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

战争片其它2016

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雨果·维文,卢克·布雷西,泰莉莎·帕尔墨,瑞切尔·格里菲斯,内森奈尔·布佐里克,理查德·劳斯伯格,马特·纳夫莱,费拉斯·迪拉尼,瑞安·柯尔,卢克·佩格勒

导演:梅尔·吉布森

 剧照

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2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3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4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5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6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3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4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5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6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7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8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19血战钢锯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04:21

详细剧情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作为邪恶轴心重要成员的日本,其嚣张态势已成强弩之末。是年,决定战局走向的冲绳岛战役拉开序幕,成千上万斗志昂扬的美国大兵被派往冲绳,等待他们的则是敌军重兵防守、凶险异常的钢锯岭。在这群人中间,却有一个不愿拿起武器的军医。他名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饰),来自美国的弗吉尼亚。太平洋爆发之际,瘦弱的戴斯蒙德志愿成为救死扶伤的军医而应征入伍。可因童年和家庭的原因,他始终不愿拿起枪支操练,为此宁愿背上拒服兵役的罪名被送上军事法庭。几经周折,戴斯蒙德最终和战友来到了钢锯岭。枪林弹雨,转瞬之间无数人应声倒地。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戴斯蒙德仅凭一己之力拯救了数十条濒死的生命……  本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长篇影评

 1 ) 真实的道哥跟电影不同,他比电影更传奇

看完之后不敢相信,觉得好莱坞主旋律真敢吹啊……
上网一查,发现这片子居然大多数都是真的,而且历史上的戴斯蒙·道斯这人比电影更神,真英雄,也可以说是真二杆子……
道哥这人是标准红脖子,农民、拜上帝、估计投票只投共和党。他们家信的是个叫“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 Aaventists, 根据‘不悔’的回帖修改)的小教会。他确实不肯用武器,但除了第六诫之外更多是因为童年阴影,他爹喝醉了差点毙了他舅舅,道哥看着老爹被警察带走,发誓绝不碰枪。



日本人偷袭珍珠港时道哥是船厂工人,确实有资格留在后方,但他还是入伍了;入伍后他确实拒绝碰枪,因为信(shen)仰(jing)被军法处置,他被定为“拒服兵役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后来成为二战中唯一一个获得荣誉勋章的拒服兵役者。(2016-12-09编辑:勋章名字根据评论更正。)
钢锯岭的确是个400尺(一百多米)高的峭壁,美军登陆后确实在上面挂了个下船用的绳网当楼梯,电影里没演的是,那绳网是包括道哥在内的三个志愿者挂上去的。我猜他们本来想过把这段放在电影里的,所以之前拍了些道哥爬山的片段。


不过这不是最扯的,最扯的部分导演不敢拍。
当时美军攻上去后被日本人打了下去,电影里那段人海战术A过去拍得精彩,但其实太小看日本人。根据战报,日本人在山腹里构建了蜘蛛网一样的暗道和工事,放美国人上来然后立刻发动,美军其实是立足未稳、被日本人用火力拍垮的。
全军溃退后道哥不走,独自留下救人,开始无敌状态的表演。包括在火线上包扎、提血浆输血,从距离日军阵地只有不到十米的地方拖回来一个伤员。
最扯的是,他竟然在枪林弹雨里忙活了十几个小时而毫发无伤。事后还有自称狙击手的日本俘虏说在钢锯岭见过这个作死的卫生兵但每次冲他开枪子弹都会卡壳。
当时一片混乱,道哥救了多少人没人知道,他们营长要报一百,道哥自己谦虚说也就五十来个,双方最后妥协报了七十五人。
第二次攻打钢锯岭前他确实获准读经(因为是星期六,我试过理解他们那个教派非要在星期六做礼拜,结果发现自己英文其实不怎么样)。而这次美军成功拿下了钢锯岭,道哥忘了开挂、被手榴弹炸飞。也可能是星期六上班,他们教派的上帝生气了。
道哥被炸飞之后电影就算结束了,但是,在七十年前,道哥的表演还没有结束……
在被担架抬下去的路上,道哥自己滚下担架,因为发现了另一个伤员,他要把担架让给战友,然后自己走回了急救站,此时他腿上至少有十七块弹片,路上还被日军狙击手打了一枪。

不过,尽管梅尔吉布森各种打折收敛低调处理(天哪想不到我居然有一天会这么说梅尔吉布森),电影和现实的最大的不同仍(yong)然(yuan)是脸。
真实的道哥当然不是蜘蛛侠,他的画风是这样的……



不过道嫂长得还真不错,最难得的是人好:二战结束后伤兵满地走,伤残补助不高,道哥重伤后在医院进出了几年,之后一直无法全职工作,道嫂去考了护士牌养家(电影里这段是虚构的,其实两人是在教堂认识的)。

2016-12-08 补充:
关于野史中日本狙击手卡壳多少次的掰扯:

 2 ) 战争,你的名字不应该叫做煽情

对于本片,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样?乘兴而来,失望而去。
在观影之前,我被豆瓣热评前几的评论给煽动得激情澎湃:以为是多么了不得的战争片,多么划时代的巨作。
但真正看完以后,会发现本片也就是非常工整的战争英雄歌颂片而已。没有思考,也没有涉及到什么伟大的意义之类的。唯一能够感到的,是创作者无处不在的宣讲心态和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不能说这么做不对、不好,但一部影片能够让人看到的只是这个层面,只会让人觉得单调。
还有,本片的道德绑架甚是厉害:从片头的真人真事,到影评里一片的称颂声,仿佛只要是说个“不好”,提个“不同意见”,就会惹来道德质疑。但影片是影片,人物是人物,这是两码事,好吗?就好比谁拍了雷锋的电影,大家被要求冲着雷锋叔叔的面子不能批评电影本身,这不是很奇怪的事嘛?
拍的好,虚构的故事也会振聋发聩;拍得不好,真实的故事也会显得矫揉造作。我觉得本片并没有那么好,反正从电影质量本身来看,我觉得这部电影很一般——导演用力过猛,但效果却so so而已。
因为本片的煽情是很刻意的,很容易让人察觉导演的意图(导演:各位,我要煽情了哟,请备好纸巾哦),因此不会让人很投入(反正最后男主天梯降落那段的处理,我是觉得太over了)。相比而言,颇有种冯小刚导演的fu,剧情不足,音乐来补,那气场高大上的,让人都恨不得起立敬礼才好。
虽然男主的故事是源自于真实事件,但我总觉得片子还少了一些深度的思考和反思,通篇不仅常常给人“主角开挂”和“主角光环死不了”的戏剧夸张感,更重要的是,它缺少创作者对整个故事的独立思考,仿佛只要是男主角原型说什么,影片就照本宣科拍什么,以为这样就是万事大吉了。但其实这是最大的偷懒。
我很想知道真实的故事中,到底还有多少细节,男主的内心还有多少的挣扎,周围反对者的观点到底是怎样?(你以为上战场不开枪这种事可以推广到整个部队吗?)
整体而言,我觉得影片剖析的还远远不够。除了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和男主万年不变的圣母脸外,我看不到任何直击内心的东西。
或许,你可以说信仰可以让人如此纯粹,但,影片更多的是简单塑造了一个平面的楷模,而非一个立体的英雄。至少,在我看来他的各种行为虽然发生了,但仅仅只是个案,对于整个战争而言,并不具有什么太重要的意义(在他后面还有效仿者吗?)。
说白了,本片也就是美国的“主旋律”样板戏而已,that's it。

 3 ) Saving Private Ryan之后最好的战争片?

和几个美国朋友一起看了Hacksaw Ridge的首映式,而后又再看了一次,可以想象为何此片会获得如此高的观众口碑。

首先说几个点,希望可以帮助打算去看的观众理解剧情:

1,Desmond Doss信奉的小教派在美国非常“另类”(并非正统的基督教),Doss的不被理解也有很大程度源于信仰上的“古怪”。听取了不少本土朋友的态度,本片实质上很大程度淡化了宗教色彩,没有着笔于宣扬宗教本身,用了更笼统的“信仰”这一概念来发挥,实在和“传教”没太大关系。“最虔诚的教徒是不碰抢的” - 如果对涉及的宗教内容不太了解,记住这点即可。

2,饰演Desmond Doss的Andrew Garfield体型消瘦,这符合人设。但Doss作为Virginia山区人,体能和打结索的技巧是优于常人的,这是Allegheny山区人的特性。影片开头和Camp部分都有所暗示,但恐怕观众容易遗漏。

3,Andrew Garfield片中尽可能地模仿了Doss有些corny的南部口音,做得相当好,受到了包括Doss家属在内的广泛认可,有兴趣的可以对比下Doss本人的语音材料。

4,Hugo Weaving饰演的父亲Tom Doss背负着典型的“幸存者罪恶感”,这恐怕很大程度引导了Desmond不放弃救助每个战友的信念的形成。而Tom闯入军事法庭说了一席“老兵”的话,很大程度引起了本土中年观众的共鸣,这也是他们给出极高评价的原因之一。

5,由于预算有限($42M),本片第三部分粗剪时舍弃了一部分内容,特效上也或多或少也有一些影响。但这样的预算有如此效果已实属不易。

6,本片中的一些段落:战前被批准祈祷,脚踢手榴弹被炸飞后被战友送下钢锯岭(事实上doss伤得很重,后面经历了长达5年的治疗),看起来难以置信,但都符合历史记载。而日军不割掉渔网,是出于“地道战”,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现实需要,这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下相关史料。

下面是影评:

本人不信教,基于对这部分的无知,出于尊重,并不想讨论太多,也无意于着重道德层面上的话题。这里主要说说电影本身:

第一部分是爱情戏。非常学院,老旧但还算有趣,有很多老电影的风格。AG演爱情戏有他自己的风格,懵懂,青涩,有些神经质,但真诚善良,然而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优点,显然算不上惊喜或突破。这里,Hugo给出了短暂,但极具张力的表演。

第二部分是训练营。这里有些模仿的痕迹,节奏上或多或少显得有些平面乏力,也一定程度暴漏了AG比较软的问题。但Vince Vaughn拯救了全场,笑点虽不高明,但是各种金句足够娱乐。让我特别意外的是,连Sam Worthington都让人觉得异常的顺眼(从未指望过)……

第三部分是战争戏,这里有我看过最长,最血腥,最“真实”(至少是观众想象中的真实)的战争场面。但难能可贵是并没有失焦,残酷的画面带给观众的不会是变态的享受,几乎没人会在这段儿之后会对地狱般的情景有任何好感。在短暂文戏后,日军反扑,悲壮旋律响起,Doss的英雄事迹开始了!我很不喜欢太过号召性的个人英雄主义煽情,但是这一段我实在恨不起来:吉布森很清楚如何愉悦观众,该残暴的时候残暴,该煽情的时候煽情,简单,粗粝,不拖泥带水,很明智的没有去刻意追求对本片而言“没有价值”的所谓“内涵”。

这一段几乎是本片的高光时刻,剪辑和音效把握得非常好,没太多噱头,相当有诚意;这也是Doss/AG的高光时刻:在尸痕遍野的战场上匍匐翻爬,分辨血肉模糊的躯体,把尚有气息的人拖走,用绳索放到崖下,直到双手血肉模糊,精疲力竭……影评人们所谓的“非凡表演”,就是在这里开始。而真正触动到我的一处是:Doss最终从崖上下来,战战兢兢,当captain试图安抚他的时候,Doss在完成了救人壮举之后第一次流露出了软弱。当时有一丝突如其来的痛心,这太艰难了,比宣扬铁血论的键盘党想象的艰难得多,比自以为非常了解战争的人想象的艰难得多,也比荧幕前观众想象的艰难得多。至少,我没有那种勇气在弥漫着绝望气息的漫漫黑夜中孤身翻动尸体残肢,把目光一次次对焦在血肉模糊的面孔上。想到这里,不免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在绝大多数时候,尤其是军队这种极端环境,类似于Doss这种“另类”并不容易存活,而当他们真正发出光芒,成为传奇的时候,总会让人备受鼓舞。

最后的结尾,我觉得其实蛮好的。吉布森用画面简单升华了下,虽不高明,但也不过分。

本片有诸多的瑕疵,从硬质量上几乎不能和拯救大兵瑞恩相比,但吉布森的个人风格与Doss本人的光辉弥补了很多东西。尤其在对所谓“精细复杂的剧本”,所谓“深刻辛辣的内涵”有着近乎病态的“吹捧”的现今,放下这些不必要的矫情,感受一些信念和勇气带来的美好感觉,不是坏事。

这片在英语区的观众口碑极高。大多观众付出了眼泪,掌声和结束后的长久沉默,尤其是看到不少老夫妻静静擦拭眼泪直到片尾配乐结束才默默离去,让我激起了一种,对导演,对演员,对Doss和对战争的参与者 - 无论是死去的,还是幸存的,一丝感激。

或许,这可以算是Saving Private Ryan之后最好的战争片了吧。



附I:为何说本片实质上淡化了宗教?和美国朋友讨论的看法,大家可以参考下:
------------------------------------------------------------------------------------------------------------------
美国电影讲战争创伤,一个是PTSD(美狙),还有一个是“存活者罪恶感(SG)”。Doss的爸爸这个人物就是SG的直接人物化。电影里有一个明显的暗线,吉布森非神迹的解释:Doss的动机,什么使得他这么坚持不放弃?

西方故事里,人物最强的动机无非是爱、恨、恐惧、嫉妒、罪恶感这些感情。其中一个常出现的是和父亲的冲突,或者说:“我无论如何不要成为我爸爸”,这是一个非常强的动机。从世俗的角度看,父亲的SG一生的悲剧是Doss最大的动机,“我不能只自己活下去”。这种出于童年家庭悲剧来的动机,并没有使得Doss不伟大,反而使得他不神棍更人性。
-----------------------------------------------------------------------------------------------------------------

附II:奥斯卡演员奖提名的个人意见
-----------------------------------------------------------------------------------------------------------------
作为上升中的年轻演员,有不同声音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这里,很容易低估的是AG很好的模仿了Doss本人的特点(善良真诚,有些神经质),尤其是地道的南部口音。业界普遍赞扬了“蠢笨的魅力”和“真诚与存在”这两点,对表演的认可并不比对电影本身差。考虑广播人,金球和演员工会已经全提,半个月后的英奥提名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四大风向标全勤对奥斯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不认为Hugo能提男配。我个人很喜欢Hugo,尤其是他的声线。大叔在本片发挥得很好,但没好到够以获得足够呼声的程度,其一,“受伤的父亲”很“讨巧”,情绪更“直接”,但在演员工会人员做评价的时显然不是好事;其二,角色时长不够。从外在看,前哨几乎空白,那么提奥斯卡几乎是不可能的。
------------------------------------------------------------------------------------------------------------------

附III:Doss自私么?他的行为是否合理之我见
------------------------------------------------------------------------------------------------------------------
私以为讨论合理性毫无意义。英雄之所以为英雄,首先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里,doss被称为英雄是的大前提是他确实救了75个人得到了战友的尊重。换句话讲,如果doss的爸爸没有帮他脱困或者他在战场上救人前就牺牲了,别说被赞颂,连被批判他自私的机会都不会有。

太多的例子告诉我们,奇迹只能是沙粒里的珍珠,被挖淘出来之后,可以被传颂,被赞扬,但未必能复制,更不会要求我们都去效仿特殊环境下的特定行为。且,信仰是私我的,人性又何其复杂,讨论一个个体的时候,以“最优化、最概然”为标准,并不适用。

历史上大多数缔造伟业的灵感与决策,在成就真正落定前,可未必多么“正确”、多么“合理”。
--------------------------------------------------------------------------------------------------------------------

 4 ) 这才是年度分人群电影(不吐不快)

短评写不下了只能写这里!

比起《你的名字》,这才是年度分人群电影!我就不说主角背起伤员时音乐响起是多么陈旧而拙劣的英雄主义渲染手法了,《勇敢的心》看了这么多年还没看够?大赞战争场面真实残酷,美其名曰:不美化战争?去看看吉普森的《受难》和《启示》就知道了,苦行僧美学(鞭笞、自残、流血和受虐,吉氏宗教电影里抵达信仰的一贯方式)的延续而已,只是这次又糅进了点早被斯皮尔博格玩滥了的好莱坞式人道主义。相比之下也就父亲这条线情况稍好,但同样没有什么深刻之处。别说《拆弹部队》,连《美国狙击手》都不如。就这水平也能被奉为反战佳作,只能说标准太低。

讲真,这片在美国评价高一点都不奇怪。重要的不是故事原型的历史真实性,而是其在此时被选中搬上银幕的意义:不仅是久违的基督教白人直男(而且文化程度还不高?阿甘后继有人?)的英雄复活,更主要的是,在一个海外战争的正义性遭到非议的年代里,本片几乎奇迹般地为公众提供了这样一种幻觉,即一个人可以在身为战争参与者(甚至战争英雄)的同时保持其道德上的绝对无辜,从而极大地满足了近年来饱受PTSD之苦的美国社会对英雄神话的需要。对投合大众的商业电影来说,选对英雄就是市场成功的保障;而如果像李安那样去质询英雄神话本身,大概就已经先失了半壁江山。

这就应了那句老话:时势造英雄。片里片外皆如此。吉普森被贴上政治不正确的标签又怎样?风水轮流转,搞不好现在这还成了某种资本:我右我骄傲,我是信仰坚定的异端,而你们白左好莱坞,喏,看见没,就是片子里被我扒皮的裸男自恋狂,平时卖肉秀身材,真到了硬碰硬的时候,立马变成懦夫脓包!反感白左的政治正确吗?那你一定得来看看我们右翼的传统正义和宗教虔诚,包管一样令人生厌!

然而这片在千里之外的中国居然也被封神了,一水的五星!

什么情况?








友尽。




————————————————————
标题中既说不吐不快,那写出上文的动机自然就是个人表达的需要,我没有天真到试图以三言两语对抗一个人几十年形成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而标题中又点明了分人群,直白点说就是站队,因为本没打算和五星党建立共识。既然没可能改变主流,剩下的当然是姿态表达。所以一味不爽两星而说我装什么秀什么的朋友,您没发现什么新大陆,您要没发现挑衅和冒犯那才奇了怪了。最后,感谢那些绕开我言辞上的刻薄而坦陈您为什么喜欢本片的朋友,我觉得我有那么一点理解本片受追捧的原因了;也希望我的吐槽能为您提供另一个审视本片的角度,毕竟,那是您打出五星,却愿意来读两星影评的目的,对么?(2016.12.18补)

 5 ) 看完《血战钢锯岭》你会发现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昨天去看了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有意思的是,我原以为这是部很low的片子,但是!看完之后简直燃爆,不得不说,梅尔吉布森宝刀未老,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

其实每当看到手撕鬼子的某抗日神剧,真的好想对主人公吐槽:先生,您的血浆袋掉了,估计主人公还会诈尸起来说:“不,是群演的血浆袋”

而看完梅尔吉布森的电影后由衷的感慨:讲究!这就是专业!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本来以为所有的效果都是后期特效做出来的,其实不然,完全实拍啊!!!

听说梅导为了营造残酷的战场效果甚至炸平了澳洲一座农场,感慨能“毁坏公物”到如此的境地,执着如此也只有他了。

其实梅尔吉布森还原的就是二战中最丧心病狂的一场战役。

虽说二战题材早已没了当年的号召力,然而《血战钢锯岭》再次用强大的荷尔蒙拯救了电影市场。

也不怪梅导如此真实的大阵仗还原,因为在这场战役中,日军伤亡10万人,美军伤亡人数也高达7万人,说是人间炼狱一点不为过。

传奇的战场总有传奇的人物出现。


加菲饰演的二等兵道斯就是这样一个真实存在的英雄。他不携带任何武器上战场,却作为一位医疗兵,在到处都是敌军的地洞,堡垒和埋伏的地方,赤手空拳救下75人。

梅尔·吉布森拒绝修饰一切暴力,相反,对暴力不遗余力地展示,是他的标签。

他认为对暴力的全部还原就是和平的尊重,而这也是《血战钢锯岭》里的二等兵道斯的信仰力量。


敢肯定,假如你喜欢注重情绪刻画的叙事,直截了当的主题,以及真实零添加的风格,《钢锯岭》,绝对是你的年内大菜。

战争,因为真实,富有力量。

 6 ) 我们想活成多斯,却不小心成了比利林恩

前后脚看过这两部电影的人,心里难免会拿它俩做比较。坊间还有八卦,说《比利·林恩》的制片人看过《血战钢锯岭》以后,果断决定提前上映。我想,传这则八卦的人,心里给这两部电影的打分,一定是厚此薄彼的了。

也难怪,两部电影都讲了美军在海外作战中的故事:《血战钢锯岭》发生在二战期间美日之间的冲绳战役,来自一则真人真事;《比利·林恩》则根据美国作家本·方汀2012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讲了几位美军在伊拉克战地归来后的故事。两部电影都传达了某种反战,或说是反思战争的理念。

按说,我并不怎么喜欢看战争片儿,《拯救大兵雷恩》、《拆弹部队》,这样的电影我几乎每看一次都睡过去一次。可能浓浓的雄性荷尔蒙让我觉得无趣,非要有一点儿什么超越战争本身的东西,那些是非不明的,才令我着迷。

这两部电影恰好如此。

但是我想,大部分人应该会喜欢《血战钢锯岭》更多一些,因为它更热血、更阳刚、更励志,是啊,它还谈到了信仰,不是吗?

还有什么比一个真实的、靠信仰而活、最后还赢得漂亮的故事,更能在这个叫人迷茫的时代,给人鸡血?

据说,这是第一次,电影非但没有夸张,反而拍得比真实情况打折处理收敛低调。历史上的主人公多斯(Desmond Doss)比电影里演得还要神。

多斯因为宗教信仰(以及童年阴影),长大以后坚决不碰枪。但是二战爆发,日本入侵珍珠港事件以后,他像其他爱国热血青年一样,也积极要求入伍,保家卫国。但,你一个当兵的不拿枪,算怎么回事?然而他愣是冒着违反军纪、被战友孤立(因为你不拿枪上战场到时候还能不能掩护战友还是添乱呢?),以及送上军事法庭的风险,死不碰枪。最后,他成了历史上第一个“良心拒服兵役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就是上战场不拿武器只救人的士兵。其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已经有一位叫阿尔文·约克的人也这么干过,但最后他中途放弃了。后来,越战时,也有两位士兵效仿,但都在战场上挂了。只有多斯,活着回来,还活到了天年。

电影里那个悬在钢锯岭400多英尺悬崖峭壁上的网绳,现实中,其实是多斯和战友一起挂上去的。美军攻上悬崖,其实也并没有如电影里那样站稳过脚跟,而是一上去就被日本人击溃了。然后,就开始影片中那一段“神迹”——多斯没有跟着大家一起退走,而是独自留下来,在距离日军阵营只有不到十米的地方,在死人堆里翻找幸存的伤员,给他们包扎、打吗啡、输血,再来来回回一趟趟拖走一个个伤员,把他们送下悬崖。

最不可思议,他在枪林弹雨里忙活了十几个小时,竟然毫发无损。事后,还有自称狙击手的日本俘虏回忆,在钢锯岭见过这个不怕死的医护兵,但每次冲他开枪,子弹都卡壳(真的有上帝在保佑这个“傻瓜”吗?因为他真诚祈祷了?)。

他一共救了75个人,据称,这也是因为混乱,没有认真清点,谦虚处理报出的数字。

在电影结尾处,多斯因为一脚踢开一个手榴弹,手榴弹在空中爆炸,炸伤了他的腿。真实情况是,他原地等了5个小时,才有担架来把他抬走。但是没走几步,多斯发现有伤员比他严重,于是他爬下来,把担架让了出去,自己走下去,这时他又被狙击手打中胳膊,再次负伤。

电影结尾处,加入了对真实的多斯以及他战友的访谈记录片段。里面有一位提到这样一句话:“信仰,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它就是你自己。”

我是一个无神论者,不能理解和体会宗教信仰的力量,但是,这句话一定不止打动到我了。其实整部电影,哪里是在谈战争,分明是在讲一个少年,如何执着地相信一个简单的事,并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少年派、阿甘……这样的故事,永远动人。

这可能也是很多人看完《血战钢锯岭》以后,会不那么喜欢《比利·林恩》了。因为,我们极难成为多斯,极难成为一个那样简单而执着甚至冒着二乎劲的人;而我们更多情况下是比利·林恩,左思右想、瞻前顾后——想对着心爱的女人说差点为了你停止流浪。然后对方一句:你说什么,你是英雄,你要回战场啊。只能惨淡地假笑一声:当然,我开玩笑的。

为了一份虚幻的荣耀,宁可被世界绑架。

李安,解读人性的大师,深深钻入了我们这些凡俗人士的灵魂。我们在他120帧/4k/3d的镜头后面,就像蹲在比利·林恩肩头的一只苍蝇,清晰地看到他经历的一切,感受到的何尝又不是我们每个人的悲哀。在简单而执着,和拧巴而纠结中,我们当然向往前者,却不由自主成了后者。

看《血战钢锯岭》的时候,不知为什么我总是想起读《罗马人的故事》,里面讲到第二次布匿战争时,29岁的汉尼拔率领迦太基大象军团,翻过冰封的阿尔卑斯山,像神鬼一样,突然出现在罗马人面前的样子。为了鼓舞在严寒与饥饿中濒临崩溃的士兵,汉尼拔说了这样一段著名的话。这段话太有名了,以至于2000年后拿破仑攻打意大利时,也站在阿尔卑斯山的山顶,对着士兵说了同样一番话:

“那儿就是意大利。只要我们进入意大利,就意味着我们站在了罗马的城门前。接下来,我们走的都是下坡路。下了阿尔卑斯山,我们只需进行一两次战斗,意大利就会投降。我们将是意大利的新主人。”

汉尼拔和拿破仑最终都失败了。可是,他们至少曾经赢过。而我们大多数人,既不敢输,也不敢赢。我们更多时候处于重返战场前的中场休息,进退维谷。

只希望,不会活成卡夫卡笔下的这种人生:

”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是在生活,他们就像珊瑚附在大礁石上那样,只是附在生活上,而且这些人比那些原始生物还可怜得多。他们没有能抵御波涛的坚固的岩石,他们也没有自己的石灰质外壳。他们只分泌腐蚀性的黏液,使自己更加软弱、更加孤独,因为这种黏液把他们和其他人完全隔离开来。”

不要。

 短评

青少年时期及父辈们的经历,永远是艺术家创作的源泉。看外国老一辈导演们的“老派”作品,当然有着强烈的共鸣与认同感,同时也为自己一代人由于时代的限制,在创作上的无语和失职而感伤。

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打仗真不需要120帧

7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无需多做评价,最好的评价就是开篇的字幕——a true story

10分钟前
  • 梦羽灵泉
  • 力荐

1.战争场面确实不错,子弹穿透头颅以及被炸毁的半个身子。2.感情线的设定有一种豁出去的庸俗。

12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特别老派的热血直男片,甚至觉得叙事目的性强烈到有些直白。然而,就是好看。前半部分就是压制观众情绪,后面的战争就是帮主角和观者释放,去证明主角。战争场面太硬了,血腥可怕,看到紧张,如炼狱一般。我认同他的那些信仰?胡开尔啊!真正让人激动的,还是见证普通人创造的奇迹,因为这是真的。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看完觉得吹牛啊,结果片尾出现正主时震惊了,再一查历史,真实道哥居然比电影里还开挂,真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当下好莱坞难得一见的右派电影,梅尔吉布森甩掉了神神叨叨,拿出宗教信仰和残酷战场,战争场景真实血腥,令人发指的牛逼 #这战争场景要是3D高清估计得看吐了#

17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有个印象很深的片段,首战第一晚他与战友两人坐在战壕里,战友开了一个罐头问他怎么不吃。满脸黑漆漆战灰的道斯笑着摆了摆手说:我不吃肉。多么可敬的人啊,他的信仰无法改变战争,而战争却拿他看似最普通的信仰也无可奈何。

22分钟前
  • littledepp
  • 力荐

观众纷纷表示:前一个小时简直昏昏欲睡。你看,不管是屏幕内外,大家关心的、想看的都只是流血、战争与死亡,没有人关心你的选择和信仰

24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以我有限的观影经验,优秀的战争片不会美化战场,不会粉饰死亡,不会矮化敌人,不会无视常识,最重要的,不会宣扬战争。这个片子基本都做到了。

27分钟前
  • 咸菜帮老大
  • 推荐

队伍配置中奶妈的重要性

28分钟前
  • 失控的小跳蛋!
  • 力荐

没有真人真事加持,你真会觉得,梅尔·吉布森是一枚假天主之名的神棍。当真实不可思议到某一个程度,你就会觉得,它怎么可以比电影还假啊。但这么老派的关乎个人信仰的电影,傻纯真的故事,看起来还是令人动容。电影是《全金属外壳》的两段式结构,大段的平静和抗争后,突然进入手撕鬼子的地狱模式。

31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谁告诉我加菲猫的哥哥最后去哪了?

36分钟前
  • 灰狼
  • 力荐

李安想告诉我们英雄是会软弱会迷茫的平凡人,梅尔吉布森告诉我们英雄都是神一样的人。但是这部片的好处是,同样是展现人的神化,它可比手撕鬼子的剧真实多了。大概是因为真正的神从来不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常人难以企及,他只是谦卑地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克制是最大的美德。

39分钟前
  • 李小丢
  • 力荐

3.5 前半小时和爱情戏俗得发指,从入伍开始才走上正轨,上战场就很好看了,虽然时不时出现的槽点还是会让人出戏,但最后成功被煽到。Bromance基友的存在感和感人程度抵十个女主告诉我不是一个人。对加菲的印象也大有改观。

4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每个人的信仰都值得尊重,这就是最真实的我们” 我操,好久没看到如此热血经典范儿的电影了!复古老派,却看得老泪纵横。继上一部导演作品《启示》后,阔别十年的梅尔·吉布森依然出手不凡!恍惚在看2016的《地心引力》《勇敢的心》《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短评也得老干部一点

4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枪林弹雨过,片叶不沾身。信仰没能改变战争,但也没让战争改变自己。梅尔·吉布森的宗教狂热病和个人英雄主义都让我想BB,但因为有本命在闭着眼睛也要给五星啊~(只有加菲才能这么一脸阳光的面对杀戮和暴力,五好青年的笑容太美!!!)

4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救人75命,胜造525级浮屠。

4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真实故事非常值得尊敬,但是这种满屏飞肠子的宗教狂热/主旋律的抗日神片风格实在不能认同。槽点多到数不过来,加菲主角光环大到可以徒手接手榴弹,队友捡回来的圣经可以直接穿越成入党申请书,日军智商战斗力全程不在线,没烧悬崖边的绳索,也不知道往下扔炸药包,啊…还有那迷之展开的感情戏…

50分钟前
  • 弥呀
  • 还行

这部电影工整的格局,宏大的场面和充沛的感情都足以让人重拾久违的心潮澎湃,尤其是战争题材才能带来的那种感动。宝刀不老的梅尔.吉普森用这份“老派”的扎实再次诠释了“勇敢的心”:真正的勇敢并非骁勇善战,而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并秉持自己始终不会放弃的那份纯粹。

51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这部片子最牛逼的,把钢锯岭拍成了寂静岭,把鬼子拍成了鬼。第一次被一部战争片的恐怖场面吓到,感同身受于士兵的恐惧。

56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