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哨

战争片其它2019

主演:斯科特·伊斯特伍德,奥兰多·布鲁姆,卡赖伯·兰德里·琼斯,雅各布·西皮奥,杰克·凯西,米洛·吉布森,阿历克斯·阿诺,塞莱娜·辛顿,泰勒·约翰·史密斯,科里·哈德里克,巴比·洛克伍德,威尔·阿滕伯勒,法希姆·法兹利,詹姆斯·贾格尔,科瓦米·帕特森,阿尔菲·斯图尔特

导演:罗德·拉里

 剧照

前哨 剧照 NO.1前哨 剧照 NO.2前哨 剧照 NO.3前哨 剧照 NO.4前哨 剧照 NO.5前哨 剧照 NO.6前哨 剧照 NO.13前哨 剧照 NO.14前哨 剧照 NO.15前哨 剧照 NO.16前哨 剧照 NO.17前哨 剧照 NO.18前哨 剧照 NO.19前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6 16:25

详细剧情

  斯科特·伊斯特伍德、卡赖伯·兰德里·琼斯、奥兰多·布鲁姆将主演Millennium Media打造的阿富汗战争题材影片[前哨](The Outpost,暂译)。罗德·拉里执导影片,影片则根据CNN记者Jake Tapper著作改编。影片故事将围绕53名美国士兵的真实故事展开,这些士兵与阿富汗东北部约400名敌方武装分子拉开持久的作战。他们所建造的前哨基地位于巴基斯坦边境仅14英里处的三处陡峭山脉底部。基地则面临塔利班恐怖分子的袭击。而驻扎在那里的士兵则面临着巨大威胁。片中斯科特·伊斯特伍德扮演克林特·罗马沙军士,卡赖伯·兰德里·琼斯扮演专业军士Ty Michael Carter,布鲁姆扮演的Benjamin D. Keating在阿富汗战争中不幸丧生。该片预计将在今年8月展开拍摄,影片也将在戛纳电影节寻找买家。

 长篇影评

 1 ) 建立前哨便是一个错误的开始

如果说美国卷入越战是一个错误的开始,后面的不断增兵、将战事升级,便是在弥补之前错误的过程中犯下更多、更严重的错误,可是碍于面子及地区影响力,不至于使越南、整个印度支那,乃至所有东南亚国家倒向苏联阵营,只能硬着头皮撑下去。

在距离美国从越南撤离三十多年后的阿富汗战场,美军依然犯着同样的错误。他们将前哨基地建在三面环山的山谷中,时不时遭到塔利班武装居高临下的攻击,便已经是一个错误的开始,然而哪怕接下来连续多任指挥官牺牲,都没能让上级下定撤销前哨的决心,反而为了保证在阿富汗竞选期间的军事存在,推迟了原定的撤离时间,并最终走漏了消息,在撤离前遭到了塔利班武装的袭击。

美军中高层的愚蠢掩盖不了中下级军官和基层士兵的英勇。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的围攻,基地士兵在几名上士的组织下坚守若干防御点,相互支援,并展开反击,支撑到了空中支援力量的到来。为节约成本,影片中的“大杀器”B1B轰炸机仅短暂现身一个镜头,导演却用很巧妙的方式,通过被困士兵身边积水中倒影的间接视角,展现了“救星”到来的时刻,不可谓不巧妙。

 2 ) 越真实,越美丽!

戏剧创作强调冲突,而战争本身就已经是人类冲突的最极端表现了,所以理论上有关战争的故事不需要再刻意制造冲突,只要展现冲突就可以了。战争片拍到今天,越拍越真实,一方面枪火爆破,流血死亡这类的场景,在道具技术和电脑特效的加持下,越发逼真。另一方面,是故事视角的客观,真实,不鼓吹、偏袒任何一方,尽可能真实地如实呈现战争本来的面目,越来越关注战争中的人(大多是军人)们的内心,偏爱刻画人在战争环境中崩溃,绝望的状态。越真实、客观,越能成为一部好的战争片已经成为共识,但要做到不容易,前者需要发达的工业技术的支撑,后者更对剧本的审美高度有诉求,本片无疑二者都做到了(而且是在非常有限的预算内),全片就像是一次高质量的军事行动,干脆利落,精准高效。

凌烈的字幕

影片伊始,字幕就直接定下了沉重的调子“哨所里的人都将死去”,简洁的字幕后,几名新增兵员在武装直升机里的谈话也释放出恐惧的气息。到达哨所营地后,发现果然是一处随时被死亡笼罩的人间炼狱,三面环山的敌人时不时倾泻下一阵弹雨,恶劣的地形使得士兵们只能被动防守,但同时大兵们似乎恐惧是神经已经有些麻木了,每天照例的交火成了家常便饭,白天在对方的火力威胁下只是稍微有些收敛,晚上还仗着敌人没有夜视仪,在营地里乘凉开趴体。亲历过战火的人会知道这样诡异的场景是多么的真实,战场上令人窒息的气氛是士兵们最可怕的敌人,他们会用一切方式给自己解压,舒缓紧张的情绪,否则仗还没打就疯了。

手提摄影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观众就是大兵的一员,贴身观察了营地生活的方方面面,跟他们一起执勤,打闹,吃饭、睡觉,一起探讨人生以及焚烧粪便。影片前半部的节奏与铺排非常棒,短短几十分钟既十分清楚的讲述了哨所的军事局势和政治处境(同时成功营造出递进的紧张感,譬如村民们逐渐倒向塔利班组织,塔利班的武器装备偷偷地在升级,阿富汗翻译不停地喊“狼来了”,都给人一种山雨欲来的感觉),又生动出营塑造了营地士兵们的群像,很多人仅靠一两句台词,立马勾勒出有血有肉有故事的形象(譬如那个看守疑似间谍的大兵,竟然跟对方分享起自己的童年创伤)。东木大人的公子扮演的中士“罗姆沙”理论上是男一号,因为群戏的需要戏份被压缩了不少,加上这个趋于完美的角色有些老套,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倒是跟他有几场对手戏的士官“卡特”非常亮眼,本片我最喜欢的段落就是大雨中卡特执勤时通过步话机与罗姆沙的对话,大意是罗姆沙说耶稣会保佑我们进行这场正义之战,卡特回怼说塔利班也是这么想的,罗姆沙说:那看结果吧,我们不可能都对,卡特回答的很精彩:我们可能都错

对战争的正义性有怀疑

后半部将影片推向高潮的攻防战如期而至,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我无法做出精妙的解析,但是好赖还是看得出的,最难得的地方还是跟前半部分一样,极高的还原度(还有战斗中的真人演自己),不美化也不黑化,真实就是力量,三十多分钟的战斗场面看下来气都顾不得喘。事实上这是一场规模很小的战斗(塔利班几百人,美军几十人),时间也仅仅持续了一天,也没有什么战术兵种配合,就是简单的一边攻一边防,但是逼真的现场还原让我们感到战况非常激烈,有近在咫尺的体验感,这是靠枪火效果的出色和演员情绪的到位共同造就的。在子弹倾泻如雨和炮火摧枯拉朽中,着重刻画了拯救大兵梅斯的段落,没有人天生是英雄,人性的光辉因为真实而闪耀,卡特几次鼓起勇气质问,仍不敢踏出车门,但在他的坚持下,上司拉森同意并提供了掩护,卡特顶着枪林弹雨将梅斯救上车,之后又和拉森一起把他抬到了医护站,精疲力尽的卡特原本对这场战争有着莫名的质疑,此刻似乎寻找到了其中的意义。梅斯大量失血,战友们踊跃捐献,梅斯身上流动着同袍之血被送上了直升机。然而片尾劫后重生的卡特被告知,梅斯终究没能挺过去。看到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影片传达的信息:这就是战争,有热血,也无情。没有高调的爱过朱毅,没有抱着炸药包冲向碉堡的英勇,倒是有士兵们对这场战争一以贯之的态度,片中在决战前代理指挥的中尉邦德曼对着大家说:我们的目标从未变过,罗姆沙立刻回答:对,活下去!

这道题谁来答?

我来

片中的政治态度也是中立且有高度,没有妖魔化村民和塔利班,村民们面对这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美国兵,态度必然是暧昧和狡猾的,塔利班武装是一个模糊的存在,没有直接描述,但你能隐隐的感到即使是协议区的阿富汗人民也在为之输送着血液。大家都看得出来,这个苦逼哨所完美象征了美国在这场战争在那个的处境:尴尬和无奈。片中第一位指挥官本杰明(精灵王子演的那个)是个颇有政治才能的军人,在因为上级的一道荒唐命令送命之前,勉强维持着与村民的和平局面,即使这样,在谈判时面对明知一天前拿着AK47对着自己营地扫射过的年轻人,也只能息事宁人。第三任黑人指挥虽然看上去胆小又怂包,撒尿都不敢出门,但他是唯一个活着调离岗位的指挥官。哨所原本7月份就该撤离,但是为了给阿富汗总统竞选造势,拖到10月份,造成了最后的惨烈之战。都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这里,战争本身就是政治。士兵也是筹码,很多影迷说美国军方高层脑子有病,把哨所设在这个兵家大忌的地方,其实高层聪明的很,在纵深腹地设置哨所,有战略和威慑甚至宣传的需要,至于官兵的损伤,只要不离谱,都是可以接受的Necessary loss。

如果真如美国独立宣言中说的那样,“人人生而平等”,那么美国大兵和塔利班分子的生命也是等价的,最后的决战中,美军看似惨烈,也只是死亡8人,山上的塔利班则在美军空中打击下尸积如山官,片中帮德曼中尉在通话里说:空中支援来了,让他替天行道吧,英文是“do lord’s f--king work”,这里跟前面提到的罗姆沙与卡特对话有了微妙的呼应,耶稣似乎站在了实力更强大的一方,镜头一转上山负责清剿剩余敌人的波蒂斯上尉看见漫山遍野的尸体和战斗机投下的巨大弹坑时,不禁感叹道:还好他们是我们这边的!这里的“他们”一语双关,既是美军强大的空中优势,又是耶稣本人。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二战中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后,无数同盟国的人发出的类似的慨叹:幸好他是我们这边的!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拥有了原子弹的一方自然也就拥有了正义。战斗结束,夜幕降临,身披长袍的阿富汗妇女来到营地为死去的塔利班分子(应该是其家属)默哀祈祷,目睹此景,卡特说:要是有人这样缅怀我们就好了!罗姆沙说:嗯!这是两处瞬间赢得我好感的地方,波蒂斯上尉和卡特各自的一句话,让我感到了一丝丝对逝去的生命的悲悯以及对战争的清醒认知:双方都是在为信仰战斗的人,而上帝站在那一边,他们无从选择。

自言自语的都是实话

活人永难平等,死人可以。

 3 ) 军人使命

一直以来,真实事件改编的战争故事最迷人的地方,就是观众能透过电影的叙事角度去了解一段历史,无论是知名的《敦刻尔克》、《决战中途岛》,或者描述二战德军春季攻势《旅程终点》、越战龙潭战役的《危机:龙潭之战》与救人无数的医疗兵《最后一搏》这些相对不为人知的战争故事,都让我们详细看见发生世界某个角落的真实事件,并对整体世界局势演变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而《前哨》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4 ) 盘点电影里那些粗俗的英语俚语

常见的英语脏话有Fuck,shit,bitch,damn it,go to the hell。自从看了电影《前哨》,我粗俗的英语词汇量明显增加了许多。

1,新兵给长官敬礼,长官回复:Jesus,Yunger,get your fucking hand down.

战场上有规定,士兵不允许向长官敬礼,这等于是向敌人标明指挥官是谁。

在英阿马岛海战中,英军SAS侦察部队发现阿军阵地上有人四处奔跑,大喊大叫。英军判断这是敌方战地指挥官,SAS 狙击手击毙此人后,敌人阵地立刻溃败。

2,Hey,you fucking pussies.

你们这些TM的娘娘腔。

3,Come on,you motherfuckers

来吧,你们这些王八蛋。

4,Must be the honkies.

(黑人对白人的冒犯称呼)白鬼来了。

5,But on the other hand,I will carry all of you like a big fucking stick

但另一方面,我会作为威慑(棍棒)把你们所有人都带上。

I am afraid you do not have a big enough stick.

恐怕你的棒子还不够大。

6,Well,shit,who knows what these assholes are shitting out

见鬼,谁知道这些混蛋拉出来的是什么

7,Are you jerking off to my fucking wife?

jerk off:你懂的。

Yunger,you were beating your meat to his wife?

beat the meat:你懂的。

8,I could fuck you for that,white boy. But your freaky ass might fall in love.

我可以为这事OOXX你,小伙子。你那XXX可能会坠入爱河。

9,I pledge allegiance to your pussy.

我发誓效忠你的XXX。

10,Goddamn it,even the fucking hajis have seen her snatch.

 5 ) 掌握话语权洗地侵略者形象——《前哨》

掌握话语权洗地侵略者形象——《前哨》

今天聊聊电影《前哨》。

片名The Outpost (2020),别名72小时前哨救援(台) / 前哨基地。

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美国电影。

作为最喜欢侵略别国的国家,美国从来不会缺少拍摄战争电影的素材。这部《前哨》根据CNN记者Jake Tapper著作改编。讲述53名美国士兵在阿富汗东北部的前哨营地和基地塔利班发生激烈战斗的故事。

美国人对扮演世界警察有着浓厚兴趣,没事就喜欢到别的国家插一杠子。所以当观众们看到美国佬跑到巴基斯坦边境靠近阿富汗的地方,建了一个前哨营地的时候,丝毫不会一点违和感。

9·11之后,美国人打着反恐旗号到处派兵,这里的故事就在此背景下。一群美国大兵驻扎在巴基斯坦边境14英里处,随时要面对当地人民和塔利班分子的枪炮袭击。

关于《前哨》的真实历史故事,在新闻上有了详细介绍。大家只要把下面四则新闻连起来,就会发现十分有趣的真相。

【新闻1】

人民网2009年10月5日电 阿富汗阿东部努里斯坦省的部族武装分子3日袭击了靠近边境地区的美军和阿政府军联合哨所,共造成8名美军士兵和7名阿安全部队人员丧生。有关方面表示,这是过去八年来,上述山区爆发的最激烈战斗。整个交火持续了数小时才结束。

当地官员表示,美军和阿富汗的哨所分别处于山顶和山脚下,哨所两侧是村庄和清真寺。美军发表的声明称,3日清晨,300多武装分子从联合哨所附近的清真寺和村庄内发起突袭。美军和阿安全部队随即还击,与武装分子发生激烈交火并在空军支援下击退了武装分子。

在战斗中,塔利班武装首先包围了阿富汗政府的哨所,并且从两翼向位于山顶的美军哨所发起猛攻。在战斗中,共有15名阿富汗军警被塔利班俘虏,其中包括一名当地警察局长及其副手。塔利班方面扬言,将通过宗教审判来决定这些“高级”俘虏的命运。

http://qingdaonews.com/gb/content/2009-10/05/content_8162828.htm

【新闻看点】这是最早的一篇新闻报道,也是最原始的素材。可以注意其中提到的数字,比如交战时间、俘虏数量。

【新闻2】

2009年10月4日,美军士兵抵达阿富汗南部接近巴基斯坦边境的一处军事基地。阿东部努里斯坦省卡姆代什地区驻阿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两哨所3日清晨遭武装人员突袭。在交火中,8名美军士兵丧生、多人受伤、20多名阿安全部队士兵被俘。交火持续到4日结束。塔利班称其制造了本次袭击。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06news/world/w/20091006/u1a4709230.html

【新闻看点】交火时间从数小时变为3日清晨到4日,片名《72小时前哨救援》可是有三天之久。俘虏人数从15名变为20多名,但是不提高级俘虏的事。

【新闻3】

中新网2009年10月9日电 据美联社报道,北约领导的驻阿富汗盟军9日宣布,美军将撤离该国东部一个独立的哨点。

10月3日,美军在阿富汗东部卡姆代什哨点与塔利班武装分子展开激烈枪战,导致8名美国人、3名阿富汗人以及约100名塔利班武装分子死亡,卡姆代什哨点大部分被烧毁。

http://news.sohu.com/20091009/n267233658.shtml

【新闻看点】塔利班武装分子的死亡数有了,但另一方的俘虏数没了。

【新闻4】

人民网2月7日电 五角大楼调查委员会近日公布了美军在阿富汗遭遇的一次惨痛损失的详情。该委员会认为,上级部署失误是造成本次塔利班夜袭事件损失巨大的直接原因。据悉,当塔利班包围遇袭哨所时,多数美军和阿富汗士兵都在睡觉,结果造成8名美军阵亡。

报告认为,尽管美军向阿富汗增兵3万,但仍不足以在同塔利班较量时取得绝对优势。对手依然会利用美军和北约国家官兵的漏洞,发起一次次“致命的偷袭”。其中,上述发生在去年10月3日的事件,就是美军司令未能及时下令前线哨所撤退到安全地点的结果。

由于配合美军行动的阿富汗军警缺乏实战经验,造成300多名塔利班武装轻松突破了哨所东部第一道防线。事发前,这个哨所内只有60多名美军和阿富汗军警。在迫击炮、火箭筒和机枪的掩护下,众多塔利班武装人员从山顶向山谷之中的美军哨所发动了猛攻。

在激烈的枪炮声中,阿富汗士兵见势不妙纷纷逃离战场,只剩下美军在拼死抵抗。最终,在空中的支援下,美军总算是打退了塔利班的进攻。在打扫战场时,美军共发现了150多具塔利班的遗体。塔利班的“凌晨突袭”策略成为美军不敢小看的重要作战手段。

美军调查组认为,由于上司很早就通知这个遭到袭击的哨所将被关闭,因此驻守当地的美军在防卫上有所松懈,没有储备足够的武器弹药和作战物资。在最激烈的战斗爆发前5个月时间内,塔利班武装分子曾发起过47次小规模攻击试探这个哨所的战斗力。

目前,约有10万名外国士兵在阿富汗执行维和与重建任务,他们分别隶属于北约部队和美国领导的联军部队。大多数美军驻扎在阿富汗东部与巴基斯坦接壤的部落地区打击出没在巴阿边境两侧的塔利班武装。美军仍将在一些远离大部队的偏远地区保留哨所。

驻阿富汗美军最高指挥官麦克里斯特尔日前也承认,五角大楼既低估了塔利班武装的战斗力,又未能获阿富汗民众的广泛信任,因此可能无法保证全面赢得阿富汗战争。预计,今后美军将把更多兵力部署在人口稠密区,以增加对普通民众和保护并减少塔利班的影响力。

麦克里斯特尔强调,美军绝对不能重蹈前苏军在阿富汗失利的覆辙,打赢这场战争意义重大,否则塔利班“极可能”重新将阿富汗变成各类极端和恐怖组织的“天堂”。

塔利班武装人员最近增加在公路上制造事端的次数,特别是对各类检查站开展偷袭活动。由于塔利班只派出几个武装分子就能对公路上运送后勤物资的车队发动猛攻,因此“心理战效果”极佳。

最新民意测验显示,随着阿富汗战场上美军死亡数量增加及美国诸多国内问题不断发酵,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支持率不断下滑。目前只有50%多一点儿的美国人支持将这场反恐战争进行下去。

【新闻看点】这篇新闻已经被删了,有兴趣的人可以搜索关键字看快照。最终版的新闻稿美化了美军行为,强调塔利班武装分子的伤亡,也与整部影片较为贴近。

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掌握了真相。

《前哨》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观众们如果不是翻看当年的新闻网页快照,单看一部影片,很容易就以为当时的真实情况就是影片表现的那样。

可是别忘了,这部影片是谁拍的,目的是什么。《前哨》的立场自然是为美国洗地,表现美军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还能英勇顽强地反抗“恐怖分子”。前一分钟美军还在努力和当地人民打成一片,后一分钟就真的被当地人民打成一片了。似乎背信弃义的都是中东恐怖分子,美军一直是救世主的形象。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一个强盗跑到人家家里,馋人家的资源馋人家的身子,在人家路中间建了一个前哨营地,还不和当地人搞好关系,脱离群众,人家不揍你才怪。

在《前哨》里,似乎恐怖分子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根本就是本末倒置颠倒黑白。

《前哨》的优点就是战争场面好看。

能够把前哨基地建在重峦叠嶂的山谷之间,真是一个战争天才,我简直想不到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个战争鬼才。也正是拜这位鬼才所赐,塔利班才有这次绝佳的进攻机会。

《前哨》的最高潮就是长达40分钟不间歇的战争镜头,枪声爆炸声不绝于耳,子弹和肢体横飞,令人十分过瘾。战斗中不乏大量优秀的长镜头,让观众们跟随着一名名普通士兵深入战场,极大地增强代入感。

《前哨》场面好看,编导实力出色,展现出美国电影工业的硬实力,但本质依旧是洗白侵略者形象,大家在观影时一定要站稳立场,别被忽悠瘸了。

好莱坞大片展现美帝硬实力,

掌握话语权洗地侵略者形象。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6 ) 一部制作精良的战争片 一幕展现武力输出当代美式民主为何失败的舞台剧

熟肉出来了,粗粗看了一遍,虽然有些错误,但字幕水平中等偏上。总的来说,感觉这片子确实拍的认真,用心,除了奥兰多.布鲁姆,没啥有名气的明星,电影虽然讲述的重头戏是2009年10月3日基廷前哨基地这次53名美军(若干阿富汗国民军ANA和2名训练ANA的拉脱维亚教官,英文WIKI给出的参战美军和ANA人数与其他介绍文章均有出入,估计是统计口径原因)对抗400名塔利班的战斗,但主要表现了一线小兵和下级军官的日常生活,以及阿富汗战争的荒谬性,整体风格很写实。

关于这次战斗的背景知识请看英文wiki ,链接在此,//en.wikipedia.org/wiki/Battle_of_Kamdesh

—————————————————————————————————————————————

2020.07.17补充一些内容, 这几天在看电影前哨的原著《被遗忘的前哨》,这本书2017年就出版了,被美编设计的low封面蒙蔽,长期扔在书架上没看,刚看完,书翻译的确实还不错,只是有些小瑕疵比如有些番号令人费解,还得回头核对英文信息。

书里讲述的时间跨度从2006年春到2009年秋战斗结束前哨放弃, 从第10山地师第3旅下属71骑兵团3营的一个步兵连建立前哨开始 ,第10山地师第3旅撤离责任区后,173空降旅过来接防一年,173主要推行的是反叛乱战略,重点是推动重建促进当地人合作,减少敌对行为,173旅期满撤离后,步1师一个旅接防,因为毗邻的巴基斯坦输入大批新锐力量,173旅过去所推行并行之有效的反叛乱进程很快翻车,战斗重新激烈 。2009年5月,步4师3旅下属第4骑兵团第6中队B连接替了前哨防务,并预定于当年10月4日正式开始撤离,从9月底开始,美军从大量渠道获悉塔利班将进攻哨所,然后10月3日清晨战斗果然打响。超过三年多时间中,四支轮换部队先后到基廷前哨驻扎,所有人全都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地方选址太糟糕,不能防御,必须尽快关闭前哨并撤离,但竟然拖拖拉拉三年多,直到预定启动撤退计划前一天遭到塔利班大规模进攻,搞出了大新闻。原著中讲的故事,就是美军卷入阿富汗近20年的缩影。

原著信息量大得多,人物角色更复杂,丰满,和电影高度浓缩的故事与角色相比,仅就卡目代什地区最主要的基廷前哨几任指挥官来说,电影里提到的基廷战斗前哨前几任指挥官,其实是把4支部队从2006年到电影演的2009年10月3日的战斗全都综合到一起来了,电影里只出现在台词中没出现具体人物形象的前两任指挥官,芬蒂和博斯蒂克,分别是第10山地师直升机失事死亡的营长芬蒂中校,被伏击阵亡的173旅的一个连长博斯蒂克上尉,电影里奥兰多.布鲁姆演的上尉CO是第10山地师的分管后勤和行政的中尉副连长,确实如电影所演深得士兵喜爱,也确实是和电影里演的一样,因为营长迈克尔.霍华德中校的混账命令,先是开去一辆轻型战术卡车到前哨,证明道路确实没法走,然后又命令开LMTV回去,他自己预感这个任务极端威胁,不愿命令部下替自己去死,结果出事故摔死了,电影里前哨第二任指挥官伊利斯卡斯上尉,现实中是步1师驻守基廷战斗前哨的指挥官伊利斯卡斯上尉,如电影所演,过桥时被遥控IED炸死,伊利斯卡斯死后,173旅驻防期间与当地人勉强建立的关系和重建任务实质性完蛋。步4师接防时,首任指挥官波特上尉,即电影里的黑人CO布拉沃德上尉的原型,确如电影中塑造的,因为担忧自身安全从不离开作战指挥中心,对下属要求的开火还击请求也过分谨慎。波特上尉在哨所驻防三个月后正常调职离开,然后就是波蒂斯上尉接任。

对观众来说,电影里美军为什么要部署到这么个混账的地形下(原著里描述的地形其实比电影里演的还要糟糕,基廷前哨三面环山,山的高度让身在前哨的人几乎要90度抬头才能看到山顶),这个问题就是美国卷入阿富汗战争的缩影——努里斯坦省毗邻巴基斯坦,穷山恶水刁民,刁民类似《鬼子来了》里的村民,长期的生存哲学和智慧就是,不管带枪来干啥的是谁,尽量明哲保身不得罪,美军来了就表面合作,塔利班来了也表面合作,当然区别是美军来了不敢乱杀屁民,天黑了美军得回营,塔利班和其他武装派别可是经常能留下换上衣服不走,甚至还经常从村里招募点新兵的。村民对美军说的很清楚,我们知道你们终究会走,但塔利班可不会走,所以我们帮塔利班也是出于无奈,言外之意就是希望美军理解。

美军为了把屁民拉到自己阵营,让他们不支持反政府武装(不仅是塔利班,还有两个前希克马蒂亚尔的伊斯兰党,当地至少4个彼此敌对和结盟不定的反政府武装派别),主推重建进程,主要工作就是给屁民架桥修路通水通电,需要派部队深入腹地建立起连和排规模临时前哨,然后拿着资金找村民签合同,运来建筑机械和原材料,雇附近村民施工。大把重建项目的美金撒进去,按照项目设计,就是要充分拉起屁民积极性,让他们共同参与重建项目,从出售建材、分包施工项目和打工中分享收益,并最终享受到通车通水通电的好处,但是当地典型的恶性循环是,美军签了合同投了钱以后,并不清楚工程到底干了多少,反正进展最好的一些项目也会在即将竣工时被塔利班毁掉,然后这个过程周而复始。更荒谬的是,美军从当地人招募ANA新兵,招募项目保安,分发武器弹药,这些也都没结果,发薪水时会来很多人,需要人手时大部分人消失找不到,分发出去的武器弹药经常被转到敌对分子手里打美军。

电影里的基廷前哨就是为了控制卡目代什地区建立的核心前哨,这个前哨需要驻军至少100人(美国太君和ANA伪军若干),如果设在山顶,当然便于防御,但是必须完全依赖空运补给,而美军在当地只有一个旅,可用陆航直升机资源很有限,无力负担全空运后勤需求,而且设在山顶,因为地形限制,部分关键地区视野受限看不到。如果设在山脚下,坏处就是电影里演的很容易被三面环山的山上武装分子袭击,好处是毗邻公路,和卡目代什村也很近,理论上来说可以从陆地获得汽车运输的补给,这就能大大降低对空运的需求(当然后来很快因为屡屡被伏击,路况太差LMTV翻车让本.基廷中尉丧命,证明陆运根本不可行)。

第一批驻扎部队,最后综合考虑后就选址在山脚下建立了哨所。但很快发现陆地因为伏击和自然灾害走不通,前哨本身被武装分子从山地居高临下袭击是家常便饭,驻守部队从2006年就要求尽快撤离,几波轮换部队来了后第一反应都是这个战斗前哨选址太荒谬,但美军方的逻辑就是建立一个前哨很容易,放弃一个很难,前者说明你积极进取,KPI加分,后者无论什么原因,对KPI都是负面的,所以人人都说这地方不能呆,得尽快撤,但就是各种原因拖拖拉拉,直到最后被大规模袭击出大事后才能撤。

事实上除了位于山谷的驻军百余人规模的基廷前哨,在山顶还有一个小型观察哨,叫弗里切前哨,驻军20余人,可以和基廷前哨互为支援,弗里切前哨在电影里没有表现出来。

当代的美陆军,不谈硬件,战术,作战思想和训练的进步,即便制度,管理的进步(全志愿兵役,军官集中人事选拔考核制度,士官职业化专业化,部队整体轮换代替单个补充轮换),也带来了人员精神、素质和状态的全面进步,各个方面比越战时代强多了,但是军队中官僚主义,KPI弊端导致的中高层特别是是旅-营级别中层指挥无能或者失能的现象,以及从白宫到参联会和战区级别的高层政治-军事决策的战略失误依旧(到底是战斗还是重建?巴基斯坦部落区的庇护所,战略目的不明确,政治对交战规则的制约,完全是重蹈东南亚灾难覆辙),只不过那些组织管理方面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以及中下级军官和基层官兵的高超素质确实大大遏制了军政高层战略失误和军队官僚无能的弊端 ,否则即便阿富汗这种慢慢放血的战斗样式,美军在阿富汗也早就要陷入更大灾难了。

——————————————————————————————————————————

这次战斗前,高层意识到在阿富汗,这种前进观察哨所战略很荒谬,已经在计划关闭了,电影里第一任CO(commanding officer奥兰多.布鲁姆饰演)车祸死,第二任战死后,第三任黑人CO说的很明白,他们7月份就可以全部撤离,哨所已经计划7月关闭,但因为阿富汗大选,关闭计划延期到10月6日。10月3日发生了这次战斗后,美军立即关闭了这个哨所,并加速关闭所有的类似哨所。

阿富汗战争中连级步兵单位要做的事,从日常内部管理,日常工作到作战任务,这部电影基本是以写实的手法比较细致的表现出来了。美军所有的基层军官,除了那个Lt 帮德曼(lieutenant),几任Cpt (captain上尉)都有实战经验,Lt邦迪在最后一场戏的袭击中,始终坚守在CP(commanding post指挥所)里守着无线电,发挥了上通下达的指挥中枢作用,大体就是随时汇报战场进度,让上级指挥链了解情况,安排调度空中支援,对下则是通过几个SSGT(staff sergeant上士)随时掌握哨所各个防御点情况,特别是伤亡和补给弹药情况,随时安排预备队和弹药补充。

到一线前敌指挥几个防御点的,则是这个哨所里的中坚力量,是4、5个SSgt,E6上士级别,这几个人都有驻扎伊拉克参加高强度近距离战斗的经验,这几个人很重要,发挥了巨大作用,电影里还表现了有一两个E5,Sgt(sergeant,中士),比如第一辆悍马里指挥战斗小组,后来战死的那个拉丁裔中士,似乎没实战经验,但各种能力和经验还是比同车更低级的小兵强多了。

电影里很好的展现了美国最低级小兵的各种生态,E3和以下级别的小兵,基本没经验,素质鱼龙混杂,士兵中的佼佼者在准备参加候补军官考试,没啥追求的就是参军混日子,哨所里的日常生活单调无聊,文化程度不高的小兵们普遍性压抑状态,奥兰多.布鲁姆演的指挥官说的很明白,加薪对这伙人没啥意义,反正有钱没地方花,再说天天被袭击,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命能活着回去花钱。枪声一响,多数小兵战斗意志不算强,遇上战斗各种稚嫩,很多惊慌失措,有些人,比如主角之一拿到MOH的Pvt Carter就属于小宇宙爆发了,战场上跑来跑去,事后才后怕。

影片很好的展现了美军战斗力的秘密,除了呼叫后40分钟赶到的阿帕奇,两小时赶到的B1B轰炸机,以及完善的后勤补给体系外,就是人的因素。前面说了,底层大头兵的技能,意志看起来都很一般,但基层士官就通常就经验丰富,有实战经验,而且技能熟练,意志坚定。几个军官能力也都不错。

作为一个最基层连级单位,这个哨所维系单位战斗力和日常组织管理的凝结核并不是上尉指挥官或者中尉二把手,而是5、6个上士和中士级别的副排长、班长、火力组长们。这些老兵指挥得当,把整个单位的凝聚力和老兵、小兵共同组成的战斗小组的的作用都发挥出来了。在这次战斗中,其中自然有运气成分,如果CP或老兵恰好被塔利班被打掉,整个战斗进程就很难说,可能整个哨所美军都会被fuck off。

越战中发生过两三次这种战例,一个指挥管理糟糕,凝聚力很差的前进火力基地被精心侦察和准备后的越共干掉,通常模式就是在精心选择的时机发动突袭后,越共第一时间的打击中先干掉CP和RTO(无线电兵),然后前方孤立哨所的美军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越共再抓紧时间瓮中捉鳖,打掉关键防御点,打开关键突破口,趁着美军指挥链上级觉察到不对劲做出反应前,解决战斗并及时撤离,消失的无影无踪。

地利

美军为什么要驻扎在这么个易攻难守天天挨打的地方,为什么美军不提前在半山腰一小片很容易被塔利班选做射击阵地的台地上布上地雷?这个哨所选址非常蛋疼,一波波驻扎官兵来了后都觉得应该马上撤离,电影里第三任黑人CO来了后,SSG罗梅沙介绍说基地外的克莱莫定向地雷都是一年前布置的,恐怕大部分失效了,黑人上尉CO说没必要换了,7月就撤离,但是延期撤离计划到10月,10月初黑人上尉被解职,但新任CO Cpt Potis不来就任了,撤离前就由Lt邦迪暂时代理指挥,然后就是这个档口发生了最后一场大规模攻击,10月3日被大规模进攻后,门口几个守门美军看到大批塔利班在半山腰那个台地位置上集结,就按起爆器,果然都失效了。

人和

有观众奇怪,屁民和塔利班什么关系。

村民,塔利班,美军里的阿富汗雇员(包括翻译),和美军一起驻守哨所的ANA,关系很微妙,最后一次大规模袭击美军,塔利班来了好几百,带了迫击炮,这种大规模袭击发生前,村民全跑路了,平常的小型袭击,塔利班胡打几分钟就跑路的那种,村民是无所谓的。村民都精得很,知道塔利班要搞大事,再在哨所边上的村里待着打酱油有可能被殃及池鱼,所以就全提前跑路。通常大型袭击前,美军里的阿富汗雇员和哨所里的国民军都能提前得到点消息,只有美军不知道,美军自己都贫嘴说,只要看到这帮懦夫跑路溜了,那才是大规模袭击真要来了。平时阿富汗翻译带来的消息不太确切,每周都要报一两次狼来了,美军也疲沓了,可是最后这次是狼真的来了。

村里的屁民在电影里就是要钱,讹钱,屁民通过在基地打工的阿富汗水电工和ANA,都知道美军的撤离计划,还趁着美军要走,加劲讹诈,在穷乡僻壤和当地屁民打交道的朋友肯定对此深有体会。有段戏就是一个SSGT给第三任黑人CO说,村民来抬尸讹钱说是被美军迫击炮打死的女孩,明显不是头晚上交火被打死的,而是死了好几天的,搞不好就是村民自己故意打死来讹钱的。村里长老振振有词,你们10月就要撤,现在不给钱等你们走了就没机会再要钱了,美军很无奈,黑人CO处理也很果断,给开支票,后面出了狗咬人的事可能被讹诈,也是果断出钱息事宁人。

这种事在一些讲述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书籍,文章,博客里都有提及,阿富汗这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可以参考安萨利.塔米姆所著畅销书《无规则游戏 : 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简言之这个国家注定天天打内战,主张拥抱现代世界说过点教育的世俗派在一战后近100年来动荡的阿富汗被折腾光了,剩下的都是大字不识多少的乡村农民,人口约占一半的普什图族和其他乌兹别克,塔吉克,哈扎拉部落民互相杀来杀去。

美军打这种治安战根本目的是稳住屁民,重建秩序,建立起符合当代美国核心价值观,说白了也就是建立起能让CNN,NYT,WAPO的笔杆子们,以及从东海岸藤校精英到西海岸娱乐明星们都满意且政治正确的民主政权,因此必须符合黑命贵BLM,LGBT平权,穆斯林,女权,绿色新政环保低碳和弘扬第三世界非殖民化各种主旋律才行。所以找塔利班战斗和杀敌不是目的,再说塔利班化整为零,来无影无无踪,也找不到。

美军的治安战,争取屁民支持是目的,企图换取到屁民支持,让塔利班失去立足根基,因此给钱给项目,架桥修路建医院是争取民心的主要手段,当然这是美军的战略和设想,可是从越战到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都证明所有这套战略全都失败,再说了,美国那套当代美利坚核心价值观,自己就彼此互相冲突,你既要包容穆斯林,又要包容LGBT,还嚷嚷BLM,谁说ALL LIVES MATTER谁是法西斯,可是塔利班直男癌大爷们除了坚定信仰伊斯兰教喜欢割基督徒人头之外,好像皮肤不黑,厌女症强烈,喜欢砸死基佬,而且种大烟不太符合绿色环保低碳吧?

所以面对这个光怪陆离的局面,万恶川普才说,美国介入到打了几千年内战的地区冲突里去有啥意思?还不如赶紧撤离,让那些shithole地区自生自灭去,省的周边国家别指望再从美国身上打着顺风车揩油占便宜,还天天骂美国占领道德高地。当然DC决策圈里,总有一大帮两党建制派们,很奇怪的既不同意撤军,又不同意增兵,既不愿和塔利班谈和平认怂走人,又不愿来个痛快战场上全部干掉,既要美国承担地区责任,出兵出钱打仗,又提不出啥更高明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美国就像一个僵尸一样待在中亚这个地方快20年,除了认怂撤军走人承认现状之外,看不到有其他别的选项和可能。

袭击美军的塔利班很多都是附近村民,塔利班袭击美军时,基本都有附近村民参与,通常的袭击是每天例行打几枪就跑路,美军很清楚有村民跟着塔利班参加袭击,但上级命令不许进村扫荡村民激化矛盾,再说每次袭击规模不大,袭击者水平和数量都很低,没什么实质损失,因此美军也习以为常了。

主角之一,拿到了MOH的Ssgt罗梅沙有段戏,因为第二任CO被打死,他建议黑人CO带队进村去抓人,袭击刚发生,干死他们前任老大的嫌疑犯应该还在村里没跑远,结果黑人CO说,麦克里斯特将军的命令很明确,不许激化矛盾,他们这个哨所在这里就是推进各种架桥修路重建项目的,抓捕参与袭击美军杀死第二任CO的嫌疑犯不是他们的任务,上级会派个专业调查官来调查,黑人上尉说的也很无奈,他很清楚过了黄金几小时,嫌犯就彻底失踪没法找了,但他们都是官僚机器上的小零件,明知道这个仗打得不对劲,很荒谬,但必须按照官僚机构的游戏规则运转。其实奥兰多.布鲁姆演的第一任CO也很无奈,他知道上级brass(美军中校以上军官大盖帽帽檐上可以加金叶装饰,因此被称为BRASS,大致对应我兔团职以上级别)下的把重型运输车LMTV走山路开回主基地是个狗屁命令,但也只好硬着头皮亲自开车执行命令,结果果然道路滑坡一车6个人都摔死了。

电影里借Lt之口也说了黑人上尉不是怕死之辈,在伊拉克参加过很多近距离战斗,37岁大龄来这个前哨当连长,这个前哨的指挥官在奥兰多.布鲁姆之前还有两任也都死在这里,所以黑人上尉作为第五任非常小心谨慎,尽管如此,他还是来这个鬼地方了通常(O3上尉连长年龄大约在27-33岁,黑人CO已经37岁,明显进步缓慢,但无论如何,能来这个异常危险的地方说明这人还是有担当的)。

最后一场戏有个片段,10月3日战斗持续一天结束后,日落时村里的寡妇拉着畜力车来哨所里收尸,地上都是打进哨所警戒线后被打死在营地内部的塔利班尸首,美军看着这一幕都挺无奈,这是对阿富汗战争这场奇怪冲突中的敌我关系的一种寓言式表述,观众能想象华北的土八路和武工队袭击了鬼子炮楼后,太君会高抬贵手允许八路的亲属去从容收尸吗?

从武器角度来说,这部片子不像《拆弹部队》里出现了.50的巴雷特打不过7.62的SVD那种扯淡的戏,整个哨所里美军似乎就一挺.50,在对射中很快就被打坏了机匣部分不能用了,M240,通用机枪,M203榴弹发射器在战斗中的作用都有表现。影片很有意思的一个细节,出现了训练ANA的两个拉脱维亚军队顾问,他们的迷彩制服很怪,像是PLA的迷彩,他们带着SVD,主角SSGT罗梅沙就是用这个SVD找到并干掉了塔利班中的狙击手,这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美军这个连规模分遣队,步兵班组没配备7.62的marksman rifle精确射手步枪,无论M14变体的各个版本或者更新的7.62口径AR的M110,在2009年时都有可能配属在一线步兵单位了。

这次战斗结束后,那个代理指挥的LT邦迪拿到了DSC优异服役十字勋章,可以了,这是仅次于MOH的勋章,带着QRF(快速反应部队)来支援的Cpt Potis因为毕竟没赶上什么近距离战斗,只拿到了铜星而且不加V,这个哨所一堆战死和先前事故死但是参加过近距离战斗的拿到的都是加V的铜星,比如奥兰多.布鲁姆演的CO和接任他第二天就战死的CO,铜星勋章上是否加V,看似不起眼不起眼的小细节,其实大有讲究,但是1993年海军作战部长迈克.布尔达上将自杀的起因就是有人指责他得到的铜星并未加V,但他自己擅自越权佩戴V字了。V代表valor,美军规定只有在一线亲身参加了火线战斗中表现英勇,才有资格加V。

有的观众惊叹,这么小的哨所还有炊事兵,从电影里看,这个哨所就一个炊事兵,厨房设施很简单,似乎除了加热一下集体口粮之外,就是做做煎蛋这种很简单的菜,他们吃的除了MRE中的部分食品外,就是集体口粮Unitized Group Ration也就是B口粮里的东西,大多数天朝军迷天天嘲笑MRE难吃,其实美军MRE作为个人口粮,只是给没有条件开伙或者没有配属炊事兵的小型单位配发。

有炊事兵和炊事设施能开伙的单位,按规定每天最多供应一顿MRE。集体使用的现代B口粮一小箱子口粮十多人份,菜品比MRE丰富的多,预置在复合材料浅盘里,样子和高铁上卖的盒饭差不多,一个人用加热设备加热后就能供几十人食用。二战和越战时代,当年没有复合材料的浅盘软包装,B口粮都是大听装罐头,每罐5磅起步那种大型罐头,现在西餐店里很多也用,海军舰艇和有炊事条件的陆军单位才配发,这种大型罐装食品需要炊事兵和炊事装备加工后食用,做好后基本就是自助餐形式,菜品品种和口感都比单兵用的C口粮好一些。MRE及其前身C口粮,好处是单兵携带,不需任何加工,打开就能吃,坏处就是品种和口感都差一些。

这个哨所驻扎50多美国太君和若干阿富汗伪军,够得上连队级别,要按PLA编制和饮食习惯的话,得有至少一个炊事班的人力才能保障我们最可爱的人们每日三餐吃上稀饭小菜热饭馒头炒菜热汤,鬼佬吃的简单,预置食品简单加热或者开罐拌一拌就能吃,菜品虽然不如天兵天将们吃的顺口,但好处是炊事兵占编人数要比PLA少得多。

看完电影的一点杂感,就看了一遍,有些错讹难免,与诸君分享。

——————————————————————————————————————————

再补充点细节,一下内容对军事爱好者来说也许有兴趣了解

1、原著里,也就是电影里表现的那种落差很大、植被茂盛、降雨降雪频繁的山地地形下,从2006-2009美军在努里斯坦省只有一个步兵旅级单位,三个步兵营和相关配属单位,支援火力除了航空兵,陆航外,野战炮兵很少出场过,很少见到用到身管火炮的机会(只在173旅驻防期间部署了105榴弹炮,战斗中实际呼叫过105榴弹炮),几乎全都是迫击炮,60,120迫击炮,航空火力最常见的是阿帕奇,此外按照出场多寡,就是A10,F15和B1B ,原著中提到F16也出场过。

2、美军常规部队连一级已经高度合成,配属了火力支援协调参谋,军事情报参谋军官,可以负责炮兵和航空火力,即时处理信号情报拦截,甄别,分析并实时反馈给CO。班一级小队,指挥官可能就是上士,但编成内有能力指挥引导阿帕奇和A10等航空火力,后方基地的迫击炮,以及申请和协调航空补给和急救等后勤支援,班一级小队编成能有专业兵能分担一部分过去越战时代高级士官甚至军官才有能力和资格担负的火力支援协调任务 ,美军步兵分队内士兵基本都具备操作编制内全部武器的能力,都能交替操作M4,M203,M240,M249,M203这些武器 , 美军的常规部队班排级别执行巡逻任务,都集成了指挥控制通信,后勤,以及协调阿富汗国民军ANA的美军顾问和ANA单位人员的能力,ANA确实能力不高,而且有很多卧底,不可靠,但很多任务没法踢开他们单独干,与盟军的沟通协调和训练教育,也是常规部队必须具备的能力。

3,常规部队步兵连一级战术分类更专业化了,过去步兵连编制内划分侦察排,步兵排,火力支援排,现在更加细化出侦察狙击分队,原著开头很长篇幅讲述的是第10山地师第3旅下属71骑兵团3营的一个步兵连,这个连里有打击分队killing team等类型,由具备侦察,狙击专业资质士兵组成高度合成化的班级别小队,负责执行高度风险地区的侦察,掩护任务,由上士级别指挥,编有侦察,狙击,医疗,火力支援协调等专业士兵,比如连主力要去某个高风险地区走访村民,怀疑此地有塔利班,就先派出侦察、打击分队,事先徒步隐蔽渗透进该地区,进行侦察活动,并抢占连队主力预定要去的地区的制高点,承担掩护任务,随后接防部队,在进行预订访问任务深入被认为有潜在冲突地区时,全都提前排除侦察-打击分队,看来这是美军标准的反伏击战术程序SOP。

 短评

真实战场的体现,感觉完全可以给PLA做学习观摩,美军的个人战斗和组织力还是不错的,特别是老兵,需要重点打击

5分钟前
  • 杭飞狐
  • 还行

分这么低可能是因为大家讨厌美国佬四处侵略发动战争吧,平心而论电影还是很好看的,没有瞎矫情,而且贵在真实:子弹会打完、机枪会坏掉、通讯会阻断、伤员救不回来。奥兰多布鲁姆在战争片里总是那个非战斗减员。

6分钟前
  • Piglette
  • 推荐

美帝犯了军事上的左倾冒进主义,政治上的右倾孤立主义,所以注定是要失败的。手法笨拙了点,场面还是挺好看的。

7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还行

太惨了,美国派兵去阿富汗到底为了啥啊

8分钟前
  • KevinL
  • 推荐

死绝之地,伤亡惨重,群众关系、统战工作不是这样搞的~

11分钟前
  • 夜神月的猫
  • 还行

竟然让当年参加战斗的老兵自己演自己,非常真实。最后老兵访谈做的也不错。整部电影值得观赏。最后啰嗦一句,那个黑人指挥官真是数贱合一:投鼠忌器,优柔寡断,贪生怕死,还喜欢讲political correctness。

14分钟前
  • 荆楚浪人
  • 力荐

驻阿美军的操蛋日常,整备训练,收买人心,防冷枪,还差点被塔利班一锅端,最后索性炸光基地走人了事。美国阿富汗政策失败的缩影。

16分钟前
  • 噩梦枕头
  • 还行

塔利班每人尿一泡,都能把男神们淹死。

20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还行

把基地建在这个位置的也是个天才了

22分钟前
  • Car1
  • 还行

据点选址不合理,且不设外围警戒线,攻得很凌乱,守得很狼狈。注定只好多发奖章来追认止痛了。

23分钟前
  • 適時詩士
  • 推荐

看得出来经费不多,但是细节很用心,稳扎稳打

26分钟前
  • wxsg
  • 推荐

奥兰多布鲁姆上一次在摩加迪沙从黑鹰上摔个半残,这次在阿富汗又摔山崖?是被诅咒了吗?虽然不是什么神作,但也不难看。

29分钟前
  • 黏土
  • 还行

看海报像一部碟市烂片,但是事实上是《拆弹部队》之后最好的现代战争片之一,既有《锅盖头》的那种群戏和对于战争的思考,又有《美国狙击手》那样极具临场感的战争动作戏,导演在预算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完成了很多大片都无法完成的任务,几段战争戏长镜头尤其让人难忘。

32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导演后半段犹如卖拷贝灵魂附体,把前半段看得昏昏沉沉的我一下子给炸精神了。不过实打实的战争场面拍得还不错,有点身临其境那味儿了~

33分钟前
  • 发条橙
  • 还行

片尾插入的几个前亲历者访谈以及制作特辑片段,结合影片,能看出导演尽量贴近事实高度还原的一种真诚。这类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影片,通常不容易拍到尽善尽美,毕竟还原现实往往比较枯燥和零碎。授与同一个作战单位且在生军人达两枚荣誉勋章,五十年内首次,阿富汗反恐太难。再加上平庸的陆军策划和管理,导致该惨剧。对于这部真诚之作,豆瓣打分过低。BTW,Netflix2018年的八集纪录片《荣誉勋章》里第二集,就是还原了这部电影的背景。

37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基廷前哨战斗。拍得实在很一般,就用黑人上尉连厕所都不干上来影射陆军领导失利?塔利班能调动这么多高机和迫击炮去打基廷前哨才是问题好吧。

42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写实题材,完全不偏不倚的观点呈现,当然还有平铺直叙的叙事。战场环境效果做的不错,但论调度别说黑鹰坠落了,连勇者行动都不如,过多的中近景特写和跟拍,突出角色紧张状态,却忽略了战场宏观局势的呈现,大部分时间给人一种错觉这帮美国兵是在跟空气打仗,听个响就完了。PS,奥兰多·布罗姆客串了一个军官,开卡车从山上翻了下去,大概致敬了自己当年《黑鹰坠落》里从飞机上掉下去的名场面。

47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还行

手持摄影的运用,藏于暗处的恐惧和基于第一视角的展开,有点像此前《生死之墙》带来的卓越互动效果,后半段的枪战吵到耳鸣但也足够沉浸。除此之外,在叙事方面的繁重和“场面/情节”上的失衡略微影响了它的表达。当时政背景被导演特意调到最弱的时候,它更多关于绝处逢生的无畏,也算是一种简单干净的处理了。

52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战斗场面不长也不够激烈,优点是第一视角比较真实。最奇特的是机枪都在无防护的地方,敌人还常打不中,作为一个业余军事爱好者,觉得这个营地从选址到防御建立都太TM的奇葩漏洞百出了。只能感叹美军单兵作战的强大和塔利班的弱鸡。

57分钟前
  • 1号游客
  • 还行

又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平庸电影,原事件真兵执导加1星

58分钟前
  • Haley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