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

记录片大陆2015

主演:吕树廷,让波拉,班么扎西,艾力江库尔班,刘川,张喜,缪晓东,叶敬

导演:王新建,赵启辰

 剧照

河西走廊 剧照 NO.1河西走廊 剧照 NO.2河西走廊 剧照 NO.3河西走廊 剧照 NO.4河西走廊 剧照 NO.5河西走廊 剧照 NO.6河西走廊 剧照 NO.13河西走廊 剧照 NO.14河西走廊 剧照 NO.15河西走廊 剧照 NO.16河西走廊 剧照 NO.17河西走廊 剧照 NO.18河西走廊 剧照 NO.19河西走廊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9

详细剧情

  《河西走廊》是一部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十集系列纪录片。该片以位于中国西部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河西走廊为讲述对象,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多角度呈现了从汉代开始直至今天,河西走廊及其连接的中国 西部 的历史,以及它对中国历史和文明进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是贯穿全篇的主题。

 长篇影评

 1 ) 盘点本剧泪点

第一集:
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囚禁九年后同随从堂邑父出逃,继续西行,靠强大意志力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帕米尔高原,到达西域。回程再次被俘,数年后带匈奴妻子和堂邑父又一次出逃东归。十三年后,终于再次望到长安城,张骞匍匐在地,长跪不起。

第二集:没有呀。霍去病死因正史鲜有提及。专门去看了法律讲堂文史版,讲西汉霍氏。

第三集:
解忧公主乌苏和亲,儿时好友常惠五十岁第一次出使乌苏,再次相见时解忧公主和常惠互相凝视的眼神。两位演员演得好传神,一眼道尽几十年沧桑。
常惠最后一次出使西域,归途最后一次经过悬泉置。
没有留下名字的置啬夫,和他曾经生机勃勃的悬泉置。
解忧公主在儿子死后叶落归根,终老长安。

第四集:
郭瑀为老师郭荷服丧三年:“父生之,师成之,君爵之,而五服之制,师不服重,盖圣人之谦也。”
北魏东迁,八十多岁的刘昞决定返回敦煌,途经张掖,魂归于曾与师父郭瑀谈经论道的马蹄寺临松薤谷。

总结:怎么这么爱哭~~~~(>_<)~~~~

 2 ) 轮回

正如片中所说,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我对丝路的念念不忘是源于西域的美丽和神秘,但更重要的却是它承载的中西文化和交通的历史。而它的咽喉就是河西走廊。看这部片子时我就在想,作为丝路的一部分,河西走廊甚至比丝路更迷人和难忘,我很大程度上迷恋的正是这个从古至今牵系着东西两端、见证着丝路的光荣与衰落和不断散发着生命力的河西一角。

从张骞的探索开始到如今的能源开拓,河西走廊确实经历了太多值得铭记的变迁。值得一提的是,片子里难得的关注了很多小人物,给历史的讲述和重要人物的刻画添色不少,让人看着温暖还给片子带来生气。相比于其他纪录片这真的是一大优点。我想这都由于整个片子基本是由情景再现组成的吧。剧情片式的拍摄,与解说词相辅相成并过渡自然,本就是《河西走廊》的一大亮点。

我真的很久很久没找到这样让我每集都期待和珍惜的纪录片了。感谢它让我静心和享受又一次的西部情怀。因为每次都在静夜观看,有时候看累了,慢慢地打起精神时会觉得解说就在对面向我一人诉说,他的声音变得从未有过的真实,这时候画面也更抓住我的眼和心,整个人就完全的投入了。

最后一集有一段整个“路程”的回顾,让人满心感慨。各个时期的人们在河西走廊上驻足,与它同生共息。这一段词也载满了我的所有丝路情:

“从此,穿越了河西走廊的丝路延绵伸展,马帮与驼队日夜兼程,瓷器和丝绸,黄金和琥珀,僧侣与经卷,财富与憧憬,成为漫漫旅途中坚持的梦想。”

 3 ) 《河西走廊》:一部优秀的纪录片

前两天偶然看到微博上有网友盛赞《河西走廊》这部纪录片,称其品质之高堪比《舌尖上的中国》,尤其是音乐,制作方居然请来雅尼大师给它配曲,这手笔,实在太大气了!

出于对雅尼的喜爱,我立刻点开预告片欣赏,初心只是为了听音乐,没想到只看了短短几分钟就陷进去了,完全无法自拔,三天之内,十集全部看完。

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地域风光推广片,也不是一部枯燥的历史记录片,它是一部用电影手法将历史人物、地缘政治、风土人情、国家经略融为一体的新型纪录片,片中有故事,有人物,更有恢弘的叙事,每一集都是一次知识爆炸般的享受,让人既期待又满足。

片子以张骞受命出使西域拉开帷幕,然后汉武帝,霍去病,鸠摩罗什,杨广,八思巴,忽必烈,林则徐等等重要历史人物逐个登场, 逐个闪耀,时间纵横两千年,从汉朝、魏晋十六国、隋唐、元、明、清,一直讲到现代,八个小时的长度,史料丰富,脉络清晰,文字优美,镜头生动,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金戈铁马,时空流转、商旅绵延,文化交融,潮起潮落的历史画卷,看得人心驰神往,无限澎湃。

这是一部不寻常的纪录片,它立意高远,视野辽阔,摄影手法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快速流动的白云,不断旋转的星空,形象诠释出沧海桑田、转身千年的寓意,镜头所到之处,不仅可以看到广袤的大漠,壮美的雪峰,肥沃的草原,奔跑的骏马,和谐相处的百姓,还让人深刻认识到汉民族独有的远见卓识和博大胸怀,带给人满满的正能量,看完之后,我感觉有一股久违的民族自豪感在心中悄悄涌动。

当然,雅尼的音乐更是这部片子的一大亮点,它大气苍凉、激昂雄壮,优美动听得耳朵都要怀孕,这样的音乐再配以片中数不胜数的壮阔画面,还没看完全片,我的大漠梦,敦煌梦,酒泉梦(卫星发射中心,此片未提,估计不方便提),还有更远的楼兰梦,龟兹梦,乌孙梦等等,已经开始熊熊燃烧了。

 4 ) 河西走廊—不是影评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勾起了一些或近或远的记忆。
自初中读到关于敦煌的故事起,就一直心向往之。曾经还向高中历史老师打听过某个闪现于志异小说的敦煌城主,以及书上寥寥几笔勾出的一场好仗。也亏得那位历史老师是个英雄不问出处的主,一心只盼着和学生分享正史野史中的奇闻异事,于历史长河中拾得些许真趣,管它教学大纲还是考试范围,向来有问必答,生冷不忌。他不清楚,还为此专程回家翻书,第二天兴高采烈地占用了我宝贵的十分钟课间休息。我极其喜欢和佩服这位老师,只可惜缘分太浅,文理分科之后,未能继续在他麾下受教。更为可惜的是,我高三之时,经历了一场教师罢课风波,风波之后有一批老师离开了学校,他也是其中之一。现在回想当时的感受,五味陈杂,却很难说出其一。想来一是时日已久,二是当年少不更事,空余对学校上层的满腔义愤,却体会不到从此师长是路人的零落萧索。
多年过后,翻开某本史书或是志异笔记,我还是会想起高一的历史晚自习,老师并不在A班驻守,一个人蜷在B班小教室的椅子上,有时刁根烟,等着有问题的学生去问。我匆匆赶完其他各科的作业,拿了历史书随便寻个由头,跑到B班请教。如果学生少,又都是我这种对历史有点儿兴趣,且不太在乎个把小时能多做多少数学题的闲淡散人,那B班便可以开一场微型历史讲座(因为统共也就三四人)兼茶话会。时间过得飞快,晚自习也不再难熬。
时间果真过得飞快,我已有五年多未曾见过老师。偶返母校探望师长,却无处可寻他的踪迹。
高三保送之后,得了闲暇。和同学相约,一行六人前往河西走廊。我是因为有些执念,朋友们有的和我兴趣相近,有的并不在乎出游地点,反正都没去过,准备的时候都很兴奋。最后我们出于时间、预算和体力的考虑,略过酒泉,定下了成都—兰州—武威—山丹—张掖—嘉峪关—敦煌的线路,除成都与兰州之间乘飞机外,其余都坐火车。现在想起来,那其实是我第一次完全丢开家长和旅行团,全靠自己和朋友筹划进行长途旅行。当然,家人联系了甘肃的朋友,在兰州和武威多有照拂,不过余程,全靠我们六人走完。所以,我与河西走廊大概真的有缘。
一路平安,相处的也很融洽,却并不完全顺遂。
武威的雷台汉墓,墓室早被盗掘,所幸精美绝伦的马踏飞燕还让世人有幸一观实物。不过真品保存在兰州市的甘肃省博物馆中,雷台汉墓只有景区门前的一尊雕塑。其余的记不大清,只记得墓道中有一处深井颇为奇特,罔顾近大远小的物理规律,你投一枚硬币下井,硬币在井底却大于实物。我没有查到科学解释,网上说法不一,建筑结构、光程和光程差、温度湿度甚至是心理暗示,有兴趣的人不妨一探究竟。白塔寺我们也去了,纪录片《河西走廊》第八集,详细讲述了白塔寺的由来及萨迦班智达,即蒙古国师八思巴的师父,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们的火车入夜才到山丹,山丹县城少有游人问津,一片黑灯瞎火,还有零星的本地人盯着我们窃窃私语,心里平添几分慌乱。好不容易在县城中心找到一处所谓最好的宾馆,要了两间房,房间很脏,一间的卫生间完全不能用,没有水;另一间只有一股涓涓细流,我们只好轮流去冲了冲脚,和衣而眠。我们来山丹是为了去这里的军马场,自前苏联顿河马场解体后,山丹军马场便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军马场,据说当年汉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在此处圈地养马,西逐匈奴。我们一早起身,却被冻了个透彻。时值五月,山下却只有十来度,当地人说山上更冷,没什么好看的,还有人传言连马都没有。我虽带了羽绒服,但一行人中大多没带,只得灰溜溜作罢。虽然后来听一个去了的学弟辟谣,说五月也是有马的。无论如何,这只能成为一个遗憾,也成为了一个要再次前往河西走廊的理由。



张掖的丹霞地貌非常漂亮,我们起了一个大早,整个景区似乎只有我们一行六人,天空还飘起了星星点点的小雪,那种天地辽阔,唯我独存的感觉真的很好。我曾于冬天独自前往甘肃天水麦积窟,那一次,是真真正正整个景区就我一人,独自面对岩壁上容色庄严的石刻佛像,它低眉垂首,我战战兢兢。嘉峪关有龙门客栈的拍摄基地,还可以挑战横跨黄河的滑索。敦煌的莫高窟、鸣沙山,再往前的玉门关、汉长城遗址,连接着罗布泊的雅丹地质公园,说过它们的人已经太多太多,我也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了。敦煌市到雅丹地质公园的路十分颠簸,我们几乎是睡过去,被抖起来撞上车顶,醒来,再睡去,这么一路前往的。而莫高窟、鸣沙山离敦煌市区就很近了,租自行车半小时即可到达。笔直的长路人烟稀少,向前骑行,上一秒还是两道延伸交汇的线条,下一秒便巍然耸起黄沙堆成的高山,震撼突如其来。


直到现在还能想起那么多的细节,可见当初的旅行给我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印象。当时的那群人,一个去了法兰西留学,一个选择去和袋鼠浣熊作伴,两个投奔日不落的大学,还有一个断了联系,不知去向。还好,因为有共同的回忆,大多数人一直联络着,来日相聚的机会还多。


《河西走廊》其实还是以历史为主的纪录片,按时序推进。虽然一向不太喜欢以演义的手法来重现历史的纪录片,但至少,这部不让人感到怪异和腻烦,而且地图画得很详细,再佐以当今的地理风光,风光摄影尤其优美,显得整部片子内容扎实。文案优美且不矫情,雅尼的音乐更是没话说。其中对博望侯、骠骑将军、汉武帝、隋炀帝等人的定位,也自有其惹人热血沸腾的独到之处。
片子里说,张掖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安西榆林窟都是佛教造像艺术的瑰宝,骆驼城遗址、黑水城遗址也是当年盛极一时的商路上尚未消歇的余韵,还有郭瑀隐居的临松薤谷,敦煌旁的党河风光,还有心心念念的七一冰川,当时未能一晤,盼望将来能有机缘。

 5 ) 中国通史之河西走廊

作为一个甘肃人,我显然是不合格的,虽然我的家乡定西和河西走廊并没有什么关系。在此之前我只知道有这个名词,也知道武威、酒泉、张掖、敦煌,仅此而已。纪录片河西走廊从西汉开始讲起,经过五胡十六国,知道了五凉时代(前凉、后凉、北凉、南凉和西凉),说实话以前在这块的历史知识有点混乱,再经过隋唐和元朝到晚晴和新中国初期,最后到现在,从无到有的历史变迁基本上都说清楚了。从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封狼居胥,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出嫁匈奴,常惠多次途径悬泉置,到五胡十六国时期,以郭荷、郭瑀、刘昞等河西儒学学者为代表的河西文化兴起并随之东渐,以鸠摩罗什、昙无谶、昙曜等佛教徒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开始盛行,再到隋朝的裴矩以及隋炀帝的西巡,元朝时期与吐蕃藏传佛教的交流与融合,再到晚清时期左宗棠收复新疆,新中国成立后河西走廊成为重要的能源与矿产资源产地,最后到现在“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的贯彻落实,河西走廊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必将带动甘肃甚至全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6 ) 风云变化 岁月激荡

河西走廊风云

文 冯晓莉 2018年10月6日

最近,看到新闻上提到“一带一路”五周年纪念,想来真快,2015年,我在美国访学,问美国的教授有关一带一路的话题,他们居然很蒙圈,让我备感意外,而今天,一带一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唱响,并成功引起了美国的敌(ji)视(du),憋着劲和我们打贸易战。

国庆期间,用了三天的时间,观看了央视制作的记录片“河西走廊”Hexi Corridor,重温了历史上丝路要道颠荡起伏,风起云涌的峥嵘岁月,以此来呼应和认知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

这是360百科上对河西走廊的描述:河西走廊是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

找一张更形象的图

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不禁想起几年前我从嘉峪关一路向西考察甘肃新能源发展主要是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过程。当从飞机上俯瞰下方,一毛不长的戈壁大漠时,心里想这地方还能生活?庆幸老天保佑没有让自己出生在这篇荒芜人烟的戈壁滩上,记得当时还用手机写了一段感慨的话,虽然现在已经不知去向了。

这次完整的观看记录片,让我系统的了解河西走廊的历史,战略意义和价值。真可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结论不可轻易下达哦。

开 拓

对河西走廊第一次进行宏大经略的是汉武帝,他的初衷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当时河西走廊区域都是匈奴的领地。当汉武帝听说这个在西边远方有匈奴的敌人月之。他决心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找月之并说服月之联合攻打匈奴。张骞这一走就是13年。其中在去的路上被匈奴人俘虏,并为他娶了匈奴妻子。在匈奴的十年留居,使张骞等人详细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十年留居,张骞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抓住机会逃跑了。他们穿上胡服,混为匈奴人,较顺利地穿过了匈奴人的控制区。他跑出军营,并没回到长安,依然向着西方行驶。漫漫的黄沙路,挡不住他心中的执念。当他再次从西域回归时。已经将西域的地形、人情社会等了然于心。在回来的途中,张骞又被匈奴人囚禁,但他还是跑了。他要向汉武帝,禀告自己的使命。当汉武帝以为张骞已经在茫茫岁月中消失的时候,他站在了他的面前。所谓的信念感即是如此。

张骞给汉武帝带来西域的地图、人情风貌时,也给他带来了希望。虽然月氏人已经偃旗息鼓,无心报仇,不愿和汉帝国联合攻打匈奴,但这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汉武帝知道了河西走廊的地形地貌和战略地位,他需要拿下这一片战略要道,打开帝国更广阔的疆图。这时,英雄出现了。如果说张骞给了汉武帝希望,那么,这个人就帮助他实现了愿望。他就是霍去病,少年英雄,仅仅的23年韶华,两次重大的战役,他让河西走廊彻底纳入汉帝国的疆土。为汉帝国经略西域,走向世界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甘肃兰州霍去病雕像

匈奴人失去河西走廊后,不禁悲鸣而歌:“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汉武帝在取得河西走廊后,设立的河西四郡并实行军屯制,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武功军威;张国臂液,以通西域;城下有泉,其水若酒;盛大辉煌)彰显了他的宏伟志向和威武。这四个连成一线的郡县,至目前还保留了武帝之命名,在岁月的磨砺中,辉煌衰落兴起。

当汉武帝将河西走廊牢牢的控制在汉帝国的手中时,河西走廊的经贸文化宗教交流价值便开始凸显,东西方的人们开始活跃在这条连接中原和西域的走廊,也许,就是那个时候,汉人被世界认知,汉族便成为我们的名号。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一次,他率领30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每人备两匹马,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来,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从此,汉与西域的交流沟通建立起来。

积 淀

400多年后,汉帝国分裂了。在中原战乱纷争之时,世家高族在思考一个的问题是生存还是灭亡,生存向哪里去?由于河西走廊远离中原的纷争,经过汉帝国四百多年的经略后,这里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成为中原士族出走的选择之一,庇佑了迁徙至此的儒家学者。汉朝官学儒家经学便随着这些士族在这里生长积淀,儒家文化在河西走廊扎下根脉。永嘉之乱后,这里更是成为儒家发展的繁荣之地,并最终反哺中原,成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根源。同时随着西域佛教的传入,佛教普度众生,远离苦难的宣扬,更加切合了战乱时期人们对和平和幸福的向往。出了敦煌,一望无际的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让出使这里的人们生死未卜,回来的人们,则感恩于佛祖的保佑,于是“佛祖保佑”的佛教文化在河西走廊被人们所接受,信仰,并与儒家文化交融,形成了河西走廊的文化底蕴。

郭荷、郭瑀、刘昞一脉相传的儒家隐士,天梯山石窟,马蹄寺石窟群,临松薤谷便是这一时期儒家在河西扎根发展的写照,被称为“陇右学宫之冠“的武威文庙更是儒家文化在河西走廊发展繁荣的见证。

武威文庙

以郭荷、郭瑀、刘昞三代师徒为代表的河西学者,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风云际会的丰富世界。

在那个天下分崩、豪杰并起的年代,他们不仅见证了河西五凉政权的百年风云,更牢牢坚守着一份属于学者的灵魂净士与儒学传承的使命。他们开办规模浩大的私学,与政府官学相辅相成,教育与著述并重,造就了五凉时期河西儒学昌盛的景象。

河西走廊因此成为中国北方的儒学文化中心。

由于释迦牟尼本人不主张设立偶像,因此佛陀在世时及圆寂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古印度一直没有出现佛像,只有佛塔、法轮、足印等象征性的表现物。

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大帝入侵东方,同时带来了古希腊雕塑人像的文化和艺术。

古印度的西北边疆有一个名叫犍陀罗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南部、巴基斯坦北部及克什米尔地区,那里的艺术家们为希腊艺术的美所感动,开始用石头雕刻自己心目中的圣人。

于是,在释迦牟尼圆寂后约600年左右,他的具体形象开始被人们塑造出来。

逐渐地,艺术家们将印度用于修行的石窟和巨型佛像结合起来,创造了“石窟佛像综合体”,这就是佛教石窟艺术的发端。

在环境优美又险峻的石壁上开凿石窟、建造佛像,可以让建造者表达他们的虔诚和奉献,更令来到这里的人们感受到佛教的神圣和美好。

儒家学士的开凿石窟,本为修行。他们并不知道,这一片原本只为安身而建的石窟,在并不遥远的未来,将成为中国重要的佛教造像圣地,同时也成为那个时代河西走廊上儒家与佛教两大文明交汇的见证。

横亘东西的丝绸之路全面繁荣起来。在这条道路上,驮着丝绸、宝石和香料的商队来往不绝,同时还有怀着崇高信仰的僧侣,他们不畏艰辛,希望像释迦牟尼一样,把了悟的世界带给更多的人。

而佛教真正大规进入中国的时候,恰逢由中原掌控天下的帝国时代正在黯然结束。人们更加渴望有一位神灵庇护他们的安危,于是佛教便在河西走廊兴盛起来,并传入中原,为处于中原动荡的百姓带来精神上的安慰。

天梯山石窟

丝 路

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近400年魏晋南北朝分裂、对峙局面。在经过段短暂的休养生息之后,隋帝国引来了史上最强悍最冒进的皇帝隋炀帝杨广,尽管历史上对这位短命的皇帝褒贬不一,但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几件大事,都是这位充满雄(ye)心(xin)的皇帝所为,其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成为后世财富。

大业五年(609年)年初,自信爆棚的隋炀帝向朝廷的文武百官宣布——他要西巡河西走廊,顺便在西巡途中亲征吐谷浑,而且要邀请西域诸国首领在那里共同举办一个盛大的聚会。他的宣布震(xia)惊(sha)了文武百官,但是,他成功了。

公元609年三月,大业五年,隋炀帝杨广率文武官员、嫔妃、侍从以及十万大军,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途经扶风,在临津关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临夏渡过黄河,两个月后,来到青海的乐都县。在这里,隋炀帝带领大军展开了对吐谷浑的全面进攻,势不可挡,吐谷浑部落十余万人投降。此战之后,吐谷浑再也无力威胁河西走廊。杨广再次将河西走廊纳入中原帝国的掌控之中。

当年,汉武帝也仅仅是在黄河岸边向西远眺,而隋炀帝将成为第一个踏足河西走廊的皇帝。

邀请诸国首领在中国的土地上聚会,更是自古第一次。这应该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了”吧。

公元609年六月,大业五年。

丝绸之路重镇张掖城外的焉支山下,一场盛况空前、云集西域二十七国首领和代表的贸易盟会拉开序幕。盛会的主持者自然是来自中原的皇帝,西域各国的使节和首领、商人和平民一齐涌入张掖,渴望一睹中原皇帝的风采。

整个张掖成热闹非凡,人来人往,盛况超前,人群延绵几十里、这样的景象持续了一个多月。宣泄着中原帝国的万丈豪情。

一千多年以后,各种各样的博览会已经成为世界风尚。风尚的源头也许就是在河西走廊的焉支山下。

这次西巡,让中原王朝与丝路沿线各国的政治、经贸、文化得以全面恢复,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里程碑,丝绸之路再次成为中原连接世界的重要通路,瓷器茶叶丝绸源源不断的从东土运往西域,西方的珠玉、珍玩、葡萄、核桃、良马。又从这条绵延的丝路等运抵长安、洛阳,并且在大唐帝国时达到鼎盛。

世界如此美好!

张掖焉支山世博会遗址

很多年以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中国——我的旅行成果》(China - meine Reise - Ergebnisse)中,回望这段历史,他也许也被这段历史所打动,而形象的把这条链接东西贸易的大通道称之为“丝绸之路”。

沉 寂

唐灭亡后,华夏的中心逐渐向东部转移,国都从洛阳、南京,到北京,再也没有回到长安。

随着十五世纪地理大发现,世界的目光转向了海洋,一个个海洋强国彼此兴起,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至日不落英帝国达到鼎盛。海洋运输的效率和规模远非陆路的驼队所能及,古老的丝绸之路逐渐开始凉凉。

在明王朝立国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了对外政策的两大方向:朝贡制度和海禁政策。这种做法强化了中央权力,将外交与贸易合一,在朝廷垄断贸易的同时达到对海外国家的笼络。西方国家要与中国进行贸易,必须派遣使者带上“贡物”,进入明朝进行“朝贡”,明朝政府以“赏赐”方法收购贡品,这是与明朝进行贸易的唯一合法形式。垄断扼杀生机,滋生寻租,生意越来越难做,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小,民间的贸易几乎不在,往来于东西方的商人们早已失去了丝路贸易鼎盛时期的通行便利。明朝持续两百年的朝贡制度和僵化消极的政策在有意无意间令丝绸之路越来越走向凋敝,以河西走廊为主要脉搏的丝路就这样的沉寂下来。

虽然明成祖朱棣也曾经派遣郑和七下西洋,但其重点不在经贸,而是彰(xin )显(xu)国威和寻找那个失踪的皇帝建文帝朱允炆。

宋明时期,中原地区的主要危险来自于北方的蒙古、契丹、鲜卑和女贞。河西走廊的军事战略地位也在下降,走廊开始了全方位的安静和衰落。随着明朝西北防线逐步收缩,河西走廊因闭关锁国渐趋沉寂。

鸦片战争前的清帝国,延续了明朝封闭国门的政策,不仅禁止汉人出洋、居留外国,还严格限制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在帝国的西部,则是越来越严格的管控与收束。河西走廊上没有了来往的商旅,仿佛一条失去了血液的动脉,迎来了历史上最黯淡的岁月。

作为中原通往新疆的主要通道,河西走廊与新疆的联系逐渐被切断。只有前朝留下的防御建筑,才能依稀让人想起过去金戈铁马的岁月,以及无数英雄征战西北的往事。

公元1865年初,中亚浩罕汗国军官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入侵喀什。此时的清帝国陷入太平天国运动的泥沼无暇西顾。仅仅数年之间,几乎整个新疆地区,都落入了入侵者手中。沙俄趁阿古柏入侵北疆之机,出兵进占伊犁。

囿于东部沿海日本侵台的压力,以李鸿章为首的部分清廷官员提出,新疆地区每年都需要花费大量军费来维持,不如就此放弃经营,将国防重心转到沿海地区。

关键时刻,英雄出现。

左宗棠则认为:中国的山川形胜,皆起自西北。弃西部即弃中国。西部安定,中国就等于安定了一半。

从军事地理上讲,河西走廊对中原地区的安全意义重大。但河西走廊并不是中国西部的天然极限。只有前出河西走廊,全力经营新疆,才能保障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整个西部地区的安全。

这个关键时刻,慈禧没有糊涂,她站在了左宗棠的一边。

为对付洋枪洋炮,左宗棠开设了兰州制造局,仿造德国枪炮。洋务运动的新风从东南沿海吹到了沉寂的大西北。

筑路保通畅,左宗棠下令兰州开始经河西走廊通往新疆的道路。看到西北大漠,气候干燥,寥无生气,他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正是后人对这一景象的赞颂。

“左公柳”就此扎根于河西走廊,为穿行在这里的人们庇荫造福。

公元1880年5月26日。68岁的左宗棠抬棺出嘉峪关,沿河西走廊前往哈密,用了三年时间,收复新疆。

新疆安,则中原安。河西走廊是咽喉。

他站在嘉峪关城楼上,眺望远方,豪情万丈地写下了“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

公元1881年,嘉峪关正式开埠通商。

当左宗棠等明智的清朝官员在竭尽全力,令中国追赶西方的步伐时,西方人早已在新航路的开辟、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完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构建。热情探(qin)索(lue)地球上未知的土地,了解所有神秘的国家,成为势不可当的世界潮流。

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丗界的探险者们就络绎不绝穿絨沉寂的河西走廊,向东进入这个庞大的中央帝国。西方世界对这片土地探究的热情远超于积重孱弱东亚王朝。

1868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踏进河西走廊。他首次将穿越中国西部的古老商路命名为“丝绸之路”。

在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中,这条封闭衰落中的大通道,正是清帝国命运的走向。

复 兴

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的中心开始转向西方。航洋航路的拓展实现了全世界各大板块的连接,世界开始了“全球化”。

英国的工业革命将世界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改变了人类生产的方式,人类开始了第一次产业升级。财富的创造效率大规模提升。

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的演讲中提到:人类有250万年的历史,根据伯克利大学教授德隆的研究,人类在99.4%的时间里,大概是公元一万三千年前,达到了人均GDP的90国际元;而到1750年,也就是又过了0.59%的时间,达到了180国际元,在几千年的时间里翻了一番。但在过去万分之一的时间,从1750到2000年,人均GDP增加了37倍,达到了6600国际元。可见,人类在近200年创造的财富比过去以往创造的财富总和要多上许多倍。

河西走廊在新中国工业发展中,再一次贡献了力量。

玉门石油、嘉峪关铁矿、金昌镍铜都在共和国的工业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金昌镍铜矿坑

古老的大地在贡献了繁华丝路之后,又开始吐露胸怀,淘尽内腹馈赠华夏。

这不禁让我想起当年考察时,参会的当地人员自豪地说:河西比河东好,虽然看着荒凉,但是,我们有资源。当时因为考察新能源,所以一路上听到的都是风(力)光(照)资源,印象很深的一首城市宣传歌曲,歌唱的就是无限的风光资源。

沿着河西走廊,五大发电集团,纷纷涌入这片戈壁滩,一片片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厂矗立在戈壁摊上,吸允着自然的力量。

铁路的出现,又一次为陆上沟通提供的机会。特别是随着中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河西走廊再一次凸显了它的价值。

查看了一下河西走廊的铁路建设:1962年,兰新铁路全线竣工,全长1903公里,是新中国投资建设的一条最长的铁路干线。1990年9月,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第二座欧亚大陆桥穿过河西走廊,全线贯通。2014年岁末,横贯中国西北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兰新高铁全线通车。

古往今来,打造并维护这条交通动脉,始终是中国的国家战略。

同时,在这条走廊上,西气东输、西油东送、西电东输的能源大通道成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战略通道。

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进行,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河西走廊,这条横贯东西、扼控咽喉的超级通道,再次迎来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但是,走廊区域本身复兴,任务是艰巨的。

一是去中心化。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时代的通路地位正在逐渐下降,陆路、海路、空路、网路并行,高铁的发展,与传统驼队公路运输需要沿线补给不同,难以形成资源和人员的聚集,也许就是过路。

二是贫穷。甘肃省2016年GDP为7152亿,仅仅比山东省烟台市6925亿元略高一点点。人均GDP仅27505为元,居民年人均收入为14670元,两项数据都居全国倒数第一。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等所有城市GDP加起来尚不足江苏省宿迁一市的GDP。前几年震惊民众,28岁农妇杨改兰因为贫穷而绝望的杀死自己四个孩子后自杀的事件就发生在甘肃康乐。

三是生态问题。自明清以来人口的增加、农牧的过度开垦、对祁连山的破坏、地下水的过度开采等严重恶化了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环境。提到甘肃,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沙尘暴和茫茫戈壁。

这些问题考验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考验着国家的治理能力。展望未来,衷心期望这一片历史上的富饶美丽之地,能够逐步恢复生态,能够抓住“一带一路“历史机遇,摆脱农业和工矿业路径依赖,通路价值和区域发展并举,再现辉煌!

 短评

只看了前九集,由此引发的感慨和豪情不足为外人道也,英雄被重新定义,张骞的壮举和隋炀帝的功绩有了重新的认识,喜欢这种按时间推移的叙事手法,实在有点短,明清两朝只有一集。河西走廊,历史地位,我的感受,140字也太少,我只知道,早早晚晚,我肯定要去的

3分钟前
  • huakaiyanran
  • 力荐

兰州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直到嘉峪关 早晚有一天我会一路走下来

6分钟前
  • Jinsy
  • 力荐

最近流行的演绎式纪录片,专业演员的演绎很到位,帅气的鸠摩罗什印象深刻。小小河西走廊完全就是丝绸之路的缩小版。雅尼配乐的雄浑和英美风光摄影的大气,让略显枯燥的剧情层次高了不止一筹。最值得称道的是编剧不贪多,哪怕伟大的敦煌,也只量力而为的讲了一个窟,足矣。

11分钟前
  • daangel
  • 推荐

当我们谈论河西走廊时,我们缅怀、慨叹的不仅仅是马踏飞燕、天下雄关、大漠孤烟、丝路古道与石窟洞天,更是时不我待的开拓者与耕耘者,还有漫漫长夜中的守夜人。

13分钟前
  • HUO
  • 力荐

4.5,最后一集扣半星;气势壮阔磅礴,文案流光溢彩,演绎式复现历史碾压一众古装剧,历史因个体的存在而具有温度,纪录片催泪甚是罕见;河西走廊的特殊位置决定其成为军事政治要塞、贸易文化通道,见证沧海桑田,将朝代更替与地点流徙结合,呈现时空并置;最爱汉代、莫高窟与两晋十六国的儒学传承。

1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张骞,堂邑父,汉武帝,霍去病,置啬夫,常惠,解忧公主,郭瑀,刘昞,鸠摩罗什,昙无曜,杨广,裴矩,李工,萨班,阔端,八思巴,林则徐,左宗棠。沿着河西走廊边走边看,走走停停,雅尼主题曲催泪!

16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就前三集看来 演员选择跪!画质跪!配乐跪!美术跪!服装跪!造型跪!解说词跪! 确定了是我看过最牛逼的央视纪录片!!已经震撼感动得五体投地!

19分钟前
  • 天地孤影
  • 力荐

张骞,堂邑父,汉武帝,霍去病,置啬夫,常惠,解忧公主,郭瑀,刘昞,鸠摩罗什,昙无曜,杨广,裴矩,李工,萨班,阔端,八思巴,林则徐,左宗棠

21分钟前
  • JAMY
  • 力荐

1.本片最大的特色是极佳的场景再现 演员气质超接近历史人物 比单纯的影视剧好看 2.汉代一段最激动人心 有时候几百年的时间里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异军突起势不可挡就像开挂一样 这是很神奇的 3.从此大西北在我心中已上线 变得魂牵梦绕起来

26分钟前
  • 韵外之致
  • 力荐

关注度怎么这么低?非要吃吃喝喝的纪录片才有人看么?

27分钟前
  • 宇文宙
  • 推荐

从雅丹开往敦煌的路上,我们穿越罗布泊耳垂的无人区和漫长的酷热。偶然回头,车后是一望无尽的戈壁,鲜红的落日和残颓的玉门关。颠簸不是来自唐诗中的战马,但是扬起的尘沙仿佛与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忍不住拉开一听啤酒,为这西汉时期的年轻气盛和四海为家。这一天,我们喝雪花,勇闯天涯。

31分钟前
  • 小南姐姐
  • 力荐

自己给自己打80分!

36分钟前
  • 赵启辰
  • 力荐

都说最后一集鸡肋,我请问纪录片仅仅是给你自己看的吗?你的孙子,你的孙子的孙子,你孙子的孙子的孙子不看吗?拜托,我们现在经历的正是后人们回忆的历史!

41分钟前
  • 楼先生
  • 力荐

大赞的纪录片,最好的一部人文历史纪录片!太棒了,有生之年要去的的地方太多了。

45分钟前
  • 阿妖、
  • 力荐

是在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国际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大片,看了张颐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印象,更加觉得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在历史中的重要性。单就这部片子说,音乐很美,摄影也很美,我想很多去过河西的人也未必会看到片中的不同的地理地貌。爱西北这片神奇的土地。

49分钟前
  • 撒哈拉没有沙漠
  • 力荐

只有亲身走在河西走廊,体会这苍茫大地,巍峨雪山,丹霞戈壁,大漠草原!才能感受霍去病将军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言是何等的悲壮!泱泱华夏,惟有这西部广阔的大地能带给我如此强烈的认同感。三千年丝绸之路的兴衰,河西走廊——这丝路的摇篮,如今又将沐浴着复兴的朝阳!

54分钟前
  • 挨踢影评人
  • 力荐

1.使者:汉武帝 博望侯张骞2.通道:冠军侯霍去病3.驿站:解忧公主 长罗侯常惠 赵充国4.根脉:郭瑀 李暠 刘昞5.造像:昙曜 鸠摩罗什 刘萨诃6.丝路:隋炀帝 裴矩 仓慈7.敦煌:8.会盟:阔端 萨班 八思巴9.苍生:鄂本笃 利玛窦 林则徐 左宗棠10.宝藏:

56分钟前
  • kenn
  • 力荐

片子最大的看点是场景再现,演员气质服饰造型和历史人物相似,画面配乐搭配极佳,有大片既视感,片子带你穿越时空在历史的长河中旁观去感受这一切。

1小时前
  • 青山绿水
  • 力荐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汉帝国抵御匈奴、驰骋边疆的大快人心,到唐宋元中原文化与西部民族的宗教信仰相融合,这部纪录片一气呵成,大气磅礴。文案极其优美有韵味,音乐更是加分不少。就是最后一集现代化的进程让人在期盼中又有点失落,历史已经回不去了,希望往后能再看到中华儿女那种坚韧勇敢的品质。

1小时前
  • 面白饭Θ☉Θ
  • 力荐

中国有这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有这么多默默为国家传承奉献的普通人,有这么令人称道的奇闻异事,却鲜有电影拍出史诗般的气势,无非是些儿女情长,卿卿我我。可叹,可惜,可悲。虽然自己已无成为导演的可能,但我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制片人,拍出我心中的史诗。

1小时前
  • 海淀动物园园长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