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天使

喜剧片中国大陆1937

主演:周璇,赵丹,魏鹤龄,钱千里

导演:袁牧之

 剧照

马路天使 剧照 NO.1马路天使 剧照 NO.2马路天使 剧照 NO.3马路天使 剧照 NO.4马路天使 剧照 NO.5马路天使 剧照 NO.6马路天使 剧照 NO.13马路天使 剧照 NO.14马路天使 剧照 NO.15马路天使 剧照 NO.16马路天使 剧照 NO.17马路天使 剧照 NO.18马路天使 剧照 NO.19马路天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9 12:25

详细剧情

1930年代,小云、小红(周璇)姐妹被人骗到上海卖给琴师和妓院老鸨夫妇,小云被迫做了暗娼,小红年纪尚小,又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便随琴师去茶楼终日卖唱。姐妹两人住在贫民窟,在她们对面,住的分别是报贩老王和吹鼓手陈少平(赵丹)。因为闲来无事时陈少平常同小红对窗玩闹,两人渐生感情。

 长篇影评

 1 ) 70年后,我们需要这样的电影。

一部70年前的电影,市井小人物表现的那么真实生动,充满人性关怀,而70年后的今天,中国电影除了主旋律就是飞来飞去的所谓大片。以贾樟柯的为代表代表的第六代 有了回归,但是这些人镜头的小人物集体表现的悲观与沉闷,站在一个高度的怜悯与关怀显得那么生硬。中国电影还站在一个十字街头,彷徨没有目标。

 2 ) 谁是马路天使

给你一部30年代的黑白片,看看那时我们的中国。也许会经常忘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城市人们的生活也曾经多么活泼开放... 1937年的旧上海,刚出道的16岁少女周璇,著名英俊小生赵丹,两首流传至今的著名歌曲。看这样的片子,动机和初心多少带了猎奇的心理。 观影完毕,收获颇多。意料中的猎奇心理完全被满足:看到了周璇的歌里的故事,灵气天真的16岁少女,看到了画着浓重眼线的赵丹,看到了三教九流的风貌与义气,下层城市贫民与上层阶级的对比,还有各种讽刺幽默.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意外,我想讲一讲。那就是片中的女二号小云.我先前以为马路天使肯定指的是小红,因为她是周璇,是女主角,但是认真阅完全篇之后才发现不对的,马路天使应该是小云. 因为小云是"站街女",在马路上揽客;小云为了别人的幸福,承受着误解,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像天使一样."马路""天使"这两个标签都在她身上显著的存在着。

小云作为一个"身份低贱的下层女性",一辈子可能也没有多少温暖,却用自己的一切力量守护住了小红和小陈的幸福.尽管海报上主角三人中没有她,但是最后一个镜头,中心却是她.

我想可能原作者就是想赞美这样一个美好的女性,但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不一定能接受一个妓女做主角,所以海报上没有她。 演小云的当年是个大学生,气质很对味,话不多,可是深情忧郁而惹人怜.看那个年代的电影,我总是习惯性的翻主演们的生卒年,六七十年代是否安然度过?结果百度到的结局是: "1960年,她作为文艺界代表参加全国第3次文代会。“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于1967年12月4日自杀,终年53岁。“文革”后,党和人民为她平了反,恢复了名誉。" 唏嘘不已.

 3 ) 可怜又可悲的天使

        《马路天使》这部片很早就听过了,源自于我爸。好几年前他要我帮他下载歌曲,其中便有《天涯歌女》和《四季歌》,那时就知道了这部电影的存在。可一直拖到今天,也就是刚才,才把这部电影看完。
        看影片时首先向我袭来的是30年代老上海的种种。印象最深刻的无非是贫富差距之大。小陈和老王去律师事务所连连感慨“这是天堂啊”,“天堂比家里还暖和”。其次就是开场时的“中西合璧”的婚礼。迎亲队伍前面是传统的敲锣打鼓,传统队伍后面紧跟着西式的鼓号队,令人啼笑皆非。这也就是当年在上海之类的对外大城市才能看到的景象吧。
       本片的情节和故事主线大体也为传统的相恋爱人如何躲避原本悲催命运的爱情故事。放在今天看多了那么多爱情故事、爱情电影电视剧的我们眼里简直是情节俗套。所以一直到结尾前我都没有那么强烈的兴致在电视上。可偏偏结尾的出乎意料却像一盆冷水泼向我,顿时令这部片子和俗套的爱情故事分开了关系。
      由于之前的印象,我一直以为《马路天使》中所说的马路天使不是周璇的角色就是赵丹的角色。片子播放到四分之三时我认为所谓马路天使就是说赵丹演的小陈和他的兄弟们,可看完全片,我却推翻了原本的想法,这个马路天使非小云莫属啊。
     小云这个站街的野鸡在一开始是被我划分到和老鸨她们一类的“坏人”中。小陈和小红夜里跑出去玩,被小云拦在街上,小云还试图勾引小陈,让我觉得小云这个人颇有一种“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心理,认为她把自己悲惨的境遇全都逆来顺受反而做起老鸨们的帮凶以搅和别人的恋爱别人的人生为己任。看到后面我才深深认识到我误解了小云啊。也许一开始她是有这么点心理,可她归根结底是心地善良的好姐姐,她是心疼妹妹的好姐姐,虽然小红并不是她的亲妹妹(应该不是,我觉得小云和 小红大约是老鸨她们买来的甚至是拐来的)。老鸨怎么虐打她她都没有说出小红的下落,也没有说出小红是和小陈私奔了的实情。最后她甚至为了保护小红而死。她掷向瓜皮帽男的那一刀多半是为了小红,可其中也颇多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以前凄苦的命运,为了心中对老鸨们的愤恨和仇视。
      说实话,当看到“完”这个字时我以为自己是看错了,明明应该还有的吧。后来想想明明是自己落入俗套,以为这种片应该就是情侣们遇到阻碍,加上为了姐姐报仇就应该最后是情侣们和朋友们把坏人打跑赶跑然后过上幸福的生活。可这部片子的主角“马路天使”已死,如何能有后续呢?所以一开始在心中嘲笑片子俗套的我,其实反而是被这部片子嘲笑粗套。

 4 ) 现实主义的表现与再现——以《马路天使》为例论左翼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差异

(不怎么成熟时写的口水文,但有人收藏,就不准备删了。)

中国左翼电影是中国电影承前启后的节点,它一方面还残存着之前影戏的影像习惯,有着旧式文人的审美偏好,继承传统的叙事习惯;另一方面,此时的中国电影正在西方文艺理论的浪潮下发生自觉蜕变,一大批导演陆续拍出比20年代”连环画式电影“更加符合电影创作规律的影片。这一时期,中国影坛主流电影风格是现实主义,为数不多的浪漫主义导演也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进行“诗化”的调整。20年后,意大利同时出现了现实主义的浪潮,对世界电影产生不小的影响,两个电影流派同样展现了那个时代平民百姓的辛酸苦辣,揭示出现实的黑暗和生活的困苦。本文将以《马路天使》为范例,来探讨中国左翼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之间电影语言的不同。

一、武器与哀嚎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终于发起了救国救民的号召,尖锐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逼迫中国观众终于从逃避现实的神怪武侠片中如梦初醒,呼吁文艺界充分发挥宣传教化作用,以一切力量拯救中国。1933年,中国电影协会成立,标志着左翼电影运动正式开始,人们创作了一系列以反帝反封为主题的电影,其中袁牧之导演的《马路天使》以其自然流畅的影像、丰富多彩的声音运用赢得了不错的反响,被誉为左翼时期中国有声电影的最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马路天使》不仅是左翼电影,更是国防电影,它以报纸上的文字游戏暗示抗日救国的重要性,以小红的悲惨遭遇反映出那个年代中国黑暗势力对人民百姓的欺压,是一个“吃人的社会”。此时,中国电影变成了一个与黑暗做斗争的武器,它启迪人们的思想,叫醒还在沉睡中的人民。

如果说左翼电影是武器,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就是第二次战争后对命运的控诉,是对那个大批人没有工作、流离失所的现状的真实反映。它以最简朴的影像呐喊出心中的痛苦,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哀嚎。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中的父子为了得到工作,砸锅卖铁购买了一辆自行车,结果车被偷了,他们苦苦寻找无望,只能去偷别人的自行车,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逼的好人不得去做坏事,坏人却没有相应的惩罚,而父子之间互相依存,希望之中又带来绝望的心情,显现导演的人道主义。罗西里尼《罗马,不设防的城市》,以神的视角观察这个侵略之后的城市,它被战争折磨地残垣断壁,人民繁琐无望的生活后是沉重的叹息。

二、场面调度与蒙太奇之争

左翼电影时期,中国受到苏联蒙太奇的影响,夏衍、郑伯奇等人翻译了普多夫金的《电影导演论》、《电影脚本论》,同时学习了爱森斯坦、杜甫仁科等人的文献著作,积极引进苏联电影并进行翻译。从《马路天使》中我们可以看出,蒙太奇学派对那个时代的印记。在电影的开始,街道上乐队的游行和楼上观看的小红的笑脸反复交互出现,是叙事蒙太奇中的重复蒙太奇,不断深化、突出了热闹的气氛和小红青春活泼的性格。小红和男孩在窗户边的交谈,导演不断切换双方镜头,伴随音乐的节奏,自然交替,通过两方的主观镜头,使观众感受到两人情投意合的美好感情。几个年轻人一起看墙上报纸的片段,导演给报纸上的字特写,然后又切换到年轻人正义凛然的中写镜头,暗示救国危机时刻,人民应该觉醒。除此之外,导演还学习了苏联的运动镜头,如表现恶人欺人太甚,想要买小红的片段,导演使用了仰角镜头,而对小红使用了俯角镜头,给人一种恶人的压迫感和小红弱小无助的视觉效果。这样镜头语言的使用,摆脱了中国影戏阶段水平线视角,摄影机位于中心的死板拍摄,更加灵活且符合电影摄影规律,这是当时电影创作者潜心学习苏联电影理论,积极融合中国民族文化,拍摄中国自己民族电影的努力的结果。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收到巴赞电影本体论的影响,选择了与中国截然相反的镜头运用方式。他们使用大量长镜头和景深镜头,为了表现出当时社会最真实的景象,具有纪实性。巴赞认为,影像是一种纯粹客观的东西,不应该有拍摄者主观思想,要保持空间的统一、时间的延续,而影片内部所产生的多义性,正是影片最重要的价值。巴赞创办了《电影手册》,得到了意大利当时一批年轻人的跟随,他们喊着“还我普通人”的口号,将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德西卡拍摄了《偷自行车的人》,罗西里尼拍摄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桑蒂斯《罗马十一时》,维斯康蒂《沉沦》《大地在波动》。这些导演不使用职业演员,而是选择普通人,如《偷自行车的人》演员本身就是工人阶层的父子,可以说是“本色出演”。在街上直接拍摄,选择自然光,展现出真实的空间,使影片朴实、自然。在《罗马十一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厦中前来应聘人焦虑、悲伤的表情。在叙事方面,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更佳随意,它不像左翼电影的叙事情节那么具有戏剧性,如《偷自行车的人》中下雨的片段,剧本里是没有的,拍摄期间突然下雨,导演剪辑在电影中,使影片更加生动感人。

三、声音的使用

在西方出现有声片七八年后,中国才有了由腊盘配音的电影《歌女红牡丹》,有声的出现丰富了电影表现手法,使电影不仅是视觉的艺术,也是听觉的艺术。《马路天使》被誉为左翼电影时期有声片的高峰,因为它不仅使用了有声这一元素,而且突破了中国早期还是以默片思维拍摄有声片的习惯。声音也不是单纯的在人物之间对话时使用,而且起到了烘托影片基调氛围的作用。如开头乐队歌声,导演用了将近一分钟的时间,主角没有对话,反映出袁牧之已经不再像有声片刚刚进入中国时导演们过度使用在人物对话中,而是有意识的选择性使用,使电影更简洁明了,为主题服务。《马路天使》中两次使用了《天涯歌》一次是小红与自己所倾慕的少年对唱,歌曲是愉快且轻松的,第二次是小红经历悲惨遭遇后带着沉重的心情唱的,节奏明显缓慢,营造出悲伤的气氛。同样的歌在主人公不同的心境下呈现出不同的基调,可以看出导演对电影中声音的使用规律有了基础地把握。

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为了呈现生活最真实的面貌,选择录下现场的自然音,在不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更减少环境之外的声音对纯粹影像的打扰,忠实自然的客观性,不作主观评价。因此,像《天涯歌》不同的使用,声话同一和声画对位的概念将不再出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中声音被当成典型环境中的一个因素使用。如《偷自行车的人》中,找工作的人群中嘈杂的声音,你一言我一语争抢工作,还有几个社会无赖和起来欺负父子二人的景象,就是底层人民最现实、自然的环境。

从广泛上来说,只要反应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的电影都属于现实主义电影。左翼电影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一个是主观上的表现,一个是客观上的呈现。左翼电影努力想要告诉观众创作者给出的信息,于是他们将苏联理论为工具,使用蒙太奇“冲突”和“对比”的手段将具有主题元素的信息拼贴在一起,为的就是使观众不只沉迷于电影的幻觉,而且得到理性上的启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想方设法还原现实生活,但最终也不过是“现实的渐近线”,尽管街头直接拍摄最大程度使得空间立体感与人眼相似,但有计划的叙事、选择性的拍摄也使我们明白这不过是“伪真实”。从电影发展之初,卢米埃尔和梅里爱就将电影分化为再现主义和表现主义,而左翼和意大利新现实,是现实主义层面的表现和再现。

 5 ) 笔记

    袁牧之“在影片创作过程中,他曾到上海八仙桥、大世界附近和四马路一带的妓院、茶馆、澡堂、理发店里去观察他所要表现的生活。”
底层人生活:妓女、小歌女、吹鼓手、报贩、失业者、剃头司务、小贩等

弄堂阁楼,住着一个乐队的青年吹鼓手陈少平(赵丹)。他有四个结拜兄弟——报贩老王、水果小贩、剃头司务和失业者。
陈少平小阁楼对面,住着一对姐妹小云、小红。他们是东北人,小云被迫做了下等妓女,受尽鸨母打骂;小红则跟着琴师,茶楼酒肆,卖唱度生,被流氓古成龙看见,于是买通琴师和鸨母,企图霸占小红。

程季华(442-443)

社会背景:
流亡(东北)、国难当头(报纸)
请律师、

 6 ) 八十年写一段风流,美人尚小,英雄年幼

晚上看了30年代的老电影《马路天使》,看完之后百感交集,久久无法入睡。周璇那两条黑亮的麻花辫似乎还在我眼前甩动,赵丹抓起水果隔空扔过去划出的抛物线似乎也在我眼前闪现,竟然,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了啊。

周璇说演《马路天使》的时候是她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光。屏幕里,赵丹拉着二胡、她隔着窗子唱着《天涯歌女》。大白嗓清越嘹亮,琴声悠扬调皮,麻花辫上的蝴蝶结随着跑动的节奏上下飞动,少女的婴儿肥小脸蛋圆嘟嘟的,少年穿着条纹海军衫、歪戴着吹鼓手的制帽……如果戏里戏外的人,他们的人生都定格在这一刻,那该多好。

1937年,赵丹22岁,周璇17岁,赵慧深23岁,田汉39岁,贺绿汀34岁,袁牧之28岁。

1936年,谈瑛21岁,夏衍36岁

1935年,聂耳23岁,阮玲玉24岁,郑君里24岁,王人美21岁,金焰25岁。

这些优秀的演员、导演、剧作家、音乐家,是那么的活力无限、青春无敌,每个人的眼睛里都仿佛有着一团燃着的火光。设备简陋没关系,条件艰苦没关系,内忧外患没关系,他们眼里的火光总是让人相信,有这样年轻的队伍,中国电影和音乐事业在再大的逆境中也能飞跃成长。

我一张张地翻动他们的黑白照片,照片定格了他们最青春最美好的微笑,那微笑里看不出对风雨的畏惧,有的,只是蓬勃的生命力和对生活的信念。

从“国民男神”到“牛鬼蛇神”,需要多久?从“田老大”到“文艺黑线头子”,需要多久?

1980年春节,66岁的赵丹拖着满是伤病的身体,又出现在了大家面前,他的脸浮肿了,可从他的眼睛我依然看到了一种叫作“希望”的东西。他拿起麦,笑着唱起了他那首让大家耳熟能详的《春天里》:

春天里那个百花香,啷哩个啷哩个啷里个啷

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

啷哩个啷,啷哩个啷

穿过了大街走小巷,为了吃来为了穿,昼夜都要忙

啷哩个啷,啷哩个啷

没有钱也得吃碗饭,也得住间房,哪怕老板娘作那怪模样

啷哩个啷,啷哩个啷哩个啷哩个啷

……

他们眼里的那团火,就此熄灭了吗?就找不到曾存在过的痕迹了吗?我依然坚定地相信着,艺术家眼睛里的火光是不会熄灭的。无论沧海桑田,艺术的火光会永远年轻。

 短评

赵丹好帅 周旋好萌 那个时代的片子居然这么幽默。。

3分钟前
  • freeup
  • 推荐

早期中国电影的表演真是一塌糊涂的可以,小红的姐姐一开始还以为她是哑巴,后来居然说话了,真不知道导演是怎么想的。

8分钟前
  • LOOK
  • 还行

8/10。实质上没有摆脱戏剧味,注重单个空间的内涵,譬如木板上的旧报纸与人物活动(查字、魔术)衔接,是了解国难当头、白银出口的社会窗口,窗帘在小陈用影子表演鼓励小红逃走一幕充当了幕布功能。镜头隐喻不难看出本土化的特色,譬如古先生手拿着花一瓣瓣撕掉,联系成语辣手催花,工人粉刷城墙上太平二字,寓意粉饰太平。开头快速剪辑五光十色、迷失方向的城市气氛,从大厦顶部向底层下摇至结尾上摇,然后用迎亲队伍的纵向拉移,拍摄小陈东张西望的滑稽神态和阳台、市场招牌的环境造型,镜头结构的对比关系富有节奏感。利用鸟笼道具转场、和尚们笑理发店的日常趣味,小红在街头接客看到小云和小陈、老王欢快奔走,以及路截小陈,暗处躲藏的肢体语言、抚摸小陈胸前的纽扣表达的炽热情感,细节性自然隽永,结尾处理也避免了私奔投入革命队伍的左翼说教。

11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的确,有萝莉吻戏啊!对白的节制,和空间的运用,太值得学习了

14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那些烂片大导看过这部73年前的电影后应该感到无地自容】【电影极力地避开大坏境而着力于小人物,但几个从报纸上找字的情节中却可以看到导演对时代的隐喻和担忧】【这片子堪称琼瑶小说和琼瑶剧的鼻祖啊】【透过斑驳的胶片和无数的噪点,依旧可以看到周璇那挡不住的美丽】

1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周璇表演非常自然,和赵丹的KISS让我惊艳,中国那么早就那么开放了,反而建国后开始男女授受不亲了,赵慧深的表演让人印象非常深刻,那眼神儿,绝了,话不多照样抢戏。赵丹小伙儿那叫一个帅啊。

20分钟前
  • 平平无奇奇怪怪
  • 推荐

“马路天使”精彩极了,丝毫不输德法苏联的同期电影,幽默浪漫悲喜交加而且很具现实意义。调情吻戏的桥段在一部1937年的国产电影里出现很让人震惊。赵丹帅得让人窒息;周旋可爱得让人崩溃...

23分钟前
  • 费迪飞
  • 力荐

镜头和表演能看出国外黑白片的影子,比预想的活泼很多,完全没有建国后电影的死板框架,说清新也不为过。

27分钟前
  • 熊阿姨
  • 力荐

赵丹您是在是太帅了

32分钟前
  • Q
  • 力荐

“妈的,打官司还要钱”,那个年代的演员现在看起来还是蛮有灵性的,而且这样看来80年前和今天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着相似的审美趣味的,“姐姐”的设定很有意味,看到一半以为这个角色的设定是个哑巴,赵丹是帅的。对中国电影史意义重大的一部片

37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大概是技术的原因,电影语言呈现出无声向有声过渡的风貌。场面调度、镜头剪辑都达到很高的水准。开头的一组镜头展现了灯红酒绿的上海,从高楼一直摇到地下打出字幕“上海的下层”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幽默、苦中作乐的爱情故事,隐藏着底层人民的真实苦难,结局和片名更是充分强调了这点。可贵的老王。

40分钟前
  • xīn
  • 力荐

一部马路天使捧红周旋。。一曲天涯歌唱遍上海。。两小无猜的一对银幕搭档。。蛮好看滴。。

43分钟前
  • vivien
  • 力荐

挺好玩的。甚至有点无厘头。尺度也宽。桥段和表演都很老派,但是老派得很好。

45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发现过了几十年,世界仿佛又回转了。现今这个社会,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好的电影,总是能抓住过去将来的真实。

46分钟前
  • 被迫改名
  • 推荐

赵丹好帅

49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我们可以将《马路天使》形容为“报纸的力学”,是报纸中的律师广告而非小红的“被奸污”划分了影片的前后两个46分钟,人物从想象的,封闭而隐喻的低下层中转向代表法律系统的“高层空间”,最终被拒绝,折反,关于恋人暧昧的爱情喜剧逐渐终结为社会问题剧。而“白银出口”如同咒语般将人物转向城市空间,在影片中,是一个蒙太奇,自此《马》几乎是狄更斯的,默片如卓别林,基顿的影响依然挥之不去,通过追逐以及人物与空间的对立性展现喜剧效果。但《马》并不仅仅是一部类型片,在袁牧之这里,个体作为国家/民族的隐喻,在小红(周璇)的《四季歌》中出现的战争片段以及以阴影展现的“动员”,以及以小云之死结束的“未完成”结尾都展现了某种程度的对位,一种仅仅存在于早期左翼电影的“春秋笔法”在49年后被“意识形态询唤”替代。

51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市井人性是左翼电影的血肉,也打通了文艺与政治的关节。于是就不难理解,为何那时的摄影机架得那样低,即便在表演和视听语言上都不够现代(也不该现代),但创作者的朝向却无懈可击——在高楼大厦之下,如蝼蚁一样的人民。小云那句话说得真是壮烈:“大家都是一样的苦命,谁也说不上原谅谁。”

53分钟前
  • 57
  • 力荐

左翼电影造就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间佳作频出,才子如云。在蔡楚生、费穆、吴永刚等导演的光环下,袁牧之似乎并不耀眼,但《马路天使》在八十余年后的今天仍然充满活力,虽是描绘黑暗时代的底层人物群像,也丝毫不显沉闷。电影开始时,镜头自繁华的都市摇向地下,对于“地下”的穷苦百姓来说,灯红酒绿的上海就像天堂一样美好,他们嬉笑打闹,有着属于小人物的乐趣和生活意义,诙谐、轻快且隽永。影片诞生于“国防电影”口号提出的次年,时局的动荡让导演不得不隐晦地指出社会现实,同时透过背景来展现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特征。不知道是否因为这些限制让导演将目光不得不转向场景调度和镜头方向:《马路天使》不仅在现实主义道路上走得更远,所使用的蒙太奇技也丝毫不逊于欧美影片,极具艺术魅力。

56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赵丹很潮很潇洒,周旋很俏很可爱,那个年代的片子居然比现在还活泼~~

57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周璇好可爱啊,长得像三十年代的周迅;赵丹也比照片好看。拍的真好,蒙太奇、调度、叙事,都比现在的中国电影强多了!

58分钟前
  • 飞天PP猪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