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照街

爱情片内地1983

主演:迟志强  张国民    

导演:王好为    

播放地址

 剧照

夕照街 剧照 NO.1夕照街 剧照 NO.2夕照街 剧照 NO.3夕照街 剧照 NO.4夕照街 剧照 NO.5夕照街 剧照 NO.6夕照街 剧照 NO.13夕照街 剧照 NO.14夕照街 剧照 NO.15夕照街 剧照 NO.16夕照街 剧照 NO.17夕照街 剧照 NO.18夕照街 剧照 NO.19夕照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9 20:24

详细剧情

北京的南城有一条叫夕照街的胡同,里面的四合院里住着五六家普通的市井百姓,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也普通的很待业青年石头只想能找个工作挣点钱,给守寡的母亲买身衣服。退休工人郑万全则想组织待业青年办一个大联社,让更多的人吃上濒临失传的京味老豆腐。他的想法得到了石头等人的响应,大家纷纷出主意想办法,跑执照的,选地址的,忙个不亦乐乎。优秀教师王璞就想能有一张批作业的写字台。而一心想嫁到国外去的小娜和“万人嫌”父亲李鹏飞也没少被别人骗。老孙头整天迷在扑克牌上而疏于对二子的管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观念起了变化,各自的愿望也逐步实现了。

 长篇影评

 1 ) 京人京味儿和调和

一部83年的片子,上初中的时候跟同学们一起在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看过一次,记住了里面的“拜拜了您内”和“叶塞尼哑”。将近40年后再看了一遍,又看到这么多的评论,意识形态的,拍摄风格的,都非常精彩。作为60末,这篇影评(姑且称作影评吧)帮着大家还原一下那个时代的风貌。

1、 几位主要角色的口音

看了网上的介绍,于少康大爷刻意回避自己的东北口音,因为演的是北京的老裱糊匠。但还是漏了一处,跟老伴儿说“联社”的时候,说成“联社儿”了。北京人不在这样的名词后面加儿化音。很不容易了于大爷。我们老爷子就是东北人,进京几十年了,还是难免出来个东北口音。

陈佩斯大哥和袁苑大哥,外带洪剑涛,是最纯正的。

迟志强、张国民、宋晓英、刘岩,说的都是国语,不能苛求,很不错了。

尤为要提一下的是陈立中大妈。街道主任,是我们这帮孩子从小敬畏的角色。老太太一口浓重的河北深泽口音,跟《野火春风斗古城》里杨晓东妈妈那句“不介,娘脚桌露脸”一样,深入人心。干部未必是土著,如同陈大妈一样,跟着队伍南征北战,最后到了北京城,思想觉悟是无人可比的。

2、 配角的力量

首先一定要说陈强老爷子。老爷子在这边片子里可是用的配音。看过老爷子获奖影片《红色娘子军》(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第三届亚非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和《瞧这一家子》以及日后的《二子开店》系列,都应该对老爷子浓重的邢台宁晋县口音不陌生了。“你们是要袜我滴祖坟呀!”而在这部片子里,老爷子的角色是“老豆腐孙”的传人,或许是王好为导演希望可以塑造其老北京手艺人的角色,因而用北京话的配音取代了老爷子的河北口音。

再说说江水先生。现在百度一下江水,几乎都是那位肌肉发达的《亮剑》孙德胜,新疆老哥。流量确实是硬道理。但江水老先生,把一个中学教师演绎得不仅是倍感亲切,更是令人肃然起敬。卢桂兰阿姨,演的女教师。卢阿姨是我初中同学的母亲,开家长会的时候见过一次,银幕上下都是那么的真切。

《渴望》里的王沪生,孙松先生,演的是王老师的儿子,从云南插队回来的。83年的他,还是个20岁的小孩。到了89年才有了收视率极高的《渴望》。再有,空政的胖洪(洪剑涛),那是北京土生土长的,18岁就演了剧中的“小机灵”。还有一大段跟李丁大爷的对话,挤兑李大爷讨好港怂买的北京酱菜。再看今日的洪剑涛,怎么也无法想象就是当年的那个小鲜肉。

袁苑大哥,方脸横肉,几乎成了标签。新华社皇亭子宿舍的原住民,戏里戏外完全两样的性格。蹬三轮的身姿,就是那个时代老大哥的真实写照。苏小明的《军港之夜》,无疑也成了那个时代标志性的背景音乐、

李连生,40后,跟李秀明演《甜蜜的事业》的时候,怎么着也是孩子的爹了。那时候的演员跟今天不一样,不管马克沃尔伯格,汤姆克鲁斯,恨不得90岁的伊斯特伍德大爷,都能跟实际年龄差出很多。70、80年代的中国,就别想了。要么就是厚厚的油彩,要么就是真心不嫩装嫩。看过他演的《神秘的大佛》,小和尚,有武戏。这部片子里演个假港怂,蛤蟆镜,喇叭裤,走私表,都到位了。“我们紫肆拉拉叟啦”,成为了那个时代一句挺装逼的词汇。

黎频,谁会注意这样的角色?于少康的老伴儿,责怪于大爷把给大臭(儿子)结婚的钱拿去办联社了。给孩子们送绿豆汤。殊不知这位大妈可是《龙须沟》里的主角儿。《龙须沟》是什么?是新中国戏剧界(至少是话剧界)的开山鼻祖!黎频在里面的角色是王大妈,是在家做针线活儿的都市贫民,是龙须沟众生相里鲜活的一位。经典台词是“闺女家家的进工厂,跟老爷们一起,成何体统?”。

最后必须说一下的是石头妈,张帆。什么是摩登,什么叫时尚?早在三四十年代的十里洋场,张帆大妈就已然是引领者了。跟周旋王丹凤是姐妹,建国后苦哈哈地在基层,每一轮的打击都没落下。还要怎么样?演一个历尽艰辛的老寡妇,够格!

3、 80年代初的北京

如今是京A,C,E,F,…Q了。电影里的车,多数是上海的760,仿奔驰的六缸车,沙发座,舒服至极。穿插了三蹦子(王老师去车站接孩子的出租车),作家叫的出租车,再有就是一个长镜头,老上海,日本的三菱面包,特写是一个牌照“31-XXXXX”。提醒大家,80年代北京的车牌是31后面5个数字,之后是“北京01”,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才是京牌。北京01还有个典故,85000以上的车牌都是出租车。所以当港澳文化入侵的时候,北京最好的车牌88888和99999,都是出租车,一辆夏利,一辆波罗乃兹。

李丁大爷家的二锅头,是起盖的,不是现在的红星拧的。镜头里李大爷是拿牙咬的。应该也是65度的,现在基本是56度的了。茶叶是“八毛一两的”,看看如今的价钱吧。张国民抽的是天坛,四毛钱吧,用的是火柴。给燕燕买的罐头,用网兜装着,现在的孩子们已经不知道网兜为何物了。作家9毛钱的邮票,长话楼打公用电话,都是历史了。打“拱猪”画眼镜,戴猪耳朵(也拿竹夹子代替,陈强老爷子的画面),没有了。

 2 ) 提前奏起来的城市挽歌

前几天又看了一部王好为导演的片子,叫夕照街,这部电影以几户住在夕照街胡同大杂院的普通百姓的生活,串联起世事百态,展现时代的风采!虽然故事这么看来很简单,但是在一部电影的容量下,讲清楚几户人家不同的人生、角色的性格,这种群像式的布局,并不那么好把握,但导演做到了!

喜欢放鸽子的待业青年二子,被父亲暴打一顿时,居然睡着了,让人哭笑不得; 石头因为父亲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落实,只好靠捡废纸为生,有些英雄气短;被老师教修无线电,就特别高兴;见不得小娜“嫌贫爱富”时,又那么正义凛然; 退休工人郑万全侍弄花草,鼓励二子的父亲再出山,做地道的老豆腐; 一对教师夫妇,他们的孩子从云南返回,还给家人带了香蕉,要知道那时候香蕉可是稀罕物;一家人住上下床,只有一张写字台; 李丁的角色就总喜欢占便宜,并且不以为耻,最后也迟迟不肯搬走,想要多的拆迁费,依旧喜欢吃完把油饼纸随地乱扔,他女儿就鬼机灵的,有些爱慕虚荣,但还是有底线的,他老婆那句不合适吧,简直魔音贯耳; 宋晓英扮演角色和爱人谈恋爱也太难了,直到站在快拆完的老房子,才算述了衷肠; 等等 没有主角,每个人的性格、轨迹都展现得很好。

网友说这电影怎么跟飞地似的,有时候也看不出来是发生在beijing的事儿,其实,可能跟主演中不少人来自黑龙剑有关系?二是北京的变化也太大了,除了远处那个鼓楼的提醒,有时候还真忘了是在北京,只会觉得是发生在北京的事情,话说最后那片小楼房,是不是北影厂的家属院啊?三是时代的缩影,很多旧的建筑都要被拆除,就像里面的角色所说,居然拆到了自己住的的地方。 我们大部分人都经历了这样的事情,留着我们小时候记忆的老房子,因为年久失修,或是城市化的进程,都被推到了,我们一个个搬进了楼房,原来的小院子没了,原来坑坑洼洼的室内地面,也变得平整了,屋子越来越大,也有了摆放两个写字台的空间,但感觉总少些什么吧!或许少的就是过去那种人与人之间可以面对面交流、互帮互助的关系吧,楼上楼下了,我们住得更舒适了,但距离却远了!

好喜欢那个男青年穿齐吊短裤的年代;语言生动形象,有时候各种的噎人,也是一种趣味吧!

 3 ) 集體與個體

四合院暖暖的人情很美好,大家夥兒住在一起就像一家子:彼此關心,互助友愛。

然而在這樣的環境裡,個人的空間也幾乎被壓縮殆盡——人們沒有秘密和隱私,可以隨意介入和影響別人的生活。個人的思想舉止,以普遍的集體價值觀為導向。

有意思的人物是小娜父女:小娜想“舒服地活”,追求享樂——這有什麼問題呢?憑什麼要因此被辱罵和鄙視,結尾非要安排她加入到熱火朝天的勤勞青年人隊伍,讓一個喜歡時尚的妙齡姑娘去扛麻袋,以示她的“進步”?

李丁演的“萬人嫌”,是四合院裡的不和諧音符:在誠實善良,勤奮熱情的人群中,他的自私自利顯得格外惹眼。但我欣賞他在一個集體如炬目光的注視下,雖遭萬人嫌,依然我行我素——堅持個性之餘,還能和這個集體和睦共處。

整齊劃一的步伐,激動人心的口號在任何時候都值得引起警惕;而個體獨立豐富的性格脾氣,那些七情六慾,才是一個人實實在在的力量。

 4 ) 记忆中夕照街

对夕照街最初的记忆是90年代初,在老家的老房子里,我和一个表哥一起看夕照街,他说“这不是陈佩斯么?”,这个片段浮现在脑海中像是一个电影的片段,勾起了少年的回忆。
那是最好的时光。
我喜欢这样的电影,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单纯,父辈与孩子的关爱,淳朴的爱情,改革开放初的剧烈的社会变革造成了复杂的社会矛盾。。。。

 5 ) 为了幸福

经过种种努力,夕照街的人们终于实现了各自美好的愿望。石头有了工作,石头妈也盼到了丈夫的冤案得到平反;王璞夫妇如愿以偿合家团聚;郑万全的京味老豆腐终于问世;吴海波和周燕燕好事多磨,最后也喜结良缘;唯有那“万人嫌”处处想占便宜,反而自食其果,上了诈骗犯的当;单纯幼稚的小娜姑娘,在邻居们的帮助教育下,也从歧路上返回到温暖庭之中。 夕照街即将拆迁盖高楼,世代居住在此的居民们难舍难分。他们留恋昔日的大家庭生活,然而更向往美好的未来

 6 ) 那时的爱情

衰老的一种表现就是怀旧,一年前就开始回顾老电影,随着看老电影,却越发地觉得老电影拍得倒都很有想法。

今天一睹了《夕照街》,其实,小时侯这片我倒没看过,但偶尔瞄一眼也倒让我今天看起来不陌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哥几个要打那个假港崧,没想到港崧却突然叫到:“哥们哥们,别打。。。”

今天看起来,对我感触最深的却是那时候的爱情,剧中张国民演的海波和宋晓英演的燕燕,彼此都喜欢对方,却由于羞于表白耽误了青春。

一天晚上,燕燕在门口等着海波,燕燕说:今天晚上的月亮真亮,什刹海边上一定很清净。木讷的海波却说:是啊,今天晚上凉快一定会睡个好觉的。燕燕只能说:晚安。连海波后来自己都意识到了自己说错了话。

连邻居都看出来他们俩的事情,都为他们着急,好心的老太太老爷子都为海波出了些主意。后来海波见了燕燕主动说:今天晚上什刹海一定很清净。但,时机已经不那么合适了。

后来有一天燕燕对海波说:我们单位老有些热心人给我介绍对象,这不,明天晚上又有人约我去见面,你说我去还是不去?木讷的海波又说道:你要是想去就去吧。这可惹恼了燕燕,燕燕羞愤而去。

后来,燕燕查出了受放射性照射剂量过多,身体出现了问题,有意疏远海波,这时候的海波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真情,一次次找燕燕却被燕燕拒绝。

后来,燕燕为了工作去了外地,临走前,海波送了她一个小镜子,她一直珍藏在身边。后来,夕照街拆迁了,在拆迁后的一天,燕燕从外地回北京,海波也来到了燕燕原来的家,这里已经只剩下断壁残垣了。

在桌子上一个放行李的盆里,海波发现了送给燕燕的镜子,拿起来,从镜子里看见了身后的燕燕。面对着燕燕,海波说出了自己埋藏很久的心里话:我原来觉得你上了大学,而我是个工人,配不上你,现在我只想说:我爱你。

燕燕说:晚了,我已经得了重病,可能会又老又丑,头发也会掉光的。海波说:我不在乎。燕燕说:有可能我不能生育。海波又说:那我也不在乎。

顿时,燕燕满脸热泪纵横。她伸出手,拿出自己的钥匙,对海波说:这是你的了。

作为现在的我们,最想看到的就是在这煽情的瞬间,海波紧紧地抱住燕燕,当然,如果两人吻在一起那是最好的。

可是,电影里没有,海波接着说道:有了好心情,还怕什么病呢。两人随后走出了房外。。。

哎,这就是那时候的爱情。那时候的男人都是很木,他们不懂女人的心,他们总是笨嘴拙舌,他们总是在最需要热情的时候却象个傻子。。。

但,我深深地知道,就象我们现在看我们20多岁的时候非常幼稚一样,做为21世纪的我们看上个世纪80年代的爱情,一样不可理解。

但,这就是那时候的真正的爱情。

 短评

刚被人种草,就在b站找到了片源,可惜画质太渣。跟《北京,你早》那些电影比,不能算很优秀,但是真实,是我小时候的北京,一种念想,胡同、街坊、鸽哨、老莫……

6分钟前
  • 影随茵动
  • 推荐

资料馆2015.12.9.7pm 无业青年参加服务大联社,假香港人欺骗北京姑娘,两相映照出改革开放后文化上的彷徨,但当时还可以借重于“中国人”的话语和解放翻身的叙事,与胡同的集体组织、熟人社会应和出某种夕阳的温暖。持续且迅速把往日变为废墟的变革正在行进中。

11分钟前
  • xīn
  • 推荐

想起了刘心武的茅盾文学奖作品《钟鼓楼》,电影味道纯正,很喜欢。群戏非常好看。个人塑造的也传神,片子有一种含蓄之美,也充满了新时代的冲劲力量。当然也包括了不同价值观的碰撞。女导演对于生活可能天然充满了敏锐,塑造出的男一号迟志强十分大男子主义啊。陈佩斯这里演的叫二子,不知道是不是之后他电影中的名字皆来源于此。

13分钟前
  • 红皇后
  • 推荐

挺有那个时代风貌的,像写作文儿似的用典型事例塑造典型人物,但是做得不讨厌。陈佩斯、李丁和居委会大妈演得真自然。群戏丰富,能比较好的营造大环境。节奏比较混乱,事儿太杂只能硬生生堆砌缺乏过度。变革的时代各种问题许多不确定,算是用比较软的方式弱化冲突,以现在的眼光看其实问题要严峻得多。

14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多年以后,我站在徘徊的十字路口,准会想起大杂院里一个又一个遥远的下午。

16分钟前
  • 韦肃
  • 推荐

第四代导演群体,开始了电影语言的革新

17分钟前
  • lee
  • 较差

第三代导演作品。叙事手段上一般,但李丁陈强于绍康这些老演员都很鲜活,也能看出那个开放初期的时代的特色,主题不是批判,却能反映问题。

22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那并非我梦中最理想的居所,却是我醒时最想回到的时空

27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影片重描的人物很多 没一个绝对主角 几条线同时辅开 每条都显深刻 用主流影视话语去评价它显得分外单薄 更说是一类评书 一页散文 都只是当作生活故事去说 也不预设评断 让观者感受即是开始一段时代感颇强的画外音便告知了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所有高大尚一丝不及里面普通邻里的善良 和睦与对生活的热望

30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曾几何时,人们的恋爱还有很高的精神性,拉手已经构成重大非礼,‘心理的痛苦解决了,身上的病算什么’,或者像对李小姐父亲攀“香港青年”高枝的愤怒,不过也间接折射了改开和香港资本北上对普通人生活的巨大影响。一种是生存伦理,一种是文化伦理,二者的冲突,在现代化中国的大潮中,往往人们主动选择了生存,于是,旧城区的改造,香港货的席卷,甚至身份本身也被折合为价值,“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这样的时刻也渐趋消失,街巷四合院民家传统的衰落,在短短一代人之间完成。

34分钟前
  • 彼得潘耶夫斯基
  • 推荐

邻里街坊之间的生活琐事。老街被强拆,独留一户钉子人家不吃亏老头。说了生活,也提了点上头的政策,但是面对被迫的变更,人们基本上是忍受的,又发挥自主精神重新开始,不得不说其实是有语境之外的一点批判。

38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人生百态,市井生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部一九八三年的国产电影秒杀二零二三年所有的国产电影。什么?还没到二零二三年——我未雨绸缪一下,不行么?

39分钟前
  • 张翔森
  • 推荐

1983年,北京的天空很蓝,陈佩斯很嫩,空气里的三观也很正。要是没有严打就更好了。

40分钟前
  • Koechels
  • 力荐

八十年代老北京胡同的小人物群像,尤其是李丁老先生把坏老头演活了。导演努力在为变革的时代发声,稍显刻意但还算顺畅。夕照街,多好的名字啊,真想吃一碗老街的资本主义老豆腐~~

42分钟前
  • 低等游民
  • 推荐

夕阳西下 照在夕照街上 街上有座四合院 四合院很大 大到能够装下老北京最正宗的鸽哨和豆汁,装下一段青梅竹马到而立之年的含蓄之爱,装下一张万人嫌弃的嘴脸 装下数十个待业青年从迷茫到奋进,装下邻里间数十年不变的情 朝阳升起 照在夕照街上 街上再无四合院 唯有废墟瓦砾中残留的点滴回忆仍在发光

43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北京话听得云里雾里😅结尾的时候脑子里回荡的全是《喜帖街》的调子:“裱起婚纱照那道墙/及一切美丽旧年华/明日同步拆下”,还好、难得,他们的故事会在别处再继续。

45分钟前
  • Echo
  • 还行

为什么这么好的电影就七点多分阿…比十七岁的单车好一亿倍好吗!我不管政治宣传立场什么的,作为一个电影人应该宣传的也就是真善美!除此以外都是扯JB蛋!再一次强烈的鄙视王小帅!而且看着电影我不觉得nostalgia,我就觉得熟悉。我觉得documentary realism不能是nostalgia因为后者其实是种病态。

48分钟前
  • LizL
  • 力荐

近期看过最好的国产老电影,王好为作为老一辈导演,还是有比较细腻的风格与诚挚的情感。宋晓英阿姨太像潘虹了,气质满分。 陈佩斯与迟志强的角色和后面的人生轨迹,真是有如一场大戏。

52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推荐

BJIFF2018@资料馆 买这张是想看看80年代的北京市井生活,还算满足预期,没想到是个轻喜剧形式的群像 一个巨变时代的白描(短评有人说是胡同版三丁目の夕阳) 另外可以看到即使不在王朔/冯小刚的剧本里,即使文革刚结束几年,那套文革词汇也已经迅速收缩到只有街道主任会说,成为几乎笑点式的存在了

54分钟前
  • Showing V1.4.1
  • 还行

北京大杂院里的生活群像,靠生活细节、人物关系来吸引观众,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婚恋观。人们理所当然地自觉承担公共责任而不求回报,是当时人情味的最好注脚。大时代的风云隐约可见,大量待业青年、港商洋人受人吹捧、'服务大联舍'担心政治打压、卖鸽子要被抓投机倒把…集体主义的权威不容置疑。电影也是陈佩斯'二子宇宙'的起源。话剧界扛把子李丁老师饰演万人嫌;迟志强饰演正派青年,片中骂人'贱货',1年后就被判了流氓罪。

58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