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告诉她

喜剧片内地2020

主演:奥卡菲娜,马志,赵淑珍,姜永波,林晓杰,陈涵,

导演:王子逸,(导演),

播放地址

 剧照

别告诉她 剧照 NO.1别告诉她 剧照 NO.2别告诉她 剧照 NO.3别告诉她 剧照 NO.4别告诉她 剧照 NO.5别告诉她 剧照 NO.6别告诉她 剧照 NO.13别告诉她 剧照 NO.14别告诉她 剧照 NO.15别告诉她 剧照 NO.16别告诉她 剧照 NO.17别告诉她 剧照 NO.18别告诉她 剧照 NO.19别告诉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5 20:29

详细剧情

影片讲述一个华人家庭的奶奶被诊断罹癌,但家人选择隐瞒奶奶,假借一场婚礼的名义让所有家人回家见奶奶最后一面,但在纽约长大的碧莉认为知道自己病况是奶奶的人权,因此在华人家庭中上演一场中西文化冲突,一部寻根家庭喜剧故事改编自华裔女导演王子逸自己的家庭故事,她也因本片被《综艺》杂志评选2019年必关注导演之一。

 长篇影评

 1 ) 纽约一声大喝,惊扰长春飞鸟- 浅析台词与结尾

看完了提前放映,很喜欢镜头与画面,最喜欢的是Billi在长春街头奔跑,镜头拉过完整的一条街,拉过五颜六色的店牌,拉过行色匆匆的行人车辆,Billi在花花绿绿不断变化的画面里身着干净的素色上衣长裙,她一个人在街上气喘吁吁地奔跑着,我坐在洛杉矶的影院里哭了。

诸如此类触动观众的画面还有很多,奶奶一个人等检查时忍不住不断咳嗽,大家庭在墓地给爷爷无数次三鞠躬,一家人忧心忡忡走在长春街头,婚礼上伯父泣不成声,Billi与奶奶紧紧相拥无言。画面放慢了,拉近了,绵长地静止在那一刻,时间悠悠被拉长,地仿佛永久停滞、融于其中。

奶奶带领大家鞠躬

离别时拥抱

一个静止的机位,一个干净的画面,一个简单的构图,直接而真诚地呈现一个生活片段,一个永恒的瞬间。

太美了

一部电影让人又哭又笑,心里酸涩得很。

相比之下,台词功力便有些略显不足。不是说中文不通顺或是不正宗,分开看每句话都很顺畅很自然,但是有时作为整体的对话有些略显尴尬且生硬,尤其刨去感人和笑点的部分,台词有些刻意、目的性过强

为什么?

我想了想,觉得这部电影台词上的尴尬分两种。

第一种是在同一个意思上不停重复或解释。比方说父母和Billi的对话,Billi一直在通过询问各种“傻问题”,想知道为什么大家选择不告诉奶奶,这个询问在整个电影里反复出现,每次大家给出的答案也近乎一样,时间长了便略显无聊且失去意义。但是考虑到面向观众大部分都不会说中文,这样反复强调也可以理解,方便观众理解和跟随剧情,就是略显刻意,想起来总觉尴尬。

第二种尴尬是因为角色脸谱化。所有角色,包括Billi,一上来就塑造了很清晰的个性和意识,所以所有人的台词都要与其个性相符,也导致台词目的性很明显,这部分在饭桌上的对话能看出来,东方西方、中国日本美国,为了凸显差异,把所有人很刻意而明显地归了类。如果刨去亲情部分,角色脸谱化真的比较严重,剧情中什么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对剧情起到什么作用,乃至引起什么思考,这些都是早早既定的,和上面一样,有些刻意,甚至有投机取巧的嫌疑。

盘算下来,奶奶的人物塑造是反而是最为成功而真诚的,台词目的性少,不刻意,细节也多,无论是随和地开着玩笑,还是事事亲为地操办婚礼,亦或是强撑着不给大家添麻烦、细细叮嘱大家把她的骨灰撒进海里,奶奶这个人物鲜活而富有情感,导演把细节做到了最满,镜头便可见爱意,也是全片最触动我的部分。

朋友说,这种电影台词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主要是提供一个说中文的家庭环境与背景。王子逸导演也说自己不会读写中文,所以也算是一个挑战。都是有道理的,我也同意。只是觉得在其他条件都很好情况下,台词可以更好,不然未免有些可惜了。其实这部电影的台词算少,但我甚至觉得台词可以再少一些,点到为止足矣,或者多一些零碎的台词,目的性稍弱一些,会更好。

不论怎么样,有这样的电影出现都是一件好事,很高兴能看到这样题材与内容,是个非常美丽动人的故事,也引人深思。

很喜欢结尾,不是奶奶恢复健康皆大欢喜,也不是奶奶病重众人皆哀,结尾没有一般此类电影会设计的突如其来的转变,结尾很普通很寻常,平平淡淡,却饱含力量:

Billi回到了纽约,她不知道奶奶会怎么样,但她没法停留,她不得不继续自己的生活,像我们每个人一样。

最后两个镜头绝妙:

纽约一声大喝,惊扰长春飞鸟

至此,全片结束。

预告中,鸟也出现了。

Q&A的时候有观众问王子逸导演,问:一次在纽约公寓,一次在长春奶奶家,出现了两次的鸟代表了什么?

王子逸导演回答说,她知道有影评人分析黑色的鸟代表死亡,但不是的。她只是想表达有时候生活中会有很多偶然的事情,或者巧合,或只是一个细节,你注意到了便会让你心里诶呀一下。

两次看到鸟,一次在纽约,一次在长春,注意到的人心里可能也会诶呀一下:是同一只鸟吗?怎么相隔这么远出现了同样一只鸟?

没注意到的人或是不感兴趣的人就会觉得:哎,不就是两只鸟吗,一只在纽约一只在长春罢了。

王子逸导演说:生活中会同时发生很多事情,有大事有小事,有些事情,信则有不行则无,取决你在不在意,也取决于每个人怎么看待一件事情。而这部电影想要展现的,就是每个人如何看待事物的方式(perspective),该不该告诉奶奶呢?每个人看事情的方式都不一样,这种细节上的差异有时大有时小,或许是因为文化,或许只是因为个人,没有对错,我只想展现事件本身。

就像Billi和旅馆前台的对话,Billi回答:只是不一样而已。

最后讲一件好玩的事:王子逸导演在选主演的时候,那时Awkwafina还只是因为她的音乐mv为人所知。有人给王子逸导演推荐Awkwafina,王子逸懵了,问,你们想找唱my vag的人演我??原来我在你们眼里是这样的人???

Awkwafina 在 My Vag 中的造型

 2 ) 《别告诉她》:一场平静而刻骨的告别

电影大部分场景拍摄于长春,一个我生活了五年的城市。灰蒙蒙的天空,凌乱的小巷,不断拆毁又重建的街区。离开东北已经七年,早已记不住城市的面貌,对影片中的地标性街道也仅存模糊的印象。但人的感官的记忆却比大脑更为牢靠和恒久,角色们的乡音,奶奶的烙饼,以及总是追求热闹的大家庭氛围,不断提醒着我,我曾经就是脱胎于这样一个地方。

东北的城市,寒冷逼人。但比这严酷的气候更能赶走人的,是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不断凋敝的经济环境。稍有理想和能力的东北年轻人,仿若蒲公英的种子,飘零四方。东北人,成了中国当代社会的游牧民族。《别告诉她》中,将这种“游牧”的地理范围扩大到了全世界。Billi六岁的时候,一家三口就移居美国,吃了很多苦后终于拿到绿卡,成为美国公民;浩浩很小的时候,一家人就定居日本,并娶了位日本媳妇;Billi的姑姑虽然尚在长春,但早已计划着将不满十岁的儿子送去美国读书。坚守在故土的,几乎只剩下了老人。

这样的家庭,在东北比比皆是。导演借Billi的眼睛完成了对两种文化撞击的第三方观察,或许其中不乏一些刻板印象,但你很难说它们不是写实的。

导演作为一名华裔,她创作这部电影的的意图有极大可能是呈现东西方文化的割裂。但作为一名中国观众,我更愿意从生命观之分歧的角度去解读这个故事。奶奶被确诊肺癌后,家中长辈乃至医生几乎毫不犹豫地将病情隐瞒下来,只说是轻微感染,而从小受西方社会个人主义熏陶的Billi则天然地认为,患者有权利知晓自己的病情。

“万一她还有什么想做的呢?”Billi问。

“她没什么想做的。”姑姑说。

家人不仅否决了奶奶的知情权,也一并决断了她的余生。创作者将个人的困惑代入到Billi的两难境地之中。告诉奶奶病情,可以让她充分利用仅剩的生命,去完成哪些没来得及完成的夙愿,但同时他们也会面临着一个风险:患者在知晓真实病情后,会因恐惧而加速生命的萎缩。

死亡,一向是中国人日常语境中的禁忌。没有人愿意严肃地讨论死亡,一旦提及这个话题, 大多数人会别过脸,以“说什么呢”转移话题。很多楼盘为了讨吉利,13楼上面要么是 15楼,要么是13A楼。连《论语》中,也常见“未知生焉知死”这般暧昧不明的句子。

Billi的困境在国内有相当的普遍性。当影片提出这样的选择题后,我不由自主想起了一位我颇为尊敬的长辈。他是我的姨父,他们一家住在与我家仅一街之隔的地方。我带未婚夫回家见亲朋时,姨父拍着我的头说,一定会去喝喜酒,再为我包一个大红包。然而就在我婚礼前夕,他因胰腺癌去世。从确诊到离开,仅仅二十三天。

起初,家人为了宽慰他,使用了和片中一模一样的谎言:只是感染发炎,治疗一段时间就可以出院。但随着癌痛加剧,所有止疼药全部失效,谎言也就不攻自破。当患者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患者与家人之间几乎就变成了两种谎言的博弈。家人继续修补漏洞百出的谎言,而患者为了安抚家人的情绪,明知自己已时日无多仍会假装相信家人的做戏。在这个阶段,你很难再分辨出那些谎言到底是为了欺骗对方,还是为了欺骗自己。

片中的奶奶会不会已经猜到了自己的病情?她对家人表现出的乐观和淡然是否也是一个谎言?突然从国外回来的孙女,在婚礼上失控痛哭的孙子,始终愁云满面的儿子,还有吃了很多药也治不好的咳嗽……种种迹象串联到一起,很难不令人起疑。或许存在一种可能,奶奶也在配合着家人的表演,将一场盛大的告别仪式,伪装成一场喜庆的婚宴。这种双向的谎言搭建起一个保温箱,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大家庭表面的和平喜乐。

说谎是不对的,哪怕是善意的谎言。在美国长大的Billi,起初抱持着这样非黑即白的观念。但在回国期间,她的想法渐渐发生了扭转。这并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胜利,而是关乎我们面对生离死别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无奈之举。

奶奶作为一个被所有人担忧的病人,关心儿子的身体,操心孙子的婚礼,牵挂着孙女的终生幸福,却唯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态度敷衍。这种对家庭的奉献精神与自我意识的缺乏,令Billi意识到,或许隐瞒病情,让奶奶看到家人们的和乐美满,才是最好的处方药。所以在得知奶奶委托其他人去取检查报告时,她第一个冲去了医院,给报告做了手脚。

片中奶奶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辈,她也是影片叙事的核心,几乎全部情节与角色都围绕她生病一事而设置;奶奶还是这个松散的家庭最后的引力,爷爷去世后,只有她才能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家人再次聚在一起;她更是Billi和浩浩与故土最后的关联,两个连中文都说不好的年轻华人,因为这血缘深情,才会对陌生的祖国产生一丝眷恋与文化认同。

中国发展得太快,快到故地不可重游。Billi坐在出租车上回家时,不断回望这个城市,不断发问。那栋房子还在吗?那个公园还在吗?不在了,都不在了,那些承载了她对这个国家记忆的地方,那些曾经陪在身边的人,全都化成了漫长时间中轻飘飘的影子。唯有奶奶,还带着她童年的体温,让她在艰辛的异国生活中抱有一丝温情。她临走前紧紧拥抱奶奶,亦是在拥抱自己与这片土地仅存的联系。

电影的正片是开放式结局,没有明确告知观众这种中国式的处理方式到底是对还是错。但是电影花絮中,出现了导演本人的奶奶的影像,并附上了一行小字:奶奶确诊癌症已六年,至今仍然健在。或许,这是这位华裔导演经历了两种文化交锋之后,对所谓善意谎言的温柔认可。

 3 ) 这是ABC眼中真实的中国—人和人之间没有边界

这部电影在美国上映的时候我们全家就去看了,我十岁的孩子对它的评价是:“比《玩具总动员4》好看。”

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用心:车站外扑面而来的出租车司机,小区里体育彩票赞助的健身设施上晒被子,走在街上的油腻中年毫不掩饰地露出白花花的肚皮,随处都是抽烟的人。

这些都是我女儿回国印象最深的地方。

酒店里服务员逮着女主角问:“你觉得中国好还是美国好?”

这个问题是经久不衰的ABC拷问。无论亲疏,几乎所有人一知道我们住在国外就会问我孩子这个问题。

美国人平常距离感很强,即便是很熟悉的朋友都不会问这样二选一的问题。

而且每个人坐在饭桌上都会先跟我们打听怎么去留学,同时还抱怨房价太离谱,简直没法过下去了,接着又劝我们海龟…

我一开始很耐心的告诉他们考托福GRE以及申请学校的方法,告诉他们很多留学中介避而不谈的生活困难。后来意识到,那些家长并不在乎在陌生人面前暴露自己的个人财物问题,更不在乎自己的逻辑无法自圆其说,只是一厢情愿的灌输自己想法,想为孩子选择短平快的途径,并不愿意了解对方的世界,也不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势劣势目标兴趣等等。

电影里的人充满了这种一厢情愿的侵略,奶奶生病家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她无力承担噩耗,替她做决定,想当然地为她满足心愿,催人结婚。

Billie说,也许奶奶想用最后的时间做一些她想做的事情呢?你们这样替她做决定不是很不尊重她吗?

而奶奶对晚辈也一厢情愿地做安排,安排孩子出国留学,安排孙子赶快结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存在口号中。华人文化中,最难掌控的就是为自己生活中重大事件做决策。

亲情,好意,跨过人和人之间的边界的借口。人不由自主地被亲情激流卷着随波逐流,别人早就帮你做好了决定。

我记得片中伯父给奶奶敬酒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大意是:“我今天一切成就都归功于我的母亲。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今天。”

华人出生后就和父母捆绑在一起。

自己的努力、奋斗、抉择在父母养育之恩面前都不占权重。

最终在父母年老后,孩子反过来一厢情愿地为父母的人生重大事件做决策。

这件事属于谁的生活,谁的时间?应该由谁来做主?

 4 ) 这不是另一部《摘金奇缘》,也不是另一部《喜宴》

剧情梗概和海报全家福都很容易让人抱着看另一部《摘金奇缘》的预期来看待《别告诉她》,尤其是在《摘金》和《瞒天过海美人计》中表现亮眼的奥克菲娜,更会使人产生爆米花喜剧的错觉。但很快,这些先入为主的判断在观影过程中慢慢消失。


当主角比莉的父母决定向奶奶隐瞒肺癌病情,并以比莉感情外露为由让她不要回国探望时,我甚至以为这会是一个以骗局引起剧情冲突的俗套故事,谎言的雪球将会越滚越大最终在乌龙中戳破,围绕着“告不告诉她”而展开文化差异的探讨则又会在将团圆的结局中隐匿。然而《别告诉她》剧情的走向,却摒弃了传统叙事模式俗套。

奶奶罹患癌症的噩耗传来之前,比莉在纽约的生活刚被暗礁冲撞上沙滩搁浅。背负着父母的牺牲和努力,被给予厚望从小带到美国,比莉在三十岁的人生路口迟迟没能找到稳定工作。她的古根海姆研究员的申请被拒,入不敷出将被房东扫地出门,回家借蹭洗衣机还得忍受母亲一番奚落。电影柔和清冷的色调,提琴和人声交织为背景乐,镜头语言以松散平缓的节奏,娓娓道来这个悲喜交加的故事。

奶奶患上癌症时日不多的消息,被全家人包装成堂弟浩浩的喜事,旅居美国的海宴(比莉的爸爸)一家和旅居日本的海滨一家以此为掩护回到家乡探望奶奶。名义上大喜的庆祝和团圆,而事实上是见奶奶最后一面的告别。与父母的尴尬对峙相比,比莉和奶奶的感情显然更加亲密,对奶奶的关切之心和隐瞒真相的道德困扰就像是压倒了比莉情感寄托的一根稻草,她瞒着家人、透支了信用卡,一意飞回长春看望奶奶。

虽然不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但电影却比自叙更贴近一个迷茫困顿的二代华裔移民的视角。如何对待隐瞒病情的“善意谎言”?如何面对陌生的中国亲戚和家庭习俗?如何回答过分好奇的酒店服务员反复追问“到底是中国好还是美国好”的历史难题?如何在吊塔和高楼耸立的长春回忆起童年与爷爷奶奶的欢乐时光?来到中国的比莉被接踵而至的问题困扰着。

比莉始终没有说出真相,也没有试图用美国法律的“正确”去拨乱反正。她小心翼翼地向周围人质询对错,磕磕绊绊地处理和父母的关系,挤出笑容努力融入和中国亲戚的交往,在长春经济开发区的新土地寻找儿时旧居的蛛丝马迹,甚至于在最后,是她主动替奶奶改写了检查报告。但这并不意味着某种妥协让步,就像《摘金奇缘》中的杨紫琼轻易让美国灰姑娘占得道德制高点的肤浅意淫。

电影的切入异国文化差异入口是“要不要告诉她”,但事实上剧本并没有让角色们在谎言的对错上拉锯太久,也并不以站对立场作为最终结果。导演巧妙地以幽默的情节消解癌症和临终告别带来的生命之重,而避免用煽情和感动去裹挟观众,将更多的思考放回在比莉本身。一方面情感驱使着比莉陪伴奶奶最后一程,另一方面人生瓶颈迫使她重新审视自己,回想自己所呼吸的布尔乔亚美国空气,回望那个与她血缘相通的中国长春。在失去挚爱亲人的悲痛之下,隐藏着比莉的另一层危机:身份认同的困苦——她没能完全成为一个彻底的美国人,而记忆中美好而模糊的乡土回忆却又在日新月异的中国消失。

镜头附着于比莉的眼睛,如实记录下时髦和古怪并存的酒店、按摩房和餐厅,红旗街西二胡同的烧烤烟火气,旧居民区楼下老人们空白茫然的脸和许多人粘着在手机上的视线。她默默观察大人们餐桌上的明枪暗箭,浩浩和爱子在豪华影楼的滑稽窘态,也看到婚礼酒席上所有人以不同形式表达出来对奶奶的爱意。在扑面而来的陌生故乡面前,比莉并没有用成长过程中的美国经验去抵触,而是在意识、文化和空间的牵绊和割裂中,慢慢从怀疑和困惑,转变为心怀尊重的探索,来试图弥合文化差异和家庭代际的伤痛。

在逐渐褪去虚构者全知全能的视域,电影并没有通过夸张的反差和戏剧性的设计来凸显中西方语境下不同的心理程序,转而以诚恳的方式描摹出生活真实的面目。在新旧交替城市空间和层层的人际交往的关系中,浩浩的仓促婚礼成为了一场中、日、美文化共同展示的杂烩,电影的情感表达从之前的郁郁寡欢的苦闷转变为温情脉脉的讥诮,镜头节奏在酒醉正酣时突然加速,最后在浩浩突然崩不住的嚎啕大哭中放慢下来,生离死别的悲伤被编织在阖家团圆的喜庆中,这是超越于文化差异、种族分别的人生常态。

《别告诉她》不算是没有瑕疵,在中国观众看来,中文台词不够圆润,非职业演员的加入有些生硬,奥克菲娜的普通话歪七扭八,还难免有像“人得癌症离死不远”的俗语道出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但这些并不能掩盖电影用诚意打动人心。

随着电影尾声,比莉与父母启程坐上前往机场的出租车,告别在楼下久久挥手不肯离去的奶奶,渐渐驶离高楼拔起的长春市中心,穿越过高架上的尘土飞杨,趋往人生的下一段旅程。只有亲身经历过,就明白这个并不刻意煽情的离别场景,在从容不迫的轻描淡写中有真实的重量。

我知道奶奶塞给比莉的红包有多少的厚度,我知道奶奶一定会等到出租车消失在视野尽头才会蹒跚上楼,我也知道母亲一边回头一边会红了眼眶默默抹泪,但我不知道的是离开之后,还有多少次回乡,还有多少陪伴,还有没有人等待。

祝长辈们一切都好,身体健康。

 5 ) 《别告诉她》The Farewell:中国式亲情

我司旁边新开了一家Alamo Drafthouse Cinema,特点是有一个租古早DVD碟片的小店和可以一边点菜一边吃饭一边看电影的放映厅,今天S又恰好没课来妈妈的公司混,于是晚上我们一起看了这部Farewell。

早就听说这是一部催泪与幽默齐鸣的电影。故事讲一个从小移民美国的女孩听说住在中国的、从小一手把她带大的奶奶得了只能活三个月的肺癌,于是全家从五湖四海一起回到中国,名为举行孙子的婚礼,实为“见最后一面”的瞒着奶奶善意谎言。女孩Billi的美国教育让她觉得荒唐:怎么可以对当事人隐瞒病症的事实?而在中国,人人都觉得这不是问题,因为人人都这么做。

电影有个悲伤的主题,要按照《渴望》或《唐山大地震》式的中国家庭伦理剧来拍,估计得洒出一盆狗血;而这部电影则把悲伤拍出了温馨和幽默,甚至是“好看”的感觉。在大部分时间里——大概从十五分钟开始吧,我手里就攥着纸巾,一边擦眼泪一边笑出声;电影完后,一女孩在洗手间里跟我说:幸亏今天没画眼妆。好久没看过这种倾泻情感式剧情、还不让人觉得苦情的电影真是太难得了。

但说到底,这部电影的目标受众还是美国观众。正如前文所说,这样的事情在中国根本都拍不成电影,因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这么干。所有人都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做着他们认为为你好的事情。Billi的妈妈在她爷爷去世时没有告诉她,因为她还在学校,“学习重要”;导致她心理一直觉得爷爷就这么消失了,在她心里最易碎的和故乡的最后一点联系也就这么没了;这次奶奶生病,她妈妈也没告诉她,因为“你那张脸肯定瞒不住”。但同时,怎么能说她妈妈不爱她,他们不爱她奶奶呢?正是因为爱,才让她妈妈培养她(在生活中,培养Lulu Wang导演)音乐和写作,让她有了今天的发挥空间;才让他们想让奶奶高高兴兴地去世,正如奶奶当年当年对爷爷做的一样,直到瞒不住,才告诉他实情。在深夜的酒店大堂里,爸爸和伯伯有一段深刻的对话,基本上在探讨西方和东方的亲情方式孰优孰劣。似乎并没有对错,但有趣的是结尾放出现实中奶奶的镜头(几乎和电影里一模一样),字幕说:从确诊到现在已经六年了,奶奶依然健在。如果他们选择告诉奶奶实情,结局是否会不一样?

我很喜欢这个电影的很多细节:Billi坐在地上哭,说她小时候爷爷带她抓蜻蜓,她刚说完我就泪目,因为这太真实了,绝对是导演的亲身体验,作为一个六岁就和家庭移民到美国无亲无故的女孩,那是她残存的对故乡童年的最后记忆。这样的细节,彻底勾起了全场观众对祖辈和童年的回忆——不过哪个族裔,哪里的移民,谁没有个这样的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呢?在酒店里,Billi抱着借酒宣泄的堂弟的头,两个家族唯二的第三代互相安慰,只有他们有着孙辈对祖辈的共情的爱,却因为一个说英语一个说日语无法交流;还有妈妈和奶奶的婆媳关系,从妈妈的视角看奶奶的控制欲也是所有文化的共同点;另一些细节似是导演故意突出东西方文化差异,比如拔罐和餐桌上的对峙;但想到电影还是建立在东西方差异上并且面对美国市场,也无可厚非。

电影很多镜头我也喜欢,能看出导演的科班出身,比如深夜酒店的大堂,生死对话中,霓虹灯照在Billi的脸上;还有低镜头拍酒店里坐在地上哭的Billi,这里演员的发挥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比戏剧演员更好的Awkwafina;导演对音乐的运用也让我看到了她的古典音乐出身和特色;但有些镜头让我觉得有些过了,比如知道奶奶没看到诊断书时一家人雄赳赳的慢镜头,让我觉得导演似乎想往艺术片上发展却没有成功的努力。

最后说一下我知道这个电影的过程。某天和公司里一个管着一万多人的老大闲聊,他知道我是中国人之后说:“你看过The Farewell吗?好看的。”老大本身是个印度移民家庭出身,而这个电影又是我和一个普通话说得比中国人还好的美国女教授一家一起看的,这不得不说明这电影本身的魅力和它讨论的普世感情。

 6 ) 今天的我有些想家

第一次写豆瓣影评,决定献给这部电影了。

之前在twitter上follow了很久,今天终于得以一看。整部电影我打10分,八分给电影本身,多加的两分给每一位演员的演技。Awkwafina的演技值得肯定。对于微博上所谓asian eye的恶意评论,我想说,中国软文化对外输出的两座大山,一座是玻璃心,一座是某总局。

如果说之前crazy rich asians是一道寻常人家难以触及的满汉全席,那么the farewell就是一盘真正中国人会吃的清粥稀饭。是的,里面的奶奶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我的爷爷做了鼻腔手术,奶奶做了肾切除,家里没有人任何人告诉我。只会在我回国后告诉我,知道你忙,不想让你操心。说实话,我不想接受这样的white lie,但是我知道,对于我的亲人,这是恐怕永远难以改变的习惯。我作为90后成长的环境,亦或在美国培养的认知会一次次对这样的选择发出挑战,但是作为中国人的一面也让我明白这份谎言的深意与重量。我知道,Billi的选择也会是我的选择。

我很感谢Lulu Wang制作了这样一部电影。从asian representation来言,这是一个新的高光时刻。今天的电影院可能坐了一半的亚裔,一半的其他族裔的美国人。能够让他们通过今天的电影,吃一道真正的中国菜,而不是orange chicken, broccoli beef这样的菜式,就是巨大的进步。我也感激这部电影温柔地提醒着我的根,我的家,我所爱的人。在外拼搏的时候,也不要忘了常回家看看,那里有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短评

年初圣丹斯开始“毒奶”,哪哪看不上,没想到圆梦的地点是“此生”都没想到的。映后回去路上两个女孩子拿出电话哭着打给家里人,足见故事基本的感染力。即使拿掉那些生涩的中文和固化的标签印象,关于爱、谎言以及身份焦虑,太贴心了。边鸡汤着“生活不在于要做什么,而是怎么做”,又提醒“最心痛是,爱得太迟”,会觉得可能这远不止一个华人女孩的故事。 #mygirl#Awkwafina is amazzzing! 对故事之外关注的点是尝试不再喜剧演绎,看完如同照在Billi脸上不解却保持压抑的心绪,矛盾而又悲伤,就觉得她做到了。

8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這真不能算抹黑中國吧?!要真說哪裡不真實的話…居然沒親戚批評比利駝背。

9分钟前
  • Bubo bubo
  • 推荐

哭的稀里哗啦,我的眼泪不值钱。很多桥段实在太真实了,就像小区里隔壁大妈家发生的事情。在sundance看的确有不太好的地方,有的时候美国人的笑点我真的get不到。很多美国人在从日本回来的叔叔在婚礼上发言那一段都笑了,那会儿我哭的上气不接下气。

14分钟前
  • z_xy
  • 力荐

感谢女主在女痞子道路上站稳了脚跟,展示了黄种女性的多面性!加一星鼓励鼓励奶奶!

18分钟前
  • ____anybody
  • 推荐

圣丹斯看华人片(《the farewell》中文译作不要告诉她),总算有点文化撞击。即那些日常不过的嘘寒问暖会导致全场的笑点,而我则尴尬地坐在笑声里。美国人眼中的又一个亚裔美女奥卡菲娜,这次去了一圈长春,说着我听不懂的中文,和奶奶不舍告别。电影很温暖,也有一些刻意做出的艺术上扬空间。

19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严重的水土不服,看的无比尴尬,如坐针毡,就是拍给外国人看的东方文化糟粕,拿来做一个猎奇式的展示,让外国人可以感觉更良好一点罢了。拍的一点生活感都没有,能拍出这么塑料感的生活也是绝了,所谓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不过是口号式的处理,视听上也是一塌糊涂,根本没法跟李安当年的三部曲比,老美们猎奇一下就好。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很差

3.5 作为一部美籍华裔导演的作品,镜头下的中国已经比较贴近我们心里的形象了,但故事和人物塑造以及讲述手法还是略显老套,老外看了可能会对里面的文化差异会心一笑,但华语观众就难免会觉得有堆砌各种梗之嫌。但仍旧胜在感情真挚,电影有真诚的情感就会动人的

2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SFFilm的centerpiece,上千座的Castro Theatre几乎是座无虚席。剧本很好,很多充满了中国味儿的对话(比如席上拼娃)写的都很出色。演员尤其是女主角演得非常到位,哪怕不说话也能传达出很多情感和思想。整个故事在中美文化强烈的震荡之下是作为喜剧处理的。有不少对于美国人来说无比陌生的场景,比如闹哄哄的婚礼,美国观众都是笑得很开怀的。奇怪的是,我虽然没有想笑的欲望,也没有在别人的笑声中感到尴尬,而是觉得导演的表达很诚恳,并没有在贬低什么、抬高什么。借用Billi的话:“(没有什么哪个更好,只是)不一样。”因而,在面对比如婚礼和扫墓的片段,虽然是我自己也非常不喜欢的习俗,但也并没感到卑微。片中的文化冲突富有层次,引人共鸣。上一次看电影哭成这样是《冷战》,只不过那一次是伤别人的怀,这一次是relatability的泪。

26分钟前
  • N
  • 力荐

堪称奇迹般做到了各方面的平衡,既能非常接地气展现长春的生活气息,亦能满足西方观众的观影需求,而这正是以前李安最成功的技能之一。难怪此片会成为李安年度最爱之作~ 就算女主是从美国回来的华裔,代表的是西方视角,但我们仍然能被带入,被打动。情感永远是打破文化壁垒的最强武器,而在此片中这个武器就是奶奶。

2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Billi的脖子前倾太严重了吧!掀起衣服居然一身肉! 日本小夫妻可以说很可爱了。

31分钟前
  • 🛶
  • 推荐

#2019圣丹斯# 4.5 非常充满人情味。导演的视角非常亲切和真诚,对于生活细节把控和文化差异的审视不亚于李安当年。一些过于喜剧化的处理稍微有些失真但整体镜头真实感和影像感非常棒,很戳人。非常不露怯又不刻意诋毁的展示中国小城市风貌让人非常喜欢。配乐使用洋气但又不生硬。Awkwafina的中文演技也没有拖后腿。目前今年圣丹斯最大惊喜。

33分钟前
  • HOW
  • 推荐

Lulu Wang实在会把握人类情感和东方的细腻,片中很多场景都是会真实发生在中国北方家庭里的,crazy rich asians才不是亚裔家庭的样子,这才是。中国人边看边哭,美国人看的时候在笑文化差异,看完电影下楼梯开始哭。视听语言太出色了,比如在婚礼餐桌那一段有个360度快速旋转的两周镜头,还有出来配classic drama scoring的高速镜头。异国同鸟的意向,在墓地里做的声音设计,声音转场是否成熟自然,甚至隐藏了笑点。很多镜头都非常USA,比中国一些拍家庭的导演要流畅的多。演员的演技都很自然,但浩浩在婚礼痛苦的那段没有流出眼泪?最后,我从小到大第一次看电影从头哭到尾,不说了我给爷爷奶奶打电话去了!(Lulu wang 本人很真诚 而且还是真实故事 好打动我!

38分钟前
  • 加斯珀哥哥
  • 力荐

很真了(医生那里最不真了吧)

40分钟前
  • 月泫
  • 推荐

很接地气啊!巧妙地处理尴尬和煽情,有种“一片情深冷处浓”的况味。自欺欺人,自作主张,自私自利,又紧紧抱做一团,为亲人牺牲一切,就是中国人啊!假一点,憋出真快乐,弄假成真或许也是我们的生活哲学之一。

4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7分,有些地方特别美国,即便来到长春,讲着中文,也很美国。但是,一些情感细节还是非常亲切的,是很中国人的。片子里有特别直白的地方,那种概念式的台词与一些元素的堆积,会觉得很怪异;同时,又有特别真实的细节,能看出来导演是取材自自己生活的。总之,这是一部视角非常独特、体验非常新鲜的电影,它又像自己,又像外来者,非常有意思。以及,看到这个发生在长春的故事,还是很亲切啊,一些场景实在太熟悉了,尤其是红旗街那块。老人的家居基本就是我家长辈家里的样子。还有,为什么那么多长春人都喜欢出国或是移居,这一代和上一代都是,身边遇到太多这种例子,有意思。

4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拍的中规中矩,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结果,也一看就是接受北美电影教育科班出身的作品;和《海上浮城》这类片一样有个通病,那就是导演对特殊身份的认知,总是跳不出西方视角,又自认为足够东方,所以总是令人感到词不达意;倒是发现了个有趣的课题:论美国少数族裔电影中对东方婚礼的想象(日本、中国、印度、新加坡....有意思、有意思)

49分钟前
  • 脑神
  • 还行

如其他华裔导演寻根的片子一样,浮于表面,停留于导演对中国仅有的童年记忆,缺乏挖掘因此没有深度。文化冲突的内容老套肤浅。另外全员除了老奶奶,演技都很尴尬。

51分钟前
  • 口袋巧克力
  • 还行

3.8 胜在真实。虽然有些新导演的生涩,且用配乐的地方太多,但有表达,有感情,有亮点,所以就瑕不掩瑜了。奶奶演得太好了,看完想给自己奶奶打越洋电话😭

5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短评里面那么多说可以丑化华人,拍的stereotype的,请问都是在魔仙堡里面长大的吗?作为一个北方人觉得没有任何一块让我觉得很奇怪啊。说别人stereotype的时候能不能先好好了解自己的国家?如果这就辱华的话那看喜福会岂不是要跳起来骂娘?

59分钟前
  • 给您添蘑菇了
  • 还行

婚礼犹如提前举行的葬礼,城市仿佛埋葬回忆的墓地。骗她说只是良性阴影,还是让她与世界最后告别。西方的生命是个体的,东方的生命却是集体的。个体遵从律法,集体讲求亲缘。童年奶奶家后院捉蜻蜓的回忆,正在变革的城市里毁灭。古老的别告诉她的默契,仍在传统的家庭中流转。排出浊气,没事你也喊喊。

6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