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员

剧情片日本1999

主演:高仓健,大竹忍,广末凉子,吉冈秀隆,安藤政信,志村健,奈良冈朋子,田中好子,小林稔侍,板东英二,平田满,本田博太郎,石桥莲司,古关安广,小林成男,中原理惠,中本贤,田中要次,谷口纱耶香

导演:降旗康男

 剧照

铁道员 剧照 NO.1铁道员 剧照 NO.2铁道员 剧照 NO.3铁道员 剧照 NO.4铁道员 剧照 NO.5铁道员 剧照 NO.6铁道员 剧照 NO.13铁道员 剧照 NO.14铁道员 剧照 NO.15铁道员 剧照 NO.16铁道员 剧照 NO.17铁道员 剧照 NO.18铁道员 剧照 NO.19铁道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2 20:04

详细剧情

  幌舞作为煤矿产地曾繁华过,无奈现今人口衰减。幌舞支线也决定即将废线,停止使用。佐藤乙松(高仓健饰)是北海道地方支线幌舞车站的站长,乙松每天得独自负责剪票,用小旗指挥列车进站、出站,清扫车站内部以及其他琐碎工作。  老同事杉浦仙次造访幌舞车站,想游说乙松在退休后,和他一起去渡假村工作,可是遭到乙松的拒绝,他深信不移地用生命陪伴着铁路。由于坚守岗位,17年前夭折的女儿雪子和2年前去世的妻子静枝(大竹忍饰)都只能孤独地走向死亡,乙松强忍着心头疼痛。一天,一个小女孩出现,之后又有个小女生来找丢失的娃娃,在寒夜里,一个少女(广末凉子饰)出现,乙松这才突然记起她是谁……

 长篇影评

 1 ) 《海峡》与《铁道员》:“菊”式裸岛


    对于日本来说,“二战”是一个相较于其他卷入那场战争的国家而言,更加特别的名词。每一个卷入那场战争的国家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日本的痛苦则更甚:他们主动挑起了战争,并最终在这场战争中几乎失去了一切。与战胜国不同的是,他们的国家与人民在世人的眼中并不被同情,而是被鄙夷甚至仇恨;与其他两个战败国相比,他们由于不愿承认自身的错误而选择彻底地弃绝历史,更加不能得到世人的谅解。然而在这种环境之中,日本在战后几乎踩着自身的废墟迅速崛起,其发展之迅速令人咋舌。我不喜欢政治,因而也不愿意剖析这种崛起背后极其复杂的背景和原因。但是抛开政治,单就日本的国民性来说,这种崛起也在情理之中——从《海峡》和《铁道员》两部电影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两部电影拍摄的年代不同,但是却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日本战后标志性的演员高仓健作为主演。而选取的题材也是有关日本战后经济复兴的命脉——隧道与铁路。我们很容易通过这样的题材而去想到一种十分独特的电影类型——主旋律电影。当我们在探讨主旋律的市场化和类型化突破的时候,我们通常更习惯于与好莱坞的美式主旋律电影作为标杆,而忽略了日本的主旋律电影,其实也是一个可以借鉴的部分。
    如果说,美国精神的电影展现是《阿甘正传》的话,那么日本精神的电影展现便是新藤兼人的《裸岛》。这部1962年的无对白有声片用极为简单的寓言式的故事,概括出了日本精神的核心。在裸岛上生活的夫妇无论经过多少苦难,都依然低着头、卑微但同时又决不向世界屈服的态度生存下去——这便是日本人的生存之道。而表现这种日本精神的电影,则又有着不同的道路和方式。
    在日本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路向。这两种路向也与世界话语中的日本形象暗合,即“菊与刀”的路向:“菊”即是日本电影中画面极为纯净而美好、主题立意也优雅积极到极致的作品,有着代表性意义的便是小津安二郎、山田洋次和岩井俊二等人;而“刀”则是日本电影中几乎突破人类社会所构筑起来的关于伦理、道德以及兽性的一切底线的作品。在日本电影新浪潮中,这种“刀”的特质体现得极为明显:无论是大岛渚、今村昌平还是北野武、三池崇史还是深作欣二等人,都是这种极端化民族性的典型代表。而《铁道员》和《海峡》作为日本民族积极性特征的载体,两者均是“菊”式作品的代表作。
    高仓健作为性格型演员在两部影片中无疑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坚毅的性格与日本“裸岛”式的精神十分相合。《海峡》中的总工程师对于隧道工程的坚持令人震撼,顶住人员伤亡、长线作业和巨大的经费消耗的压力,以极大的毅力坚持至隧道工程完成,一生奉献给了战后日本崛起的命脉工程;《铁道员》中,这种“裸岛”精神则有着更加平凡的展现:一个如螺丝钉般不起眼的铁道员,一个曾经兴旺但如今没落的小火车站,承载起了日本战后经历产业结构转型的欣喜与悲哀。在这其中,是无数个如铁道员这般不起眼的小人物,用自己的一生托起了一个新的日本——日本主旋律电影在追求主题表达之时没有好莱坞般精美而华丽的包装,但是由普通人作为影片创作的出发点,感受平凡岗位上的爱国精神与奉献意识,似乎更加值得也更加容易为如今的中国主旋律电影创作者们所学习。

 2 ) 高仓健的眼神

高三艺考时候在黑网吧里看的,感动的要命,主要是高仓健眼这种形象已经出神入化了吧,可以只用眼神演完这部电影也不会无聊吧,之前看过他的千里走单骑,哭的稀里哗啦,当然,那时候泪点也低吧~ 突然发现cast里有广末凉子和安藤政信。 日本人似乎对新干线之类的轨道交通有很深的感情,电影和电视剧经常出现,记得以前看过一点纪录片,说的就是轨道交通队日本的巨大影响。 写于2013.12.13大三

 3 ) 《铁道员》

      看《铁道员》已经是十多日前的事情。电影内外一样的寒冷。也不知道现在想说的还是不是十多天前所想的。。。时间太漫长了。

      铁道,列车。唯有铁道这种交通工具会给我坚韧的感觉。飞机太快太舒适。公交太短太嘈杂。唯有坐上一列火车,沿着轨道奔驰,看向窗外的时候,才有一种前路漫漫的感觉,才有一种抛弃一切欲念。电影中奔驰在白雪中的列车,显得孤独坚韧。

      高仓健,高仓健。真是感慨良多啊!虽然我不是《追捕》那个年代的人,但看完电影后,依然被这个硬汉所吸引。高中的时候还和好友在班里扮演影片里骑马的桥段作乐。随后也零零散散的看过他的几部电影,硬汉的形象早已印在了脑子里。不得不说,《铁道员》选择高仓健来演真是形神兼备!站在雪天中的高仓健,坚毅挺拔的感觉油然而生。

      在电影里,站在过世的妻子床边,高仓健还是默默地留下了泪水。我的心也痛楚到了极点。到低是怎样的一种使命感与责任心,才能让人抛弃自己的挚爱。我自私的想,要是换做是我,即使牺牲全世界也要见心爱的人最后一面!自此以后,铁道员的哨声成了他悲伤的哭声。了无牵挂却依然坚守。

      离别,车站是离别的地方。作为一个铁道员,一次次的看着自己心爱的人离开,影片里,妻子的几次离别时的眼神。没有肆意的挥手,没有久久的相拥,车窗两边的眼神便是世上最大的不舍。

      女儿。关于女儿的描写是一片的一条主线,套着雪女的传说,铁道员的女儿神奇的出现了。与之伴随的是心碎的回忆与悔意。广末凉子饰演的女儿相当的有韵味。也许这样一个幻影般的结束,是铁道员最美的回忆。

      看过原著和漫画。我觉得电影版最好。首先影片的选角和人物很贴切。漫画里的铁道员感觉太慈祥了(这算是什么理由啊。。)。其次,影片大大丰富了原著的好多细节,让这个故事更加的饱满。原著是短篇小说,可供拍摄的故事不多。影片丰富的很合理。最后,当然就是这北海道的风景了。我觉得怎样都描写都不如看真实世界来的真切。

      最后要说,我最佩服的人。什么人才是我最佩服的人。不是才华横溢,不是幽默风趣,不是国色天香更不是位高权重和富可敌国。像《铁道员》里男主角一样的人才是我最佩服的人!一个坚持的人。

      多久才算是坚持,一年,五年,十年,几十年,还是一生。我们每个人都在坚持着什么。就看自己愿意往上边放多少时间的筹码了。

      第一次写感想,真是混乱啊。。。还好,写作能力是可以提升的。

 4 ) 昭和悲情:日本战后掠影

大部分人都把这片子当做一个催泪片子看的,但我由于最近看了很多反映人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生存状态与社会地位变化的电影(也就是《钢的琴》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因此不自觉的把这部电影带入到了日本的战后历史上,从而有了这个标题。

从叙事结构上来说,本文采用了现实线与回忆线以平实的平行蒙太奇交替出现的双线叙事结构。回忆线主要讲述主人公乙松是如何变成今天的样子的,而剧情张力则来自于现实线,而这条现实线可以拆分为一虚一实的两条线,实线或者说外在线为幌舞站即将在明年三月份关闭,而在乙松得知幌舞站将提前关闭而达到矛盾顶峰;虚线或者说内在线为乙松如何与愧对家人的情感做出和解,同时内在线也是与回忆线紧密结合的。

在实线上其实剧情只有短短的2天,这2天中,老友仙次造访主人公乙松然后力离去,3个年龄的雪子达成了3次造访,而雪子是影片导演通过浪漫主义的手段,解决主角内心线矛盾的重要手段,因此该段为整个影片的高潮。

乙松其人

先列举几个时间。

影片最终结束的时间是平成7年1月7日,即1995年1月7日。妻子静枝两年前去世,即1993年。

雪子的出生日期是十七年前,昭和52年11月20日,即1977年11月20日。乙松成为幌舞站长是同一年的10月1日。雪子去世是昭和53年1月5日,即1978年1月5日。

乙松和静枝结婚的时间是怀上雪子的再17年之前,即1960年。

为啥要提到上面这几个时间?因为片中最重要的一个社会背景事件,是影片40分钟左右出现的罢工回忆,我们可以清晰地在乙松的袖箍上看到“生产性向上运动粉碎”(图在下面),即反对日本提高生产率运动的罢工,大概是发生在1970~1975年左右的日本铁路工人罢工事件,详细背景可以搜索“日本国铁分割民营化”,从此日本铁路工人从国家公务员变成了私有化的铁路公司的职员。

这里涉及非常复杂的日本铁路历史,具体我的也没太深入研究,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索。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影片中通过这个并不长的片段,就把故事放置在了社会背景下,揭示了幌舞线废弃的原因,以及“不挣钱是因为以前挣过钱”的深刻历史含义。

片中还有一段重要的社会背景事件,是在酒吧斗殴,敏行(即乙松夫妻二人想要收养但最终由于妻子身体恶化而没能收养的男孩)的父亲是一名矿工,与罢工的正式员工产生了冲突,为了打工从老家来了北海道并打算扎根在此,但没想到被罢工运动波及,并且在一次矿难中殉难了。

敏行的父亲和乙松是同一个年代的人,但由于是临时工而处境更差,因此可以说是被时代牺牲了的人。那么乙松呢?

乙松要在1995年退休,而退休年龄和我国一样是60岁,因此乙松是1935年生人,即昭和10年;1960年结婚,25岁;35岁左右的时候参加罢工;1977年成为幌舞站长、女儿降生,42岁,次年女儿去世;1993年妻子去世,58岁;1995年去世,60岁。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济腾飞,直到90年代经济发展放缓,可以说这40年的时间就是乙松所代表的昭和后半段大众所经历的人生。

这是什么样的人生呢?

幌舞与美寄

幌舞曾经有5000人,是一个典型的由于资源——煤矿——而建立起来的居民点,而到了影片中的1995年,则只剩下了200个老人。5000人算多吗?其实也不算,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学院就有两三千人,而5000人就是幌舞的顶峰了。

影片中的整个世界,只存在于北海道的两个舞台上——幌舞与美寄。

幌舞是“昭和”的,曾经辉煌而没落的、乡下的、蒸汽动力的、没有年轻人的、老工业的。

美寄是“平成”的,代表着新一代的日本社会的、都市的、有医疗资源的、现代的、三十几层高的酒店有四栋的。

日本战后崛起靠什么?靠工业。工业发展靠什么?最起码要有能源与交通,而这两样东西,本片里都有了。幌舞产煤,而乙松所在的铁路运煤。因此按我个人的理解,乙松所在的铁路线代表了从1950到1990年间,为了日本经济崛起而做出了贡献的一代日本人,与其说他们享受了日本经济的起飞,不如说是为了日本经济起飞而被牺牲掉的人。

敏行的生父最惨,代表是纯粹被牺牲掉了的人群,就像我国由于下岗而流离失所,甚是最终家破人亡的人群一样。

乙松没有敏行那么惨,他虽然连房子都没有住在车站里,但毕竟比起战后的日本赤贫难民们要体面得多(昭和早年日本老百姓别提有多穷了,还不如中国70年代),因此在这个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享有了社会进步的红利的。乙松总的来说是一个老派的人,严厉,自律,不擅表达(连谴责也是沉默的),大男人主义,不顾家,想要儿子,把集体放在个人前面,想要儿子继续干自己的活儿,活脱脱一个日本石光荣(但嘴上更积德),而这种角色是高仓健本人很善于演绎的(多多少少他本人也有着这种战后昭和年代这类日本男儿的气质),另外乙松还继承了在战争年间度过了大部分岁月的父一辈(大正一代)的思想,相信实干,靠自己的努力可以让日本强大起来(和仙次的儿子通电话,仙次的儿子告诉他幌舞要提前关闭的时候说的)。但由于其已经不适应日本社会的变化了,依然保持着老一派的昭和做派,注定是要被历史所淘汰的。

这一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一个除了铁路一无所有的人,无力阻止少子化,也无力阻止老蒸汽机的过时,更无力阻止铁路线由国有转私有,也无力阻止铁路的废弃。

当你没有任何选择的时候,死亡就成为了唯一的抗争手段。而导演以温柔的笔触,让乙松在了结了心愿后,以他所理解的荣耀的方式,倒在了最后一班岗上,成为了一座悲剧的昭和丰碑。

因此乙松的悲剧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为日本奉献了一生中绝大部分时光的昭和一代下层、底层劳动人民的缩影。

那么有没有人和变化的日本社会和解了呢?

有,仙次。

在本片中,由“昭和”向“平成”和解的标志,是从“蒸汽火车头”向“在旅馆里向人低头”。

蒸汽火车头代表了已经过时了的工业,而在旅馆里向人低头则象征了服务业的崛起。

任何国家在工业崛起后,都必将争取高端工业、金融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而蒸汽火车头不光和这些第三产业不合时宜,甚至和高端工业也没法比,即“新干线”、“子弹头”。

导演并没有批判为什么幌舞为没落,也没有埋怨罢工等铁路工人的待遇问题,只是通过饱含浪漫主义色彩的通过了这句“虽然新干线和子弹头火车的汽笛声很动听,不过蒸汽车的汽笛声会让人想哭”,讴歌了为日本的腾飞无怨无悔的付出了一生的无数个乙松们。他们不一定非得是铁路工人,也可能是《钢的琴》里面的炼钢工人,也可能是《三和大神》的父辈一代,他们可以是任何人,而且就是你我父辈的一代人。

只有仙次达成了与时代的和解,在影片的一开端,他就抱上了孙子,儿子是大学生并且已经在公司里就业了,自己也找到了退休后在美寄的容身之处(而乙松是个鳏夫,还没有孩子,收养也失败了,毕竟孤独终老),通过这一点导演也表达了,只有选择了接受新时代生活方式的人,才能延续血脉。

敏行离开了幌舞去了美寄开了意大利饭店,仙次也去了美寄,而乙松深深地知道,幌舞是“昭和”的,是属于自己的,而美寄是“平成”的,是不属于自己的,因此他早早的就把自己的墓碑立在了幌舞的山上,宁愿让自己伴着幌舞一同落幕。

导演的角度

关于导演的角度,前文已经说了两次——浪漫主义。甚至从豆瓣上的影评来看,很多人都只关注到了浪漫主义,而忽略了我上面所分析的日本社会历史背景。

本片改编自小说,小说发表于1995年,因此是一部刚刚进入平成年代的作品。在这个日本经济已经开始下滑的年代,导演在1999年依然选取了通过浪漫主义与昭和进行和解的角度,这个实际上在日本中是很常见的一种批判姿态。

实际上,1999年的幌舞,就是2019年或者2020年的中国。日本的少子化预言、日本的老工业被淘汰预言,已经都在20、30年后的我国被重新印证。

本片中还经常登场一种动物——鹿。乙松还对雪子说了周围有熊。最后还和雪子说了,站台没了之后就没了,变回荒野。这里我认为体现出了日本文艺创作者一贯的、来自日本神道教传统的、万物有灵的、与大自然紧密连接的日本传统侘寂美学。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幌舞的没落也是美的。这是一种很难得的角度,因为我是一个东北人,我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下岗打击后的现状的体认,只有两个字——破败。而本片则向我展示了另外一种被社会发展抛弃的老工业——而且不得不承认,比东北老工业基地被抛弃得更为彻底——也许无所谓破败,或者说,也许破败本身也是美的的这样一种解读角度。

我国的文艺作品,也许主流还是停留在反应老工业基地衰败后导致的社会黑暗面上,创作者的角度大多是批判的,不满的,反权威的(或者说敢怒不敢言的),万能青年旅店式的,揭露伤疤给人看的,整体偏左。而这个片子从这个角度看甚至可以说是偏右的,用“超自然力量怪力乱神”来掩盖血淋淋的、无法被否认也无法被解决的社会黑暗,但越是在这种黑暗中,表现出一种光明的姿态,可能也越是难得的吧,毕竟人生已经够难了,偶尔得到一些安慰也无妨。

我一度认为东北的破败影响了我的人生底色,因此对于导演崭新的解读方式感到新奇,也许我也可以用类似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所来自的地方吧!

最后

下图附上了我看的版本,字幕翻译质量很不错,具体下载地址大家自己搜吧。

[快准网www.kuaizhun.net]铁道员.BD1280超清日语中字.mp4

豆瓣上给了优酷和腾讯的地址,这两版的字幕翻译的特别屎,很多地方翻译的相当垃圾,所以千万别在这俩地方看,而且还删掉了48分钟左右的吻戏(下面图1),而按我个人的理解,这场吻戏完全改变了幻想中的雪子的意味,在乙松的心中,其实这个雪子已经不是单纯的女儿了,而是女儿与妻子相混合的一个角色,包含着性的意味。这在12岁的雪子身上有诸多表现:小女孩说她姓佐藤,反正日本人女儿和妻子都跟自己一个姓你也分不清这个定位;而“来爷爷家过年”就更模糊了雪子的代际关系;乙松夸12岁的雪子“腿好长啊”,你再琢磨琢磨;然后12岁的雪子又上了趟厕所让他在外面等,又喝了他的饮料然后亲了他,诸君划重点!而这些尤其在最后高中版的雪子——广末凉子的戏份中更加明显,比如一回来看到的是老婆而不是雪子(下面图4),什么“只有你妈是最优秀,真的很像良枝”(说明良枝是乙松的梦中情人吧?),一见面的迷之亲密接触(下图2),“将来会成为好妻子”(下面图3),还给乙松倒酒(一般这都是日本老婆的活儿),什么“我的梦想是嫁给铁道员”,乙松还给雪子穿上了自己老婆的背心(广末凉子穿上的时候还意味深长的摸了摸),让雪子用自己老婆的碗……这太明显不过了好吗!

正如陈凯歌所说,电影是细节的艺术,这些看不到,电影就没看懂。

所以我认为他和雪子不是单纯的父女情深(至少12岁的版本以及广末凉子的版本不是),更确切的说,雪子是乙松这个平生内心压抑的人所幻想出的完美女性角色混合物吧,直到电话打来得知真相,雪子也带上了帽子后,才重新恢复成女儿的身份。而通过这顿回光返照式的晚饭,乙松完成了与生命中亏欠最多的两个女人的和解,用一笔意味深长的“没有异常”为昭和时代敲下了定音的一锤——是啊,就连你的女儿死了,对这个无情的社会来说,也依然是“没有异常”的一天罢了。

 5 ) 我的梦想

    在我还不知道有这个电影的时候,我是先看了这本漫画。一本让我默默流泪的漫画。宿舍的人都笑我看得太投入了。但那时候,我真的有一个想法,把他拍成电影应该会很感人的。然后,在某天,我才知道,其实电影早就出来了。那个孤独顽固的老头。。。。。

 6 ) 铁路仙人哈哈哈

这可以说是一部精神宣传片了哈哈哈,日本一直以来喜欢将坚持一件事的人称之为“仙人”,男主就是一个坚守着铁道员职位多年的“仙人”,本片完全体现出了匠人,一件事,一信念,就是一生的精神,而不疯活不成魔则是我对这种坚持到极致的扭曲的定义。

大家可以注意到本片中大量的使用雪天这一天气,纯白色的画面充斥着整个电影,就犹如本片所想表达的匠人精神,直白纯洁没有杂志,而导演还利用此天气表达出了很多东西,比如色彩和人物感情或者是个性的结合:首先就是站长不论风雨都不会离岗的个性又或者将除白色外的颜色突出出来,就比如列车和站长的妻子,包括后面的女儿他们的衣着搭配,而如此做的作用是在表达站长的心理同时说明了妻子和女儿得性格是那么的温柔和体贴,这几个人或者事物无疑都是站长的精神支柱,也就是站长心中最重要的东西。从回忆中可以看到妻子穿着橙色马甲,而那时列车还是黑色的,站长还是用了很多时间陪着妻子虽然依旧坚守岗位,但是他也会想找到替班的人立马去看妻子,由此可以说明那时妻子的地位之高,而妻子女儿去世后他所剩的就只有列车了,所以列车也成为了橙色,成为了他最重要的东西,而后面小女儿的出现现实小面积的红围巾走进站长身边,再到大片的暖色马甲走到站长心理,结合寒冷雪白的天气,导演把色彩用于说明站长的心了,白色就是执着的匠人精神,暖色就是温暖的心灵支柱。

不疯活不成魔,这句话再结合前面的天气,我有个解读,因为导演没有明确说明站长是自杀的还是生病了,所以我个人偏向于他是自杀了,列车承载的他所有重要的回忆,从雪子妻子再到车本身,自己这么多年的坚守,而现在妻子走了雪子也不再,车也要离开自己了,或许他自己拒绝了兄弟的工作和他儿子的帮忙就是为了自我了断,而他倒下的地方正好是上面所说象征着匠人精神的白雪中,至死方休,毕竟一个相生之人或许会选择新的出路,向死之人才会自断退路。

 短评

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都打了脸,寓主旋律于狗血,在当年简直纯熟

10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2021SIFF NO.2 很难想象这样一部停留在崇高化集体记忆的主旋律日影 在「法医物语」「跳跃大搜查线」等日剧早已将职业书写“去神化”的1999年 依然能有一席之地 诚然 铁道员于洗练大雪和温馨小屋中谱写的个人史诗 充溢着匠人精神与人散曲未终的回甘之味 但为了烘托这位老人刚毅伟岸又不失人情味的姿态(虽然究其本质不乏愚忠色彩) 女性的生命需要被扼杀两次 再化为幽魂借幻想复生 而他冰释前嫌的态度 反将真正的惨痛抹去 作为发展牺牲品、用后即弃的小镇和旷工的生存困境 只是以一种底层不体面互掐的方式 寥寥几句台词带过 但比起“以挥旗来代替愤怒 以笛声代替眼泪 以内心呼唤来代替呐喊”的铁道员精神 我只关心他们为什么愤怒 为什么流泪 为什么呐喊

11分钟前
  • 法外之徒
  • 较差

这是央视六套进入2020年以来,第22次播出高仓健老师的作品。“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13分钟前
  • 黑色大丽花
  • 力荐

1、集英社短篇漫画改编。2、高仓健本位出演,动情且深入,片尾曲系现实生活中亡妻所做。3、1999年,68岁的高仓健,24岁的安藤政信,19岁的广末凉子,这卡司,绝!4、穿过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小说即视感,外:好想去冬日里的北海道!

18分钟前
  • 乔大路
  • 推荐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了。夜空下一片苍茫。列车在小站前停下。一位姑娘从对面座站起来,将玻璃窗推开。一股冷空气袭卷进来。姑娘把身子探出窗外,仿佛向远方呼唤似地喊道:“站长先生!站长先生…

19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高仓健这种坚毅老男人果然适合演坚守岗位的固执角色。18岁广末凉子太美了。连打酱油的都是安藤政信。优美主题曲竟是坂本龙一作曲!配合剧情里现实与回忆的穿插,造成强烈煽情效果。略过火,但确实细腻动人催人泪下。结尾联想现实,让人动容泪目!//20150614上海影城1厅修复版

24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毕竟自己的情感世界,距离高仓健这类传统的“士”,实在太远,所以没法代入和赞赏他的固执和深情,就全当欣赏漫天冰雪的富良野以及蕴含其中的隽永孤独吧。

27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siff24艺海613,如果你觉得它很烂,很意淫,很男性凝视,很小日本鬼子,请你对此口诛笔伐,而不是跑到电影院来全程聊天玩手机踹别人椅背还在字幕没出完的时候聚众大声吐槽,这不会显得你博闻强识,只会告诉大家你是个傻逼,大傻逼。

30分钟前
  • solaris
  • 推荐

长笛,回眸,雪地,小镇,火车头,口哨,铁道…一切都充满着对这个世界的敬畏和执念,感情如铁轨一样紧密连接着,断不掉而又伸向远方,每一次的鸣笛都像对挚爱的呼唤,逝去了却美好永存…“我本想照顾你一辈子,但是我做不到了…” 可以泪奔的片子。

3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深夜看这个到了最后情绪崩了。第一次没绷住是他和妻子告别,两个人隔着车窗,心里其实清楚是最后一面,真是拍出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第二次是车站要关了,死去多年的女儿来见他,女儿怕吓到父亲,但那句“哪有父母会看的自己的孩子怕的呢”。最后就是站长去世时,老友那句以后我只能在梦里见你了。我们这一生就是一路在告别,直至最后我们自己和世间告别。有些事情总要面对和经历,这就是人生了。

38分钟前
  • 行走京沪线KML
  • 力荐

我也没想到这么隐忍静默的电影能让我哭得止不住,最喜欢静枝跑去告诉乙松自己有孩子了的那段,笑容清亮,乙松满心的喜悦也是淡淡,想起黎戈说自己丈夫得知自己怀孕后半夜坐在客厅里喝酒的画面。这是第一次去电影资料馆,是一年多时间里资料馆第一次放日本电影,也是我第一次在看完电影后听到掌声。

41分钟前
  • 桑陌
  • 力荐

高仓健站在妻子灵柩前的表情堪称神一般的演技,后来才知道原来他的妻子过世,孩子流产和电影的主人公身世一样坎坷. 本来是想去温暖一下内心,结果发现内心反而更冷了. 当一个身影从自己的世界里消失之后,还能不能填上那个空缺?乙松为啥就心甘情愿站在那个铁道站上一路到废弃啊!等待是世界上最奢侈的礼物

43分钟前
  • 逆袭的龙猫
  • 推荐

小时候我也很迷火车、车站和扳道岔。

48分钟前
  • 鹿米
  • 力荐

感慨那天地之间的苍凉,白雪茫茫,孤独的生命,坚守着无形的承诺。

51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这里面的佐藤真是个传统意义上的"男人"啊,隐忍,坚毅,像山一样.最后的心结解开了之后,也是不带遗憾地走了吧.故事每一个走向其实都可以预料得到,但平和的讲述就是能击中你.btw,今天突然对日式固定镜头有所领悟,因为这片子绝大多数时候都没让我感觉到是在看电影,而是真切地在角色们身边.

54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电影本身乏善可陈,甚至有些厌恶类似的煽情手法,但是看到最后,还是被打动了。 @电影资料馆

58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两星给高仓健,两星广末凉子,一星给导演。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三星半。日本主旋律

1小时前
  • 华夏最美同妻
  • 还行

太复古了,完全就是对团块世代的纪念,其中一以贯之的是日本崇尚的职业精神,和去年的《摄影机不要停》内核一样,正如影片中所说,它带领日本走出了战后的困境,其中的家庭戏与之相比就显得薄弱了些,职业和家庭的平衡也是无解的难题,影片后段的三次灵魂相认显得有太多设计的痕迹,许多细节还展现出北海道的历史变迁,资源的大开发时代、新干线的开通、外来文化的融合和那纷纷飘下的粉状雪,和红色的复古列车相互映衬,非常美丽,JR的企业精神也在不知不觉之中传达到观众,那种一丝不苟、富有人情味的方式也正如影片中所说“豪华度假村完全不能与之媲美”,也许JR应该把这片当做入职教育的必修课吧,在日本时也坐过各种各样的JR列车,能时刻感受到工作人员的专业和敬业

1小时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一回忆就色彩提取很拙劣唷 配乐真O__O"… “两个姐姐”表现得都像大叔控一样 广末敬礼太矫情的段落之一 小敏和仙次儿子演员的演技次噢

1小时前
  • cassidy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