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在此

悬疑片美国2017

主演:米瑞·伊诺丝,山姆·夏普德,高兰·维斯耶克,文森特·皮亚扎,妮娜·阿里安达,戴斯敏·博格斯,安吉丽卡·托恩,弗洛拉·迪亚兹,David Greenspan,弗兰克·德·胡里奥

导演:卡米拉·瑟曼

播放地址

 剧照

从未在此 剧照 NO.1从未在此 剧照 NO.2从未在此 剧照 NO.3从未在此 剧照 NO.4从未在此 剧照 NO.5从未在此 剧照 NO.6从未在此 剧照 NO.13从未在此 剧照 NO.14从未在此 剧照 NO.15从未在此 剧照 NO.16从未在此 剧照 NO.17从未在此 剧照 NO.18从未在此 剧照 NO.19从未在此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2 16:24

详细剧情

美国惊悚悬疑片,一些令人不安的事件使得一位拍摄陌生人的艺术家怀疑有人在监视她,真实和虚幻、犯罪和艺术、监视者和被监视者的界限变得模糊……

 长篇影评

 1 ) 看完这部,2018年度十佳可以入一部了

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电影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如果每一部电影都有一张面孔,电影也应该像人一样,每一部都有自己的个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你如果自己看过《出租车司机》,看过《这个杀手不太冷》,但当同样的故事到了琳恩·拉姆塞导演手里,它却变成了另外一种样子。

很多导演会选择老老实实的讲故事,把叙事放在第一位。也有导演不这么干,他们更喜欢特立独行。

在拉姆塞导演这里,合约杀手和雏妓的故事是另一个故事,它的一切都是反类型的。

《你从未在此》

华金·菲尼克斯演一个胖成熊的合约杀手,做事老派谨慎。从战场退伍回到家,人到中年了,还跟身体虚弱的老妈住在一起,外表不修边幅,交往上一个女朋友是二十年前的事情。

导演拍杀手,在叙事上却异常极简,过滤掉暴力场面,只拍杀手的生活日常。

电影由一系列的大特写开始,我们看到男主角把一个塑料袋套在头上,心里在倒计时窒息体验的时间。他的视线逐渐清晰,烧掉一张女孩的照片和一本《圣经》,坐上一辆门上写着辛辛那提的黄色出租车,前往机场。

用一个镜头交代了一次杀人任务

他在机场用公共电话给联系人留言,准备回家,他刚刚完成了一次杀人的任务,拯救了一个叫sandy的小女孩。

导演开始拍杀手的日常,他照顾母亲,跪在地板上用毛巾擦干浴室地板上的水,乘坐往返的地铁去见杀手代理人。他接了新任务,去五金店购买一套什么样的杀人工具,执行任务之前,他会去蒸桑拿,把自己清洗干净。

《你从未在此》让人印象最深的是混音,导演把各种日常的声响放大,有时候用来反应男主角的情绪,有时候增强场景的生活气息。但更厉害的是,导演会利用一些艺术加工过的特殊声响,去反应男主角的情绪和记忆,让我们看到他狂暴性格的源头。

从战场上回来之后,他是如何患上战争创伤后遗症的,人到中年还跟母亲住在一起,他又有怎样的童年阴影。

为此导演还借用了两部经典的老电影,一部是希区柯克的《惊魂记》,讲一个男孩最好的朋友是他的母亲,用意自然是不言而喻。

还有一部电影是《肖申克的救赎》,在男主角刚刚救出雏妓之后,像安迪那样远走高飞的念头,就在宾馆里杀手帮她擦干头发的那一刻,植入到了小女孩的脑子里。

男主角最后一定要救出小女孩,已经不是为了正义或者执行任务那么简单,他其实是在拯救童年时的自己。

当他还是小男孩的时候,看着父亲拿着锤子对母亲家暴,他无能为力。看到家暴之后的父亲会脱光上衣仰在椅子上,把白色毛巾盖在脸上。

从此母亲、锤子、毛巾和塑料袋套头逃避一切逐渐成了男主角潜意识里的符号,让人无法挣脱这些心魔。

导演在不断拿这些当心理暗示的符号,随着男主角的思绪用快速闪回的方式,穿插在杀人的故事里。

每一次当男主角要执行任务的时候,导演就会故意不拍暴力场景,避开类型片化的叙事元素。每当故事回到杀手的生活里,导演就会把一切拍的很细。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混音做的非常出色之外,强尼·格林伍德的配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混音是男主角内心情绪的直接投射,配乐重塑了影片的视觉节奏,参与了叙事,再加上一个反类型的极简化剧本,构成了导演独特的个人风格。

像《你从未在此》这样的电影,其实跟《好时光》《霓虹恶魔》之类的电影差不多,导演都是极具个性。看这样的电影,以往那些看类型片的经验都被导演一个个的拆解,重新组合变成了另外一种样子,你可以看到电影的各种叙事技巧展示。

当男主角看到身边的人都死去之后,他开枪打伤了杀手,喂杀手吃了一片止疼药,两个人躺在地板上,听着Charlene的《I've never been to me》。两个人不自觉跟着唱了起来,一场杀人戏被拍出了我从未见过的浪漫。

当我们看到一个狂暴的杀手要去救一个柔弱的小女生,但当影片的高潮真正到来的时候,我们没看到杀手杀人,影片至始至终我们都没见到杀手杀人,我们只看到他是如何脆弱敏感,只看到他内心的痛苦。

童年阴影已经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了,战争创伤后遗症再次雪上加霜,让他失去了生活的能力。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该如何生活,他甚至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复仇一度成了他的小目标,但当他来到大反派面前的时候,对方已经死在了血泊了。当这个小目标转瞬即逝,他无助的坐在尸体旁边放声哭泣。

到了这样的文艺片里,并不是强者拯救了弱者,而是弱者成了下一个有着童年阴影的受害者。在某种程度上,不是杀手救了雏妓,而是杀手眼睁睁的看着雏妓变成了另一个小时候的自己。

他的母亲死了,人生目标没了,但是看着眼前的另一个自己,在自杀重生的隐喻之后,他好像又找到了另一个守护对方的目标。

最后听到小女孩说“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我的耳边却响起了杀手救出她那晚,她在宾馆房间的电视机里听到的那段《肖申克的救赎》的台词。

“圣哈塔尼奥,在墨西哥,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地方,你知道墨西哥人怎么形容太平洋的,他们说那里是没有记忆的地方,那就是我想渡过余生的地方,一个没有记忆的温暖的地方。开间小旅馆,就在沙滩上,买艘不值钱的旧船回来,把它翻新,载着我的客人,出海钓鱼。”

在那一瞬间,我仿佛已经看到熊大叔和小萝莉住进了安迪开的小旅馆。这样一个绝望的故事,仿佛突然有了一丝善意的光亮。

《肖申克的救赎》

看《你从未在此》这样的电影,你需要放下以往的观影经验,你会看到电影的本质,明白电影为什么被称为视与听的艺术。

每当遇到琳恩·拉姆塞这样的导演,你会发现导演这个活儿真的可以是拥有无限创造力的艺术家。

这样的电影,可以让人重新认识并思考“电影是什么”,我爱死这样的电影了。

欢迎搜索并关注“亵渎叔推荐”(xiedudianying)

 2 ) 原来我们都是在寻找活下去的理由

这是今年最后一部电影吧,也是第一篇影评。非常感人的一部作品,很少的对白,却在用力地煽情。每个人物都很丰满,有血有肉,这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

1. 一个有创伤的杀手,Joe从头到尾都在构思自己一个个自杀的场景,但是,现实中,他靠“赡养母亲”而苟且生活下去。然而,因为一次任务,母亲被杀。执行完这个任务- 救出小女孩nina- 就成了他最后的夙愿。

2. 派去杀Joe母亲的杀手,他在身负重伤后,没有拖着身体往门口逃,而是往Jeo所在的厨房匍匐过去。Jeo问他: 你这是去哪? 他停下来,仰面躺着。Joe给他服了一颗止疼片,问到底怎么回事。杀手一五一十地告诉Jeo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有良知的杀手,因为某些原因无法违抗命令,在最后时刻希望得到自己良心的“救赎”。他说完,哼唱着歌,握着Joe的手,慢慢死去。Joe躺在他的另一侧。他们并排着,他们握着手,他们都是杀手。

3. Nina ,未成年,漂亮的金发女孩,议员的女儿。在父亲口中,一个因为母亲离世开始叛逆的少女。可是,她却是被出卖,早早卖身的“高级娼妓”。Jeo的第一次救援,打开了Nina求生欲望。一直沉默不语的Nina在再次给带走时,终于懂得呼救: save me, Jeo. save me!

4. 当Jeo再次赶到Nina身边时,他哭了,他发现14岁的Nina 浑身都是血, 却在狼吞虎咽地进食,仿佛已经很久很久吃不下去东西了。Jeo跪倒在地上,哭着,似乎在恳请“晚来一步”的原谅。Nina停下进食,转过头,看着她,轻轻地说: it's ok Joe. it's ok.。淡淡地两句,Joe 得到了人生中第一次救赎。他的“晚到”让自己的母亲死于非命,而这次正当他以为又“晚到”之时,Nina的出现救了绝望的他。

5. 结尾Jeo告知Nina不知道下一步该干嘛。Nina起身,他以为nina离开了,又开始幻想自己死亡的样子,nian上洗手间,出来拍了Jeo的头: let's go , wherever. 一个是在寻找自己活下去意义的杀手,一个是重获保护和关心的女孩人,人和人走在一起,靠的不是血缘,而是感知到彼此命运殊路同归。就像两条流浪狗,有伴总比被抛弃的好。

(影评尽量简短,漏掉细节,希望留下一些悬念给还没有看的人。)

 3 ) 本届最佳 | 聊聊电影所要表达的思考

一部充满杀戮的电影竟然在文艺的戛纳电影节中斩获奖项,靠的肯定不是鲜血,枪支,也不会是类似《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大叔+萝莉搭档。黑人在各行各业中辛勤劳作,来自世界各地的无辜的女孩在政治操作下被随意贩卖,在充满年代感的音乐中,故事实际上通过主人公杀手乔的挣扎与追索聚焦了美利坚等西方国家的种族问题,在连接古今,呼应历史中,深刻揭露了充满罪恶的殖民主义。

影片在一开头就含蓄地向人们揭露了美国血腥的建国史。正如杀手乔将女孩辛迪的东西统统销毁一样,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白人殖民主义者正是通过实行一系列的,对原住民印第安人的文化和种族灭绝政策来夺得这片土地。

在被白人杀手乔烧毁的照片上,女孩无论是肤色长相,还是发型装扮,都具有浓浓的印第安风味。

图为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 图片源自INS@nativeamericanspirit

而自问自答的旁白继续载着故事在历史中缓缓前行。

“番茄放进冰箱,香蕉放进水果盘,我有时也买菜,总是先买番茄,毫无疑问的。你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可问题就出在这里。人们会这样做,番茄的价格也是一部分原因。我认为他们的产出更好一些,但这只能种在庭院里,你想吃的时候就去摘下,如果你一年到头都想吃番茄,你就要来回不停地奔波。”

这段话表面上是在讨论水果,实际上是用香蕉指代印第安人,用番茄指代黑人。它道出了在劳动力的选择上,后者比前者有着更高的性价比的事实,黑人的购买成本更低,产生的利润也更高。于是,在美国成立之初,不同于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南方的种植园里,农场主通过黑奴贸易来获取劳动力,发展经济。

历史上的美国,南北方就像电影这样分居街道的两端,一边是车水马龙的大都市,另一边则是地主气息浓郁的小社区。

在落后的种植园里,人们可以想到的所有繁重的劳动,黑人都会被要求去做。但凡有一丁点偷懒,他们就会遭到毒打,直到被打到不能动弹。

惨无人道的屠杀,持续不断的抓捕,他们被涂上黄油,卖身为奴,历经九死一生,漂洋过海来到美洲。男孩被奴隶主逼迫着,不分昼夜地从事农业生产,女孩则供消遣取乐,甚至被逼着沦为制造劳动力的生育机器。

在杀手乔的记忆中,惨遭父亲虐待的母亲无助地躺在桌子底下,在看不见的角落中,犹如一道餐点般供恶人任意享用。

尖锐的叉子带着难以承受的痛苦垂悬在她的头上,无数坚硬的勺子则像无数坚硬的生殖器遍布在她身下,她默默承受着,眼泪和着鲜血,就像个受尽凌辱的黑奴。

被回忆折磨着的杀手乔就像是一个患有战后创伤综合征的雇佣兵,他将未来如一页纸般撕毁,执意停留在过去的情节里。

那些断裂的记忆碎片既承载着惨无人道的家庭暴力,也借着“父亲”之手,述说着白人殖民主义者对有色人种犯下的滔天罪行。

终于,当杀手乔再次受雇,前往解救议员受困的女儿时,暴怒的乔在黑白的画面中冲破一道道关卡,号称解放黑奴的南北战役以这样含蓄的方式再次打响了。

可以看到,故事最后,当乔终于救出了女孩时,女孩披着“黑衣”坐在车上,影片还安排了一处特写,当乔拿着加油枪给车子加油时,手表显示时间为4点9分,含蓄地再现了1865年4月9日南北战争的胜利。

但南北战争真的解放了黑人吗?

我们可以看到,杀手乔的第一次解救行动几乎是失败的,所带来的后果极其血腥,极其惨重:女孩被掳,议员跳楼,母亲被杀,朋友被砍,雇佣兵在械斗中一个接一个中枪倒下,浑身是血,手拉着手痛苦地步入死亡。

要平等,不要压迫

正如前面所说,北方的资本家也想要随时随地吃到番茄,南北战争实际上是一场打通市场,共享劳动力的战役。从始至终,无论是等待解放的黑人,还是参与斗争的白人,都只是这场阴谋的棋子而已。殖民主义造成的伤害不止针对黑人等有色人种,美国的普通白人民众也深受其害。

在这片土地上,无论是黑人等有色人种,还是白人,都在殖民主义当权者编织的谎言中,拼死抗争,表面上是在民主与自由的号召下,为争取自己的权益而战,实则是在欲望与阴谋的欺瞒中,无限迎合,不断用自己的鲜血与身体为他们的晋升与压迫铺路。

而在这个环境下成长着的青少年,她们起初或许会像杀手乔那样哭泣,整日活在痛苦之中,但侵害与掠夺就在眼前,在这片土地上重复上演,年纪越大,越变本加厉。于是,暴虐最终割开了她们的外皮,占领了她们的内心。

可以看到,那些得到政府官员“精心呵护照顾”的女孩子们早已对外界失去了感知能力,在愉快的背景音乐下,她们不紧不慢地从卧室走出,又不紧不慢地从死人身旁经过,看杀手乔砍一个人就像在看他砍一块木头,看满地的鲜血与尸体就像看扔在路边的垃圾,甚至,直接拿杀人的工具当吃饭的工具,就着鲜血,慢条斯理地享用马铃薯与豌豆。

要团结,不要分裂

餐厅中,杀手乔与小女孩相对而坐,像个普通顾客一样,平等地享受这个国家提供的服务。他们分别穿着白衬衫与黑西装,既是在性别压迫中获得解放的男人与女人,也代表着从种族压迫中获得解放的白人与黑人。

在干翻了邪恶的当权者后,影片又回到杀手乔与小女孩的关系上,通过一场鲜血四溅的决裂来表达对底层人民团结一致的呼吁。

当乔像询问自己的家人一样询问小女孩今后的打算时,我们看到,在悲剧的版本中,她一脸茫然,并最终离开了他,让主角乔所做的一切努力瞬间化为灰烬。

她一言不发地离开,没有丝毫重获新生的喜悦,愤怒而决绝,如一缕拒绝投胎转世的冤魂般,始终带着怒气与不甘独自游荡。

于是,那些渴望得到原谅的,还对这个国家抱有希望的人只能像杀手乔一样,在无休止的压迫与被压迫中备受煎熬,又在无休止的孤独与绝望中离开人世。

而当最后一个有良知的人都死去,这片土地,这个国家终将被无知无畏的黄油笑话与沾满鲜血的账单包围,在家破人亡中,被一帮吃人的怪物彻底占领。

我是乔一,欢迎关注公众号《乔一的影评》,一起感受电影的魅力。

 4 ) 与现实生活的疏离、对人际关系的冷漠、和母亲相处的温柔、决定拯救雏妓的决绝。

杀手亚祖和小丑亚瑟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童年有印象,成年有心魔,

生活的重压让两个人都变躁郁、脆弱。

不过与小丑亚瑟的那副亢奋笑脸不同,亚祖的整个人就是一个字:

杀人灭口,冷酷;

毁尸灭迹,冷静;

收钱消灾,冷漠。

虽然从事着高危惊险的行业,可杀人对于亚祖来说只是一个糊口的普通工作。

他和那些遭遇中年危机的大叔一样潦倒困顿,独自一人照顾着相依为命的母亲。

这一天,老板交给了亚祖一个新任务。

当地议员的爱女当年被绑架,如今几经辗转沦为了一名暗娼雏妓。

议员虽然找到了女儿的下落,可是碍于身份和影响,只能暗中求助亚祖救回自己的女儿。

亚祖作风相当老派。

导演用细腻的镜头聚焦到男主身上,他先是买到了趁手的工具,随后又特意去泡了个澡,把自己打理干净。

完成了这些仪式,亚祖突袭了暗娼的据点。

无论是看场的保镖,还是买春的嫖客,亚祖用一把锤子将他们逐个爆头锤杀。

亚祖过关斩将,很快就找到并救出了议员的女儿。

可是看似顺利的任务却节外生枝,剧情突然急转直下。

亚祖原本按照约定,带着女孩来到了一处宾馆,等着议员上门把女儿接走。

然而他和女孩等到的,却是一支暗杀小组!

暗杀人员一看就是专业人士,他们先是掳走了女孩儿,随后又打算将亚祖灭口。

最后亚祖还是凭借着主角光环和过人身手才反杀成功,逃过一劫。

可事情到这还远远没有结束。

亚祖发现与议员和女孩有关的人都成了追杀目标。

接头人父子惨遭枪杀;

杀手老板被凌迟折磨;

亚祖的母亲也惨遭株连,被人一枪爆头。

而直到亚祖暴起手刃了杀母仇人之后,才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原来议员根本不是女孩的父亲,正相反,他是女孩的床上恩客。

为了防止自己的丑事曝光影响政治生涯,议员以寻女为由,借亚祖之手清洗了整个暗娼窝点。

在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后,亚祖等人则成了议员除之后快的眼中钉。

亚祖能否在乱局中求得一线生机?

议员和雏妓的结局又将如何?

各位筒子们还是自己回头揭晓谜底吧。

《你从未在此》,豆瓣评分6.9。

番茄看完全片,就知道这注定是一部毁誉参半的电影。

有人爱到死去活来,逐个镜头嚼碎了品滋味儿;

有人厌到嗤之以鼻,拉着进度条快进还要吐槽没剧情。

确实,《你从未在此》的剧情恐怕一句话就能讲清楚:迷失的杀手执行任务却惨遭陷害,化身复仇使者拯救孤女的同时也拯救自己。

这种套路剧情本就谈不上出众,有《这个杀手不太冷》这种神作珠玉在前,这种大叔配萝莉的设定也并不讨巧。

然而影片的导演拉塞姆却用她女性独有的细腻的笔触,将亚祖勾勒成了文青版的“杀手莱昂”。

首先,《你从未在此》的故事虽然聚焦到职业杀手身上,可是影片却与血腥和杀戮绝缘。

片头交代男主的杀手身份时,只有他清理犯罪现场的零星片段;而即使是男主血洗暗娼窝点的桥段,我们也只能从监控视频中捕捉到一闪而过的画面。

导演在用极其克制的镜头诠释暴力,大量的留白给观众自己想象的空间。

而片中男主的表现也和这种文青式的杀人方式相当契合。

在自己家中反杀不速之客后,亚祖为了减缓对方的疼痛,甚至热心的喂了他一片止痛药。

最后甚至和后者躺在一起手拉着手,陪着对方走完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杀人能杀的这么文艺,这么温情。

番茄真的是头一回见。

其次,女导演拉塞姆叙述剧情“避重就轻”,暴力场面“偷工减料”,可却对杀手亚祖的日常生活却是“连篇累牍”。

影片先用闪回的镜头交代了男主的人设背景:童年时遭遇生父极端的家庭暴力,自己和母亲都成为了受害者。

父亲用锤子对母亲进行伤害,亚祖就用锤子当成自己的行凶工具;

每次父亲施虐结束后就会用毛巾盖住脸休息,亚祖也养成了杀人前后蒸桑拿的习惯。

如果影迷们细心,就会发现亚祖成年后执行杀人任务时的这些习惯,都是有据可循的。

不幸的童年给男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而等到男主成年之后,童年的噩梦和战后的创伤也让他变得极不正常。亚祖平日里唯一消磨时间的方式就是“自杀”。

所以,与其说《你从未在此》是一部惊悚刺激的救援电影,倒不如说它是精神病杀手的视频日记。

电影成了男主的独角戏,片中导出都是亚祖一个人发呆走神的沉默桥段。

唯一值得导演和影迷庆幸的是,男主是杰昆-菲尼克斯。这个须发蓬乱、身材走样的中年糙汉的眉眼之间都是戏。

与现实生活的疏离、对人际关系的冷漠、和母亲相处的温柔、决定拯救雏妓的决绝。

 5 ) 你从未在此,声音从未离去

影片用极简的叙事和鲜明的视听风格,讲述了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影片的主角乔(Joe)是一位合约杀手,他沉默寡言,行事利落,手法残暴。同时,他深陷童年目睹家暴、当兵时目睹各种死亡惨状的创伤之中。一个声音、一张面孔等任何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都会让他立刻陷入那无助的、可怖的记忆之中。就这样,乔游走在暴力与脆弱的两极。片中,他受雇解救一名被卖为雏妓的女孩妮娜(Nina),却不慎被卷入了一连串堕落、丑恶的性犯罪之中。

在乔不稳定的精神状态里,一边是受雇行事时极度的暴力,一边又是深陷创伤时极度的脆弱。除此之外,乔时常陷入发呆,仿佛进入情绪的真空地带,毫无波澜。只有当他与母亲或妮娜相处时,我们才看得到他难得一见的柔软与温情。

在了解了人物的性格与状态后,我们便有了解读声音设计的突破口。影片的声音设计紧紧围绕乔的情绪状态展开,运用很多主观的设计让观众沉浸到乔躁动不安的情绪中。因此,整体的声音设计呈现出强烈的动静对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动态”。不论是音效还是音乐,经常是突如其来,又戛然而止,如同乔的痛苦记忆。我们从中感受着乔复杂的、极端的情绪与状态。

比较明显的几处有:接受完任务的乔正走下楼梯,这时楼梯间里的声音如真空般沉闷。随后,当他完全走下楼梯,猛地踹开门,嘈杂的城市声音瞬间涌入声道,形成强烈的动静对比。值得注意的是,在乔上楼准备接受任务时,这个楼梯间里原本是能够听到外界声音的。在这里,创作者则有意地将外界声音抽离,是因为在前一场戏中,乔正沉在自己的思绪里,因此这里沉闷的声音能够让观众进入乔的“真空”情绪之中。在城市声音涌进来的一刹那,观众同乔一起从他的思绪中回到现实。

上楼时,楼梯间声音如常

下楼时,楼梯间声音沉闷

影片中段,在一场激烈的生死搏斗后,乔逃离事发现场。在这一段落中,强烈的脉冲声将紧张的气氛带至高潮,随后一段跳动的电子乐、一阵警笛声将我们带入未知的不安中。突然,一切声音随着消防梯的落地戛然而止。下一个画面中,我们看到乔正在冷静地拔牙。

再如更明显的一处设计,我们可以注意到母亲的家中尤为安静,而纽约街头极其嘈杂。两个场景的切换营造出强烈的反差,贯穿全片。本片的声音设计师Paul Davies在访谈中谈到,他有意突出这两者的对比,不仅将母亲家中处理的特别安静,还放大了纽约街头的嘈杂。在他的创作理念里,动与静的配合十分重要,好的设计能让两者相互强化彼此。

不仅是母亲家中,连家附近的街区都是十分安静的

过度嘈杂的街头

声音设计中动静对比的例子比比皆是,共同呈现出简洁、利落之感。此外,创作者有意简化暴力场面的声音,某种程度上也形成了影像与声音的“动静对比”。比如在乔第一次进入关雏妓的大楼解救妮娜时,创作者仅通过监控画面和不连续的音乐来呈现乔的暴力行动,而非将重点放在打斗声上,反而营造出了别样的紧张感。再者,当乔与警察在旅店房间搏斗时,我们听不到他们扭打的声音,此时的声道被放大的电视新闻声充斥着。直到乔将对方杀死后,我们才听到他筋疲力竭的呼吸声。

旅店搏斗段落的镜头调度和声音设计尤为出彩

在此之外,影片的氛围营造十分出色,注重氛围的声音设计和音乐创作功不可没。首先是声音设计方面,围绕乔的情绪展开的主观设计具有营造氛围的重要作用,这里我们想重点谈谈其中新颖的设计点。比如乔的主观听感(通常是氛围化的声音)的前置或后置,起到提前营造氛围、制造情绪或将其延续的作用。

比如,在任务突遭变故后,乔前来雇主家探明情况。这时画面里是宁静的住宅区街道,伴着美丽的朝霞与自然景色,可同时却有一阵躁动不安的声音占据着声轨,我们找不到它的声源。进入下一场,我们才得知这个声音是出自水烧干了的咖啡机,乔正从它旁边经过,明显是乔的主观听感。这里,创作者将无人照料的咖啡机发出的声响前置到上一场,在吸引观众主动寻找声源的同时,提前营造出紧张的氛围,预示着接下来的噩耗。

宁静美好的景象,下一场中的咖啡机声营造不安感

再如影片末段,当乔放弃轻生的念头,前去拯救妮娜的途中,他将头靠在车窗上,此时头与玻璃的碰撞声也是从乔的主观听感出发,但是明显进行了夸张的处理,表现出乔在逐渐知晓真相时受到的冲击。同时,创作者将这一夸张的碰撞声延续到了随后妮娜与父亲、父亲与州长相处的场景中,接连冲击着乔(观众),一切昭然若揭。这种不易察觉的精心设计,令观众沉浸在人物的情绪和影片的氛围中。

夸张的碰撞声延续到后两场中

最后,不得不提的便是音乐。由Jonny Greenwood创作的音乐在整体风格上是氛围化、音效化的,因此与影片的声音完美结合,共同在氛围营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习古典音乐出身、担任摇滚乐队Readiohead吉他手的经历使Jonny Greenwood擅于将古典与电子乐结合。一边是凌厉的电子音乐,对应着人物外在的暴力,一边是时而舒缓、时而紧绷的管弦乐,对应着人物内在的柔软、脆弱。

在影片开拍前,导演琳恩·拉姆塞给乔的扮演者华金·菲尼克斯发了很多烟花爆炸的音频,并告诉他,这就是乔脑海里的声音。于是在影片的开头,我们能听到一连串美好、易逝,又伴着某种不安的烟花声,随之而来的入水声、倒数声、沉闷的呼吸声、低语等一系列精心编排的声音将我们先行带入人物细腻的、躁动的情绪之中。影片的最后,当乔走完了这趟救赎之旅,即将和妮娜踏入未知的新生活时,一声吸管声,为影片写下举重若轻的一笔。

从先声夺人,到以声音收尾,从音乐创作到声音设计,《你从未在此》的声音创作可谓处处是巧思,展现出创作者们前沿的美学探索,值得我们一再揣摩、回味。

欢迎加入莫非影画声音交流群(请添加微信号Mofeipictures)或在下方评论,与我们分享你对这部影片声音设计的感受,或任何你所喜爱的电影声音。

 6 ) 合约杀人的故事背后透漏的是杀手的悲剧人生

主角按合约杀人时,影片并没刻意渲染杀人的血淋林场面,而是用黑白的监控摄像镜头描述;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编导暗示此片的重点是在展示男主的不幸悲惨人生……

纽约的退役军人乔,有着童年饱尝家庭暴力的经历,服役期间又经历了残酷战争的洗礼,心理满负创伤的他,看透了世间丑恶,为人沉默寡言,人到中年仍孤身未婚而与年老的母亲居住一起。暴力阴影与战争创伤使乔几度欲窒息自杀,这也是片中几次展现乔头罩塑料袋窒息的缘故……于是,置生死于身外的他,就做起了合约杀手的生意……

干完一票生意后,乔又从中间介绍人约翰·麦克利瑞获得另一桩生意,——参议员艾伯特·沃托的女儿妮娜失踪,怀疑被逼做幼娼卖淫;因议员担心此事会影响其正与威廉姆斯州长竞选新任州长的活动,议员没有报警,而选择雇佣杀手解决此事。临走,议员告诉乔,所有当事人包括嫖客都不放过……

拿到生意,乔至商店购买相关用具,包括一直惯用的武器铁锤,——这也是当年残暴父亲殴打其母亲的惯用工具……

摸到当地幼娼窝点,乔用铁锤毫不留情地一一将歹人砸死,酣畅淋漓地将妮娜救出……

乔带妮娜来到事先和议员约好的旅馆等待议员,然而,令乔意想不到的是,他正步入危险凶恶的政治谋杀漩涡……乔刚从电视新闻得知艾伯特议员意外“跳楼自杀”,接着就迎来两个纽约市警用无声手枪杀入房间。黑警一枪将旅馆服务员爆头后,就扛走了妮娜;另一黑警欲将乔灭口,被乔反击致死……

逃过一劫的乔试图联络麦克利瑞,但对方一直留言不接。无奈,乔冒险来到麦克利瑞住所,发现其早已被杀……

更痛心的是,乔回到家中,发现睡在床上的年老母亲被爆头暗杀……而此时,乔发现杀手仍在屋中……乔打死一个杀手,另一个中弹倒地挣扎时,乔从其口中获知妮娜在威廉姆斯州长手中,因为她是州长的最爱……

水葬了母亲后,乔唯一的心理寄托就是救出年幼的萝莉妮娜……

跟踪尾随州长专车,乔悄悄潜入其豪宅别墅,用铁锤击杀两名保镖……摸进卧室,乔发现州长已经被割喉死亡,而妮娜在厨房两手鲜血淋淋地吃着食物……

在街道餐馆,妮娜问乔要去哪里,乔很迷茫,回答不知道,妮娜也坦诚不知所去。但妮娜却微笑地说,今天是美好的一天……

 短评

恐怕是电影学太好的结果:学院式的镜头语言再怎么精致、创新,整部电影都像由精密零件装配而成的高级视听产品,而它所想取得任何情动根本没有达到,观众隔身于外无法进入其中。比较PTA的电影,后者如何天才般地运用各类意想不到的视听组合来创造出融贯一体的情绪体验。绿木的配乐是被浪费掉了

9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很欣赏对每个镜头精心构建与剪辑组接中传递出的充满纤细力量的电影感,视听更是通过狠抓“声之形”做得精准且赏心悦目,也能理解通过这些来塑造人物心理和表达出各事物“临界点”之感。但这个电影和我之间,还是隔着一道玻璃门,再进一步的东西反是它把我拒之门外了。大概这也是无法更好的临界点。

13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Mighty Joe, Helpless Joe. Sleepwalking Joe, Endless Joe.

18分钟前
  • 战将波舰金
  • 推荐

片没做完就在戛纳放了,还是第一次见,连着两晚看的都是惊悚片...这部视听技法也很纯熟,开场就是一连串密不透风的大特写,配着密集鼓点般的配乐,很带劲。除小女孩外几乎每个演员都演了尸体,简单粗暴的血腥展示,尸横遍野的现场还总放着悠扬的音乐。杰昆这一身肥膘快认不出了。剧情还是不太吸引我吧

2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戛纳版只有80分钟出头,不知什么情况。影片有点隐隐约约的《出租车司机》,反正是《怒火救援》式的剧情如果让主角患上创伤后遗症加童年阴影之后,也是这个状态。更深入探索角色,并让他陷入精神的混乱,就是艺术片和商业片的区别吧。有特别酷的地方,也有很矫情的地方。配乐很赞,菲尼克斯壮成一头熊。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纯正的“电影感”!神秘的“电影感”!!绝赞的“电影感”!!!伟大的“电影感”!!!!

26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这部电影的混音非常艺术,混音是男主角内心情绪的直接投射,配乐重塑了影片的视觉节奏,参与了叙事,再加上一个反类型的极简化剧本,构成了导演独特的个人风格。最后并不是强者拯救了弱者,而是弱者成了下一个有着童年阴影的受害者。不是杀手救了雏妓,而是杀手看着雏妓变成了另一个小时候的自己。

2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完全依靠剪辑打乱和营造杀手混乱痛苦的世界了。

31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很差

3.5 优点多集中于影像风格,但是这种用音乐来营造人物“永远在行进”的手法比《好时光》弱了点,不断插入的用来表现精神状态的闪回处理得不够圆融因此显得突兀。为何近年来重影像视听而轻文本叙事的电影愈来愈多,这莫非是未来将持续的电影趋势吗?不少处让我想到科恩,有些“诡异”,但看过就忘。

36分钟前
  • Derridager
  • 还行

这个杀手不太瘦。

4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1.不得不承认,构图很讲究,杰昆演技仍旧,调度很有feel,配乐很牛,剪辑很有噱头,剧本很优秀,展现了导演不拘一格的意识流。2.其实没怎么都不懂,甚至有时候觉得很无聊,几处倒序和乱序的手法很凌乱。色调很暗,看得很累。1是超我,2是本我。

4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杀手救萝莉其实最终要自救于童年阴影,这么一个老套到崩溃的故事要怎么拍出新意和风格呢?林恩拉姆塞竟然做到了,她把角色写成一个看上去很笨拙做事情似乎总漏节拍但是下手快准狠并且对母亲很依赖的人,配合菲尼克斯面无表情的表演(哈哈,影帝),竟产生一种别样的黑色幽默感... 不知终版如何

4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和《血观音》毛病一样,所谓视听,全是视奸

5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一部具备后摇情绪的电影,简洁,少话,暴力却克制暴力场面,血腥却不展示血腥过程,一点点释放能量,有点晕乎乎的感觉,除了剧情稍显简单,光影声色俱佳,好看,好听,杰昆·菲尼克斯演出了丛林野兽一般的孤独。

5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比「好时光」还是好一些但是好得有限。这剧作又矫情又支离破碎但好歹是「出租车司机」混上点「杀手莱昂」吧,导演虽然矫情得令人想吐槽但是好在风格很突出,而且很多设计蛮有趣的,也算赏心悦目。视听风格很强烈。非常看好以后发展。

58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这个纯形式感驾驭的以暴易暴故事,所要达致的并非宣泄式的、解放式的有道德正义感为基准的暴力快感,恰恰相反,影片充满了反类型的手法,以宅邸屠杀的反高潮段落为最甚。探求荒诞、微妙、淋漓尽致的临终死亡体验才是影片美学形式所真正追求的目的。

1小时前
  • LOOK
  • 推荐

墨西哥人说,太平洋是没有记忆的。失忆的我,却在郊外小河里获得了记忆。一直以为,桥上的风景是没有意义的。直到你上了我的车,才懂得风景的意义。记忆是对我的处罚,击毙女孩和母亲的脚都僵直着。风景是给你的礼物,倒行的雨滴和你都珍贵。那个男人临死前握住我的手,就像我只爱吃绿色糖果毫无意义。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斯科塞斯式的内心戏和雷乃式的碎片意识流诡异地结合在这一迷迷糊糊的作品中,而成果几乎均由Jonny Greenwood的音乐带来,视觉上的张力其实并不如想象中带劲,后坐力几乎没有,不过作品对人脸的回避或凝视之间的平衡非常有意思。

1小时前
  • TWY
  • 还行

看了访谈才知道,上映版本把戛纳版本里反复闪回删减了很多!怪不得突然节奏变得好断裂。戛纳最爱的两次观影和在电影院两次观影还真是天差地别。

1小时前
  • Peter Cat
  • 推荐

导演对于视听语言的掌控确实令人惊艳,开场的摄影和机位调度就带给了观众极强的沉浸式体验,从视听上来说,这部电影是纯粹技术语言的胜利。但在形式感玩得飞起的前提之下,影片的文本层面就显得乏善可陈,剪辑的凌乱让本就乏善可陈的剧本显得更加叙事节奏失控和摇摆,配乐和摄影倒是蛮出彩的

1小时前
  • 搬砖侠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