满了隐喻色彩。

 5 ) 所谓两全其美

《About Elly》

关于伊丽,主角却是人性,反派是那教义

有个伊斯兰国家,叫伊朗,时尚不再是黑纱罩身,风格可以是仔裤皮包。周末假日携家出游,是中产阶级有钱有闲的写照;LV老三彩手提电话机,是现代文化强势渗透的痕迹。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早已完成,而在这个以宗教为立法之本的国家才初显端倪,何以见得?不只是女人们被脑袋上摘不下的裹布约束,整个国家的人都在意识里褪不去的教义前却步。意外来临前,她是男人口中的好妻子,女人眼里的似天使;意外发生后,风筝被她带起,孩子被人救起,很快伊丽不见踪影,大人忙着脱洗。风筝不会水,刚落水便被急浪卷走,天使不忍心,刚下决心就被自私判死。

不喜欢的未婚夫不在乎她的死,重拳出击想知道自己是否被爱着;“关心”她的好朋友只在乎自己,谎话连篇保全头巾下畸形的脸。只不过伊丽不是她的名字,生的美丽神秘,走的悄声无息。“痛苦的结局总比没有结局的痛苦好”,痛苦的结局留给活着的自私鬼,没有结局的痛苦则是她要背负的罪责结尾,所谓两全其美。

秘密都随海声隐渐,死人不需要脸面。

 6 ) 我可能会和塞碧德一样

……

伊朗社会并没有西方化,我认为它只是现代化了
人们在他们自己的文化基础上现代化了
伊朗人民的真实面貌就是这样的,更确切地说是伊朗的中产阶层
这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出现的

……

对我而言,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时能够感受到自己正在陷入这场悲剧当中,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这种想法是从戏剧中来的

……

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疑问离开房间,不同性格的人会提出不同的问题
也许你提出的问题会跟你身旁的人所提出的截然不同,这和你的性格有关
但是我认为所有观众都会提出同一个问题,就是:“如果我是他们的一份子,我会怎么看待伊丽?”
如果我是他们的其中一员,我可能会像塞碧德一样,我可能会提议别人像她说的那样去做
在我看来,塞碧德的痛苦比伊丽遭受的还要多
伊丽的结局很痛苦,但已经结束
而塞碧德的痛苦也许要一直延续到她死去

我要向你解释一下,在伊朗文化中
如果安宁存在的话,人们会选择不顾一切地去捍卫它,哪怕只是相对一时的安宁
也许这份安宁的背后充满了痛苦,而且这种痛苦要延续一辈子
我想,在当今世上,哪怕很痛苦,但它是可以暂停的

这部电影也一样
每个人都极力去维护各自内心的安宁,不管代价如何
结果情况越来越糟糕,因为他们只追求一时的安宁

……

我认为,一部电影如果有价值,观众就会出现两种反应:
一种是忧伤,另一种是喜悦
如果这种忧伤或者喜悦,能够从感性的层面传递到理性的层面,这就是好电影
即使观众并没有思考电影的主题,这并不重要
他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去思考
最重要的是,他们思考过
我可以说,全世界电影的使命就是使大脑运转起来,让思考活跃起来




节选自DVD导演访谈

 短评

女主之所以带伊丽来度假,只是一厢情愿的想做媒人,其它人也纷纷起哄。悲剧发生后,女主又说伊丽没有拒绝,其它人则是想要撇清关系,伊丽的未婚夫也只在乎伊丽是否专一。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只在乎自己。正如这部名叫“关于伊丽”的电影,伊丽只出现了半个小时。《关于伊丽》不仅关于伊丽,更关于每个人的私心和本性。正如这表面上是寻找伊丽的故事,实则是折射出人们自己的内心。

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又情不自禁的重看了一遍,阿斯哈·法哈蒂已经成了我心目中最会讲故事的人。★★★★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1.一部令我心急如焚的电影,一直想要知道结局是如何,却又舍不得结束,无比纠结的矛盾。2.群戏很棒,每个人的心理都生动的表现出来,由不同的事件、不同的阶段引发出不同的心理,不同的心理进而引发出不同的动作和言语,一切都在进行,一切都在尖锐的冲突,太赞了,从伊丽消失之后。

1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一部与众不同的伊朗电影。

1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悬疑,结局是悲的

23分钟前
  • 美美哒Cindy
  • 推荐

很好看,但其实有点压抑

24分钟前
  • 吃货月
  • 推荐

最后陷在海滩上的汽车影射着一群人的困境,我们为了息事宁人教小孩子说谎,为了大局考虑忽视少数人的意见,为了自身声誉践踏死者的尊严。是与非暧昧不清捉摸不透,在声声海浪里和伊丽的尸体一样浮沉无踪。舞台话剧一样的结构,人物之间充满张力。对古兰经发誓,见识伊斯兰国家对于订婚誓言的不容亵渎。

2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痛苦的结果和没有结果的痛苦。

3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这剧本,厉害。

3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风筝把伊丽带上天 地上的人们急着切断手中的线

37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力荐

可以

39分钟前
  • 夏至
  • 推荐

还行吧

41分钟前
  • 潇潇暮雨
  • 还行

难得的伊朗电影啊,很独特

42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躁动而又缓慢的节奏,配上伊朗独特的民族化气息,注定这是一部难以走近的语境。很不能理解剧情中的人物行为背后的逻辑,如果一开始为了所谓逃婚与出轨而铺垫的谎言是为了埋设后续的冲突,那后来一切为最初谎言的延续说谎,并没有营造出足够的可信度,也许正是所谓的文化冲突,会造成这些不理解与无法接近。电影中的情绪并没有显得很条理而缜密,整个故事也因此显得松散无比。另外,伊朗电影对于脸盲患者真的非常不友好。

47分钟前
  • 1先森
  • 较差

看的挺压抑的

50分钟前
  • 乔植
  • 推荐

23-3-2009 2:30pm ua time square

53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她的秘密

55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像這樣的電影幾乎不可能在其他文化背景中出現了,因為在我們所處的世界,不再有人願意付代價、真誠與承諾也不再有價值。

56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四星半;不逊于《一次别离》,一气呵成看得欲罢不能,藉一日常事件剖析隐藏纷争,大量留白富含韵味,且为悬疑铺垫真实基础;室内调度和外景手持跟拍都非常棒,群戏入木三分,每个角色都异常鲜明;别过度阐述什么政治因素,对人性的挖掘正是导演擅长;某些片段想起《海滩的一天》和《沙之下》。

5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是从这部开始有意避免呈现核心事件来营造悬疑的吗?可每部都用这招儿,对圣斗士可是无效的啊……

59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