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2001

战争片美国2001

主演:本·阿弗莱克,乔什·哈奈特,凯特·贝金赛尔,威廉姆·李·斯科特,Greg Zola,艾文·布莱纳,亚历克·鲍德温,杰米·金,凯瑟琳·凯尔纳,詹妮弗·加纳,强·沃特,小库珀·古丁,迈克尔·珊农,马修·戴维斯,岩松信,约翰·藤冈,田川洋行,科鲁姆·费奥瑞,丹·艾克罗伊德,雷利·麦克伦顿,杰西·詹姆斯,威廉·菲克纳,史蒂夫·兰金,布莱恩·黑利,大卫·霍恩斯比,斯科特·威尔森,格拉汉姆·贝克尔,兰迪·奥格斯比,斯坦·卡希尔,汤姆·埃沃雷特,托马斯·阿拉纳,贝丝·格兰特,萨拉·茹,姜成镐,拉法埃尔·沙巴拉格,马蒂·

导演:迈克尔·贝

播放地址

 剧照

珍珠港2001 剧照 NO.1珍珠港2001 剧照 NO.2珍珠港2001 剧照 NO.3珍珠港2001 剧照 NO.4珍珠港2001 剧照 NO.5珍珠港2001 剧照 NO.6珍珠港2001 剧照 NO.13珍珠港2001 剧照 NO.14珍珠港2001 剧照 NO.15珍珠港2001 剧照 NO.16珍珠港2001 剧照 NO.17珍珠港2001 剧照 NO.18珍珠港2001 剧照 NO.19珍珠港200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2 21:50

详细剧情

雷夫(本?阿弗莱特)和丹尼(乔什?哈奈特)是一对自小玩在一起的好兄弟,两人对飞行都有很大兴趣,曾一起学习过驾驶飞机,二战初期,两人又一起加入了美国空军部队。受训期间,雷夫与军中医院里的女护士伊弗琳(凯特?贝金赛尔)坠入爱河。  为协助欧洲各国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美军决定派出精英部队前往欧洲大陆,雷夫自告奋勇前往参战,并将伊弗琳托付给丹尼照顾,不久,噩耗传来,雷夫的飞机在空战中不幸被德军击落,生还可能几乎为零。伊弗琳与丹尼在相互勉励的伤痛中,萌生爱情。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雷夫并没死去,当三人重聚首时,尴尬顿生。日军偷袭珍珠港一事帮他们解了围,雷夫与丹尼决定不做情敌做战友。

 长篇影评

 1 ) 战爭中的爱情

雷夫和丹尼是一对自小玩在一起的好兄弟,对飞行都有很大兴趣,曾一起学习过驾驶飞机,二战初期,两人又一起加入了美国空军部队。受训期间,雷夫与军中医院里的女护士伊弗坠入爱河。

为协助欧洲各国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美军决定派出精英部队前往欧洲,雷夫自告奋勇前往参战,并将伊弗琳托付给丹尼照顾。

不久,噩耗传来,雷夫的飞机在空战中不幸被德军击落,生还可能几乎为零。伊弗琳与丹尼在互相勉励的伤痛中萌生爱情。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雷夫并没死去,当三人重聚首时,尴尬顿生。日军偷袭珍珠港一事帮他们解了围,雷夫与丹尼决定不做情敌做战友!

丹尼临死前,雷夫让他挺住,说他快要当爸爸了,而丹尼说,不,你才是。

 2 ) 很好很强大

      很久没写过这些东西了。因为没怎么看电影,看了也没有冲动去写些什么,但看了珍珠港,它触动了内心里的什么,所以要写些什么。
    我和河马一样,觉得它很不错。好评。
     感知一个电影是不是和感知一个人一样,看是否触动了自己的内心?
    美国人其实很简单,爱就是爱,恨就是恨,不掺杂什么其他隐晦的东西。故事情节不见得很新颖,并且看到中间就能猜到结局。但我很喜欢电影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对待战争对待失却的态度,一点也不含糊不清,一点也不故作深沉,暧昧不明。战争没来时尽情作乐,战争来了,仍有那么多的热情,我真佩服影片里塑造的美国人。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让我觉得,这就是个有力量的国家,他们不会倒下,即使倒下了也会迅速站起来。 战争结束了,友谊和爱情都不会结束。我想,以友谊与爱情贯穿整个影片,是想要告诉我们,战争能考验这一切,使它们更真。伴随着战争的结束,也不知道下一次战争的开始是在何时,而美国人便是握着这样的勇气,是什么就面对什么的从容,使一个大国崛起。如果这个片子作为美国形象宣传片,一定很成功吧。犹如河马说的,假如我是一个美国人,我便为美国人骄傲。
    说这些时,心里把它跟看过的 南京南京 对比。看完南京南京是麻木的。顿时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我该是为中国人哭泣,还是偷偷为那个日本人动容?看过一个写珍珠港的影评说,珍珠港里的日本人是有头脑的有智慧的,美国人把侵略自己的敌人塑造成这个形象,真了不起,你看我们从小看的抗战片,里面哪个日本人不是贼头贼脑残忍无比,形象毁得差不多的?
    后来我明白了,我们一直本着受害者,弱者,受欺负的心态来看待战争,过去的一百多年的侵略史始终未能使我们的内心强大起来,未能使我们从内心里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日本人,至今也不能。这样的一种弱者心态使我们的影片的呈现出一种历史沉重感而缺失的的是对未来的希冀以及强大起来的信心。但美国不一样,它就是本着强者的心态去看待珍珠港战争的,本着一种日本人犯了我,我下次必须让日本人吃不了兜着走的决心。正是这样一种我们缺失的心态,造就了我们看待战争不同的目光以及不同的历史影片。当然,美国本来是个年轻的国家,没有历史,何来历史沉重感呢。
    我想,对待过往的战争,应该记住,以史为鉴,但更为重要的是,用一种强者的心态去对待历史,真正强大起来的那一天,该倒茶的自然来倒茶,该认错的自然来认错。

 3 ) 为之感动的

《珍珠港》开始时,雷夫和丹尼正在玩着飞行游戏。雷夫总是坐在前面而丹尼坐在后面。两人一直都是如此,较年长的雷夫总是保护着丹尼。
注意他们两人,雷夫戴着飞行帽,而丹尼戴着防风镜。

到了《珍珠港》的最后几幕,丹尼两次救了雷夫,并为雷夫而牺牲了。(也许那是他一直想做的吧,他并不希望被雷夫保护,希望自己也能保护雷夫吧)

临死前,雷夫对丹尼说他快当爸爸了,不能死。而丹尼却对雷夫说:不,是你要当爸爸了。(丹尼知道自己不行了,把自己最爱的伊夫林和孩子托付给雷夫。也许他知道自己死了才能成全他们吧)

雷夫一行人返回美国时,但伊夫林看见雷夫安然无恙时露出了高兴的笑容,但雷夫虽然看见了,但他没笑,转身抬出了一副棺材...而伊夫林立即再也笑不出了,因为她知道棺材里的人士丹尼,她走前摸了一摸丹尼的衣服,忍不住抱着雷夫痛哭...
也许丹尼并不是她最爱的人,但她确实是爱他的。

几年后,战争结束了,雷夫和伊夫林结婚了,和小丹尼一家三口回到了小时候的家乡。那里一切依旧那么美丽,红色的飞机依然在那,唯一不同的是屋旁多了丹尼的墓碑...
雷夫看着天真无邪的小丹尼在爸爸的坟前好奇的玩着花朵,随后伊夫林从后抱着他。

一切看起来是多么的完美,但在雷夫心中却有着遗憾。虽然他如愿和最爱的伊夫林结婚了,但代价是失去了十多年来一直在一起,最亲密的兄弟。

值得安慰的是,丹尼留下了他和伊夫林的儿子。对雷夫来说,小丹尼不但是好朋友的儿子而已,也是丹尼留给他和伊夫林的纪念。

雷夫带着小丹尼乘着飞机飞上天空。飞机上只有他和小丹尼。
小丹尼头上戴着雷夫及丹尼小时候戴着的飞行帽和防风镜...
意味着丹尼依然在他身旁,不曾离开过...
天空是雷夫和丹尼两人而已独特的天地,他们两人的友情和亲情依然在天空中飞翔着。

 4 ) 我只是渴望活着

离首映日期相距十年之久,我才第一次看《珍珠港》。一个人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看,哭得痛彻心扉。在豆瓣上找到它,发现被提名了好几个金酸梅奖,有点意外。也许从专业的角度看,影片《珍珠港》有很多瑕疵,甚至是硬伤,但是作为一个纯粹的普通观众,我不得不说太震撼了。

历史课本上的珍珠港事件,轻描淡写,不过是历史这袭华美的袍上的一个虱子。文字在还原历史方面总比镜头差一分力道。清晨,被偷袭前的珍珠港,一片宁静美好,大家各安其所,绝大部分人都还在享受着海风的清新,沉浸在美好的睡梦中。灾难前夕,总是有点回光返照的意味,用过分的祥和平静来麻痹人的警惕神经。该来的总是要来,当战斗机在离头顶不远的上空盘旋呼啸,当导弹在耳边穿梭轰炸,当鱼雷在海平面以下横冲直撞,一瞬间天崩地裂,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哭天抢地。漫天只有黑烟与红血,慌乱的指挥与哭喊,撕裂人的每一寸心肺。红色的珍珠港,翻转的甲板,浮沉跌宕着民族与个人的命运。

医院里死伤遍地,这突如其来的伤痛让医护人员都紧张地不知所措,战战兢兢。对护士嗫嚅着我不想死,颤抖地问医生我会不会死,得到的答复都是肯定的——你不会死,会好起来的,结果往往却是,话音刚落就安息了。在生死一线时刻对生的渴求,这是人的本能,也是人最基本的信念。如果还能活下去,一切苦难又算什么呢。不要说既要生得伟大,又要死得光荣,因为这不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英勇就义,而完全是因战争造成的无辜牺牲。也不要故作姿态地说与其苟且偷生,不如痛快死去,因为我们没有面临措手不及的别无选择,英勇就义的烈士至少还有选择去死的权利,而饱受战争荼毒的难民是被选择去死!

战争,非要假以国家主权的名义去伤害无辜的国民,非要打着正义的旗号为自己的心虚壮胆饯行。以小集团意志出发的伤天害理的行径,何必要为自己一手造成的生灵涂炭粉饰一个冠冕堂皇的面具?欲盖弥彰而已。

影片里偷袭珍珠港成功之后,山本五十六冷冽地说:这只是为了唤醒沉睡的美国。我陡然一惊,觉得这话很耳熟。是不是每一个沉睡的国家都非要在挨打后才能觉醒?是不是每个人都非要在跌倒后才会真正走路?是这个道理吗?一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吗?

 5 ) 偷袭珍珠港的成本收益分析

    这个题目,和电影无关,只是由这部电影的主题所想到的。对于欧洲人而言,二战的起点在德国的闪击波兰;对于苏联人而言,起点在巴巴罗萨计划;对于中国人而言,起点在卢沟桥事变;对于美国人而言,真正把“中立”的遮羞布去掉,是在珍珠港。
    日本人的想法,大概是“只和朋友做生意”,以至于谈判之前假象所有人都是敌人,暗地里做足了两手准备;美国人的想法,大概是“不和敌人做生意”,在没有完全谈崩之前,生意照做,资本照样流通。这两种想法,相安无事直到珍珠港。
    背景分析
    西欧战场上,德军已经开始入侵苏联,同时保持对英国本土的空中火力压制;在北非战场,隆美尔将军持续推进,虽然后方的支援力度逐步减缓,但是依然可以支撑整个北非的战局。
    远东战场上,日军对于北方的根据地进行了大扫荡,并期望通过粤湘桂战役,打通到缅甸的军需补给线。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已经放弃了菲律宾,和整个东南亚。在太平洋战场上,只有关岛、中途岛、檀香山等等岛屿,而这些全要依靠太平洋舰队的保护。换句话说,当时美国逐步开始支援西线,原因就是在赌日本不敢在远东战场上有太大的动作。所以,珍珠港的失利,不仅仅是一个麻痹或者松懈的问题,而是一种战略上的对赌。
    过程简述
    过程简述,看电影基本都了解;况且从小学开始的历史教育,也涵盖了这方面的内容。结果,当然是美国对日宣战,直至1945年的战争结束。
    日本的成本收益分析
    对于日本而言,投入的成本其实不高。日本陆军当时在中国的战场上,逐步陷入了一种僵持的状态,进攻势头已经趋于减缓;而海军还需要防护东南亚地区、香港等地。对于一个本身国土面积就很有限,且人口也不算多的国家而言,突袭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两三轮的突袭,就可以让对方的军事重镇遭到重创。而在突袭之中,自己不需要投入很多的作战部队,空军和少量的海军就足够了。这个不算是以少胜多,因为对方尚未做好准备;在真正的攻击性部队上,日军采用偷袭战术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当时最高的成本,我认为是信息成本。美国的无线电监听,日本当然了解,但是也没什么办法;如果要想迷惑美国人,除了大使佯装和美国的谈判之外,军事上要做更多的准备。计划除了要蓄谋已久之外,还要便于传达和目标明确。因为无线电静默的需要,在日军的战舰驶离美国侦察范围之后,各战舰的联络只能通过旗语和喊话进行,与军部的联系可能要完全中断。否则,一旦被雷达搜索到,计划将完全暴露。根据日军随后在太平洋战场的表现来看,零式飞机基本都是奔着自杀的目的去的,也就是说这一部分基本可以归入沉没成本。
    收益主要是在战略上的。收益这个词,不一定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先说增益吧,增益只要是成功的瓦解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消除了背后的一根毒刺。至少在一段时期内,美国不可能有很像样的远东水军威胁到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虽然这次进攻不是针对美国本土进行的,但是考虑到美国的幅员也比较辽阔,本土的空袭威慑力不如珍珠港。这次的偷袭,更像是在求“实地”,先占据一角再说。
    再说损益,损益也是战略上的。珍珠港这一战后,日本的战线拉得更长,并且需要深刻提防来自美国本土的背后袭击。对于本身经济实力就很有限的日本而言,挑选美国这个对手,杠杆系数很大,既有可能步步为营,解决美国,帮助德意在西欧进一步确立优势;又有可能惹祸上身,自己陷入远东的泥潭不能自拔。日本缺乏考虑的地方,是对美国实力恢复速度的估计。美国之前并未真正参战,虽然经历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代,但是在罗斯福的“新政”效应下,经济正在逐步走出紧缩的状态,尤其是军事工业的大发展,加速了美国经济的恢复。因此当美国名正言顺地对日宣战后,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和美国陷入了一场苦战。加之美国舰队的全球封锁,日本的对外贸易,基本限于东亚和南亚次大陆。对于本身就是外向型经济体的日本而言,原材料是最大的短板。短板出现后,日本无论是在陆地还是海洋,均开始呈现战略守势。
    美国的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的代价,无论是对于战略还是实地,都可谓巨大。首先是太平洋舰队白白损失掉,对于太平洋战场的制衡效果就下降了很多,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威慑力从而降低到夏威夷附近,不足以对日军产生致命的威胁;其次,宣战后美国还要支援欧洲战场的“友邦”,同时要防备日军对美国本土的打击,在夹缝中更难熬;再次,是信心的丧失,当所有人都以为美国不必作战的时候,日本人成功地教育了一下美国的政客们,全美当时的“悲观主义情绪”蔓延,在血的教训面前,美国的青年们终于明白了“英雄”还是需要流血和牺牲的,这和脑中的幻想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国内的经济需要提振,另一方面还要向外输出革命,美国为赌局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收益方面,从二战的结局来看,无疑是正面的。美国青年的参军热情被全面鼓动,军队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参加盟军的各项战役,于是巴顿、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这样的将领们,终于有了施展自己能力的舞台,艾森豪威尔还成功地竞选成功美国总统。在国内的经济上,罗斯福在国会授权的战争状态下,更为广泛的行使自己的总统权力,凯恩斯主义终于成功的成为了美国的主流经济思想,并一直被奉行到70年代的“滞涨”期之前。在军事工业的刺激下,美国的科技和工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MIT为首的科技名校,逐步成为了美国教育的代名词。从全球来看,虽然不参战的话,美国的第一大经济体地位会更加稳固,但是参战所获得的,远远超过了经济数据的价值,而是话语权的提高。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美苏争霸,以及随后的北约组织,完全让欧洲退出了和美国的竞争行列。借助对日本的占领,美国至少从目前来看,已经不可能再出现第二次珍珠港事件了。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的收益,直到现在都还存在影响力。

 6 ) 只谈爱情

越想起电影里的爱情戏就越愤愤不平。
    一开始男女主角的爱情戏倒也合乎情理,而后面编剧的脑子跟被驴踢了一样。仅仅三个月,风情美丽的女主角就变了心,仅仅三个月,最好的朋友就冲破了对男主角所应承担的道德感,尽管他也一面在说对好朋友的不幸的伤痛,却义无反顾理直气壮的与好友的爱人在一起,在约会的第一夜就坠入被风吹起的降落伞飞扬的诱惑里,并且女人还怀了孕。想起雷夫临走的那一夜,他本有机会与深爱的女子缠绵一夜,但他却没有这么做,因为他不想让这种“与别人一样的做法”毁了他们在一起度过的浪漫的夜晚,不想女人日后想起会后悔,在酒店门前他止步了,尽管身旁不断有别的大兵和女人们进进出出。
    仅仅三个月!!
    印象中丹尼好几次对雷夫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剧中一个无干痛痒的配角说了一句实话,“若是我的朋友在我刚死不久就搞我的女朋友,我一定会从坟里爬出来和他算帐的!”
    雷夫被友情忽悠了,丹尼被爱情蒙蔽了,女人被命运愚弄了!
    我并不提倡女人都要像王宝钏一样为生死未卜的丈夫苦守寒窑十八年,但三个月来忘记一个深爱的男人是不是太快了??是因为编剧太烂还是薄情寡义本就是人的天性?若女主角不是真正的爱雷夫,那么何必一直通过各种镜头强调她对雷夫的爱以及听到爱人死讯的悲痛?这不合逻辑,或者西方人都比较博爱?还是他们比我们更懂得“庄子逝妻”的豁达?
    用爱情戏作为大片的线索并非不可,但这种结局的爱情与电影本身所表达的思想相去甚远,或许编剧只是希望利用女人的遭遇渲染战争的恶果,但我看到的剧情似乎更想表达信仰,若是它配合一个曲折忠贞的爱情我会更喜欢一些,对信仰的坚持,对爱情的坚持,或者会使电影也更受欢迎一些,更不必一定得用第三者的壮烈牺牲来结束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丹尼临死前,雷夫让他挺住,说他快要当爸爸了,而丹尼说,不,你才是。有些可笑,仿佛这个女人专为他们哥俩而生一样,甲不行了,乙挺身而出,乙去跟上帝报道了,甲又无可推卸的包揽女人和她跟乙的孩子。
    就此一点,我不很喜欢这部电影!!

 短评

美国农民三四十年代就用飞机撒种了。资本主义社会真是水深火热

6分钟前
  • 孙此方
  • 还行

看过很多遍了,算是二战片中较喜欢的了,当然这片主打的也不是要还原历史客观事件,也别纠结那作为主旋律的三角恋关系,买拷贝的火药桶与特效绝对让你逃不出战场弥漫的硝烟与火海,鱼雷与战舰的碰撞永远美过坦克与地雷

11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力荐

选角是巨大的成功之举,狮子座的Ben扮演激进好胜的Rafe,巨蟹座的Josh扮演稳重单纯的Danny,简直是量身定做的角色。其实Danny爱上的不是Evelyn,是Rafe……

15分钟前
  • いいね
  • 推荐

多少年前,那首歌至今绕梁三尺。

19分钟前
  • 如小果
  • 推荐

很喜欢阿弗莱特,帅气中自带忧郁,明明是三角恋却又不是典型的三角恋,只能说战争是残酷的

20分钟前
  • 幕天席地
  • 力荐

童年dvd必备品,在《珍珠港》片尾,罗斯福总统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自负和骄傲带给我们多么惨痛的代价。”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能认识到真的不足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取世界尊重的基础!

22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推荐

纯情不可靠,下手要趁早。战争算个鸟,不如搞三角。

25分钟前
  • 白发生
  • 还行

How to be close to you, Pearl Harbour...

28分钟前
  • 廢匪肥·老🐰
  • 力荐

电影叙述的是二站期间日军偷袭珍珠港的事件,战争很残酷,很震撼,影片中唯美的爱情和兄弟情给整个影片带来一丝丝的温情,仿佛战争中的一道曙光,生活总是遗憾的,但是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

30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力荐

音乐极有韵味,引出美丽的爱情故事,飞行员雷夫和丹尼的患难生死情,释怀和宽容,珍珠港事件的惨烈程度,自杀性反击的决绝和牺牲精神。

35分钟前
  • 青山绿水
  • 力荐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始作俑者山本说得也有道理,一场惨痛往往能唤醒一只沉睡的狮子,指不定这偷袭对日本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迈克尔·贝还是不要碰爱情的好,好在选角成功,空战部分总把我的肾上腺素飙到极点。faith hill的主题曲试音响不错。

37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史诗果然是史诗,出来就是有那种让人热血沸腾的感觉~珍珠港一战中那种战争镜头不知道烧了多少钱呐,效果超好的~我觉得三个人的爱情纠葛中女主角责任最大,要是她肯多等个一两年的话……俩男主颜不算好看,但是演出来的那种美国大兵范儿真是让我心水,俩男主的感情也真是让人唏嘘,情敌还是赢不过发小

39分钟前
  • 爱智慧
  • 力荐

噢哟我的妈呀我好喜欢DANNY><买拷贝其实还是不错的啦~~

4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2001.8.17 南充立体电影院2排8号09:30票价15元。第二张电影票,第一次在电影院连看了三次,上午进去晚上才出来,买了面包、牛奶,最后一次满满堂堂的人结果最后还看哭了,成为观影史上的独一无二。 2003.10.4 60% cctv6 新津2005.5.9 学校放映室 2008.5.20 DVD home

45分钟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料理完花草看了导演剪辑版,想到这部电影刚上映那会儿对其完全的无感,无论是偷袭珍珠港的历史背景,还是女主角类似《卡萨布兰卡》的选择,男男两主角间的伪兄弟(基)情,悠扬的配乐和宏伟的场面,当年居然完全地嗤之以鼻。这一星的差别就是10年啊。是不是没有青春了之后比较容易被狗血打动……

50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突然想起买拷贝也拍过正常电影的...

5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直不想看珍珠港,不是因为他不好看,而是因为战争片实在是太沉重了。当我终于鼓起勇气看了珍珠港以后,果然,又是一个不眠夜。炙热的爱情在最火热的时候嘎然而止,友情在生死与共中更加紧密。战争片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在战争面前是多么的无力。我想说,如果我是罗斯福,我会再日本每个角落投下原子弹,更不会在战后扶持日本,即使出于任何策略~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讨厌小日本,就是讨厌他们!

56分钟前
  • jacqie
  • 力荐

当战争片看吧还蛮精彩,这爱情让人别扭,虽然主角都挺养眼,但可能国情不同,真心不是太喜欢后面的一对,可能那里的本.阿弗莱克太帅了!

1小时前
  • 蓝色啄木鸟
  • 推荐

高中某个暑假前的一天,我和F庄骑自行车去河东转了一圈,回来后教室里正播到炮弹如雨滴般落在珍珠港上……

1小时前
  • 小魔女
  • 力荐

虽然狗血,02年高中毕业刚看的时候还是一腔热血的。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