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之内

记录片美国2015

主演:内详

导演:Jennifer Siebel Newsom

播放地址

 剧照

面具之内 剧照 NO.1面具之内 剧照 NO.2面具之内 剧照 NO.3面具之内 剧照 NO.4面具之内 剧照 NO.5面具之内 剧照 NO.6面具之内 剧照 NO.13面具之内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8-12 16:08

详细剧情

  探讨我们的文化对男性气质狭隘的定义,是如何伤害我们的男孩、男人和整个社会,讲述性别暴力对男性带来的伤害和男权社会中男性从小到大所承受的隐形暴力。

 长篇影评

 1 ) 豆瓣8.7,这部口碑佳片,把最敏感的“性别教育”说干道尽

“他戴上面具之后,然后渐渐的他就成了面具的脸。”

----乔治·奥威尔《1984》

我们每个人童年时,都曾经历过外界对我们的“性别教育”

像是女孩不要剪短发,要温柔,要乖。

男孩不要留长发,遇事不能哭,不能示弱。

一些内向腼腆的男孩经常会被取笑是“娘娘腔”,很多人因此遭到校园霸凌,甚至失去生命。

2000年,台湾少年叶永志就是因为“娘娘腔”被霸凌至自杀,后来被称为“玫瑰少年”,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5岁。

近年来,很多人开始讨论如何去除女性身上的标签。

而男性成长过程中背负的“标签”,以及部分男性在性别问题上遇到的迷茫和困境却常常被人们忽视。

不少电影都曾表现这一现实问题,比如小雀斑主演的《丹麦女孩》等等。

《丹麦女孩》

在现实中,从男孩时期起,来自长辈和社会的声音就不断提醒:

别娘娘腔、别像个娘们、别流泪、别哭、别感情用事、别让人瞧不起、冷酷无情、别让女人支配你的生活、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泡妞、像个男人……

很多家庭里总有个沉默寡言,很少流露感情的父亲,有时强硬得让人感觉无法相处。

你可曾想过,他可能就是这种刻板性别教育的受害者。

今天要介绍的这部纪录片《面具之内》,聚焦于男性成长过程中是如何被塑造,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遭受的隐形暴力。

看完这部纪录片,你不仅会理解“直男癌”从何而来,还会对“阳刚之气”有全新的认知。

这部纪录还非常的戳泪点,片中有小男孩、青年、中年人、乃至白发苍苍的老人。

他们对着镜头说:我觉得孤独,我把我的感情藏起来,我很少能交到知心朋友。

那一刻,我们不禁要问:这一切到底是何必?

就为了“像个男人”?

无论是媒体还是家庭教育,总是反复宣传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然后全社会都来监督你有没有达标,看看谁敢不像个男人,方法可能就是靠其他男人的恐吓和嘲笑。

片中采访了一群被判无期徒刑的少年犯,关于他们小时候是如何认知男子气概,回答普遍是:不许哭、不要表达情感、一切向钱看、玩弄女性没关系、男人要说了算、男人用武力解决问题……

看到这,不免要惊呼这些思想不就是传说中的“直男癌”吗?!

原来这些令人反感的特质,是被当做男子气概灌输给他们小时候的。

在美国,关于男子气概有三个典型的谎言:

一、运动能力等同于男子气概

这就给所有男孩带来强迫运动的压力,如果不擅长运动就会低人一等。

这其中有些人可能更擅长写作、音乐、戏剧或电脑。

但因为不够男子气概,不得不压抑真正的爱好。

二、男子气概等同于致富

很多人把财富、地位和男子气概联系在一起。

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拥有的比你多,攀比心理只会导致所求无度的空虚和挫败感。

三、男子气概等同于性征服力

无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社会文化,都在向男孩传递:男人就该征服很多异性。

忠诚是没出息的表现,风流浪子才是真男人,而不用在意那些被玩弄和伤害的女性。

而那些不符合“男子气概”要求的人,往往成为被同性欺凌的对象。

有些男孩就因为长相清秀或不擅长运动,就可能被同学嘲笑是娘娘腔。

他们面对来自男性群体的压力,不得不设法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证明自己不是娘娘腔。

疏远那些被称为娘娘腔的人,哪怕对方原本是自己的朋友。

而性别歧视也是男子气概的一部分,娘娘腔这样的贬义词,意味着你像女人,所以你很差劲。

就连在运动场上,如果说一个男孩打球像女孩,他会崩溃。

我们到底教了这个男孩怎样看待女孩?

而现在的性别分化越来越极端,男性就要极度阳刚、女性就要极度柔弱。

女孩的商品越来越粉,男孩的商品越来越迷彩。

男孩的玩具越来越暴力,女孩的玩具越来越小公主。

这样简单粗暴的划分,使得少男少女都倍感压力,需要去适应成见。

那些喜欢娃娃屋的男孩和喜欢航天模型的女孩,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性别定义呢?

“男子气概”的狭隘定义,导致男性从幼年起就压抑自己的情感。

12岁的男孩如果在公共场合哭就会被认为有问题。

20岁的青年如果还会当众哭,可想而知会遭到什么样的羞辱。

也没人鼓励男孩跟其他人倾诉自己的痛苦。

男人之所以缺乏同理心,难以表现脆弱,是因为他们被社会教化成这个样子。

在男孩的世界,亲密感总是跟性挂钩。

所以男孩们之间也因为害怕被认为是同性恋而无法发展亲密的友谊。

为了装样子,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

而越是父亲执掌大权的家庭,越是容易造成扭曲的男子气概教育。

那些成长在单亲家庭,由母亲抚养长大的男孩在这方面就好得多。

可当他们离开家庭来到学校,就会担心没人教自己如何“像个男人”。

面对这些压抑真实性情的规则,很多男孩都在青春期时染上了酗酒和吸毒的恶习。

喝醉之后可以忘记烦恼,可以肆无忌惮地袒露心声,可以和朋友亲密无间,而不用担心被人看不起。

数据显示,在美国34%的男生12岁时就开始饮酒,尝试毒品的平均年龄是13岁。

一位老师找来班里的几个男孩,做了个游戏。

每个人拿到一张纸做的面具,在面具的正面写上自己希望表现给别人的样子。

面具的背面写上不愿让别人看到的自己。

大多数人正面写的都是友善、快乐、有趣。

背面写的几乎却都是愤怒、痛苦、恐惧……

有相当一部分男性在青春期内患上抑郁症,与通常的抑郁症状不同的是,患有抑郁症的男孩反而变得爱表现,具有攻击性。

当他们最痛苦的时候,依然要压抑自己不能向他人寻求帮助。

青春期时的男孩自杀率是女孩的5倍。

患有精神疾病的成年或未成年男性中只有不到50%的人寻求帮助。

美国有很多男子气概的样板,无论是体育界、军界、警界、娱乐界那些所谓的男人的模范。

教导的几乎都是支配、侵略,他们无一不是硬汉。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卓越男性,全部都是强壮沉默、永远胜券在握的男人,而且铁石心肠。

还有一些不那么硬汉的喜剧角色,就靠贬低女性来体现男子气概。

在美国人喜爱的饶舌音乐和街舞文化中,宣扬的成功男子汉的形象,同样是暴力和危险的刻板印象。

主题无非是毒品、滥交,一切为了金钱和权利。

而电脑游戏中的男人形象更是暴力的代名词,很多游戏中的男性角色唯一的情绪就是愤怒,悲伤都是一带而过。

这进一步巩固了“什么是男人”的固有印象。

孩子们会崇拜游戏中的角色,然而他都是无法表达情感的人。

游戏中的暴力元素使得很多男孩都沉迷其中,游戏商会一步步加码设计更加暴力的刺激来吸引玩家。

久而久之,沉迷游戏的男孩会对暴力逐渐麻木。

18岁少年平均在屏幕上观看过20万次暴力行为,其中包含4万次谋杀。

这些渲染暴力的电影音乐游戏,对男童造成深刻的影响。

他们逐渐对他人的痛苦麻木,对世界充满恐惧,同时也变得更有攻击性。

除了暴力,还有色情信息的包围。

很多男孩在五六岁时就能接触到色情影像,34%青少年在网上收到过垃圾色情信息。

21%的青年每天观看色情出版物。

由于缺乏性教育,人们耻于谈论性。

黄片成了大多数人的性教材,很多青少年以为那就是正确的与异性交往的方式。

这导致男性的思维被训练为,将女性身体物质化、商品化。

无论是直接买春还是间接的买色情片。

黄片中充斥着大量暴力和强迫的行为,这是把残忍和性别歧视宣扬成正当行为。

在美国,由于接触色情物,增加了22%的性侵案件。

年轻男性被教导男人应该浪荡,男人应该有攻击性。

无论有意无意,这个过程其实是在教导他们别把女人当人。

很多年轻男性完全不会考虑女性的感受,他们甚至觉得女人就是为了和他们上床才存在的。

令人震惊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确定可逃脱惩罚的情况下,35%大学男生有强奸欲望。

男性的成长过程就是一直在拒绝女性化,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不会把女人当作完整的人。

因为这些言传身教,让他们从本质上就不尊重女性。

更糟糕的是,当暴力性侵案件发生时,很多男性又会为了兄弟义气互相包庇。

面对良知的拷问依然选择不作为。

而很多暴力犯罪的根源,是来自童年从父亲那遭到的暴力对待。

这就像是一种循环,被暴力对待之后,自己也变得更加暴力。

在美国,94%的恶性凶杀案罪犯为男性。

面对男性高居不下的犯罪率,人们很少反思当下的主流文化,是如何塑造刻板的男性形象。

以及电影、音乐、游戏中那些暴力色情的混乱信息。

是时候打破那些压抑扭曲的陈旧观念了。

越来越多的男性站出来反思“男子气概”带来的伤害,这并不意味这要让男孩变成女孩,

而是希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保持最初的感受力,包括同理心、关心他人、对他人抱有同情心。

这些并不是女性专有的特质或行为模式。

看完这部纪录片,你会发现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从何而来。

李银河曾说:性别刻板印象不仅是对女性的压迫,同时也是桎梏男性的枷锁。

要扭转这个局面,需要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的共同参与。

教导男孩们,不给自己和他人贴标签,不轻易定义任何人。

尊重自己的内心,勇于表达,以及保持善良。

不必戴上面具,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气概。

*本文作者:RAMA

 2 ) 单一的社会评价标准毒害我们所有人

男性气质(masculinity)是这部纪录片主要探讨的话题,导演用具体的事件、数据以及多方的陈述(如教育家、少管所的人)来全方位地为我们揭示男性气质毒害了谁,对我们的社会以及文明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

与平时大家常提及的女权侧重点不同,这部片子重点放在了男性气质本身对于男性的影响。男性气质让男孩子强制与固有观念上的女性气质分离,这意味着男性被要求不可以哭泣,不可以诉苦,不可以关注艺术,不可以不会体育,不可以不酷,不可以不物化女性,否则你将会被男生群体驱逐,被父亲排挤,被教练诋毁,被男权社会视为不齿,最终引发个人的暴力性格的畸形,社会的性格观念逐步固化和社会危机的加深。

-

与大众所认知的“先进的美利坚”不同,在这部片子里,我同样也看到美利坚潜在社会危机的一面。联系“Black lives matter”背后的教育根源,和男性气质的教育背景进行比较,我发现两者有高度的重合。它们都属于一种恶性循环,黑人运动是教育的固化导致了阶级的固化,而阶级的固化将教育的收口进一步拉窄;男性气质是社会男权文化下延伸出男权的教育体系所培养的,而这种教育体系会将一步一步深化对性别观念的偏见,以至于一代一代我们很难改变这种窘况。其实无论是性别问题还是种族问题,他们都涉及当下我们社会的底层弊病,伤害的是我们一整个社会。

-

但可惜的是,绝大多数这样的社会问题会被推诿到个人身上,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人少之又少。校园抑郁症被视为孩子收到的保护太多而过于脆弱,强j案被当成受害者的不道德,性少数群体被批判搞什么特殊……许多时候那些问题都被不了了之,或者将极其不人道的罪行简化为“一种意外”,可当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时,却已经极少能够被媒体报道了。

-

一切形式的歧视都源于无知和狭隘。男性气质不仅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文明的悲哀。男性气质排斥着个人性别发展的健康化,也阻碍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只有回归本源让每一个人都能在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发展自己的特性,免受社会过时的束缚,每一个人才能真正地获得自我价值。

 3 ) “像个男人”是枷锁不是勋章

那些被要求“自己扛”的小男孩,长大后都怎么样了?

#01

为啥我对这个纪录片感兴趣?

我对儿童如何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建构自己的身份意识很感兴趣,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如何认识自己的种族、性别、阶级等身份,这些认知受到哪些社会因素和权力关系的影响,又会如何决定着他/她们与同伴的互动。

在我从事儿童教育的四五年里,我带着孩子们读过好多赋能自我、多元身份认同的绘本。在我和弟弟相处的过程中,我也有意识地观察着他在所到之处能接触到的性别话语如何影响着他对自己和其他人的身份认知。出于兴趣与好奇,我也在刚结束不久的硕士毕业课题中,正儿八经地开始着手对身份政治(种族)的研究。

△ 我的硕士毕业论文课题: 关于中国儿童外语教学市场中的种族与种族歧视研究

尽管如此,我依旧必须承认自己在性别议题上知之甚少,探讨也可能只是基于个体经历出发,在真正的社会问题解决层面可能只是“隔靴搔痒”。不过,有一点我是清楚的,在社会性别的探讨中,只关注一方是不够的 - 偏见之下,没有赢家。正如李银河所言:“性别刻板印象不仅是对女性的压迫,同时也是桎梏男性的枷锁。”

就在这几个月里,我也是一边在微博“咬牙切齿”吃瓜,一边不断输入社会性别的知识奉劝自己理性吃瓜。记得“大碗宽面”的事情刚出来那会儿,我还在写毕业论文,说真的,写论文我都没写到腱鞘炎,但是吃瓜能“吃”到我手酸。这些社会新闻确实push我去看/读了很多关于性别偏见如何将女性囿于身份困境中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导致我现在生活在女权主义的“信息茧房”之中。

但是,今天我想分享的这部纪录片《面具之内》则是基于男性视角,从另一个角度展示性别偏见对男性的隐性暴力。


#02

电影大概讲了个啥?

该电影由Jennifer Lynn Siebel Newsom(1974 - )导演,她本人也是女性主义的忠实拥护者。

此前,她所导演的另一部纪录片Miss Representation(雕塑小姐 / 被误解的女性)探讨了主流媒体对女性狭隘的、偏见性的描述与刻画,向年轻女孩传达了这样的观念:一位女性的价值如果只是取决于她的青春、美貌和性感是如何使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陷入身份危机的。

四年之后,Jennifer的《面具之内》则从男性视角出发,融合不同主体(交叉学科的研究者、家长、教师、学生、青少年及成年男性罪犯等)的多元叙事视角,传达性别暴力在美国社会下是如何渗透到家庭、学校、社区、媒体等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让我们觉得男孩理所应当“就该如此”:不能哭、不能展示自己的脆弱、不能轻易表达自己的心事甚至分享自己的秘密、不轻易寻求帮助而是“凡事要靠自己”……

然而,这样的后果又是什么呢?

在本中,当不同年龄段的男孩都用“if you really knew me, you’d know that......(如果你真的了解我的话,你会知道……)“ 造句时,他们说:


#03

如何赋能男孩?

1个活动,4个步骤

本片基于美国社会背景,但对我们来说,那些性别刻板印象的话语和男孩/人们的心路历程想必也并不陌生。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我更关心的通常是What&Why(是什么&为什么)后面的How(怎么做)。这也是本片非常吸引我的原因 - 它提供了对抗性别刻板印象的几个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一位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面向青春期男孩的“摘下面具”活动,这个活动看得我破防了,我必须要特别分享一下:

STEP1 : 书写 | 面具的正反面

这位老师给了每个学生一张画着“面具”的A4纸,每个学生需要在纸(面具)的正面写上:“那些你来到学校(愿意)让别人看到的东西”,然后在背面写上“你不想让人看到的东西,就像是面具背后的东西”。

STEP2 : 大声念出来 | 同伴的面具背后是什么?

写完之后,老师请大家把这张纸(面具)揉成一个球,然后扔到对面的某个人身上。

于是,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张别人的面具,并将面具的正反面大声读出来。在这个老师所带领的安全小团体中,这些男孩或许是第一次在同伴之间展露面具之后的脆弱:

STEP 3:讨论 | 为什么我们隐藏痛苦?

在每个人都大声念完手上这张纸(面具)的正反面之后,老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我们为什么要隐藏痛苦?” 在男孩们顺着问题小心翼翼地开始吐露自己的心声时,老师慢慢引导男孩们去正视和理解自己的现实处境——

STEP 4:赋能 | 我要你们每个人都说出心里话

最后,老师鼓励这些年轻男孩一定要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要有一个安全的环境来处理这些痛苦和愤怒,探究它们深层的原因,而不是“在错误的人身上错误地爆发”,致使自己进监狱。


结语

看完本片后,立刻浮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我8岁的亲弟弟。坦言说,我无法像“直升机”一样每天围着他,控制他去完美避开所有关于“狭隘男子气概”的信息,因为它们无处不在 - 它们出现在电视节目里、他玩的玩具里、他在B站刷到的视频里、他和同学的日常互动里、他穿的衣服颜色和图案里、长辈的话语评价里等等等等……作为半个家长,我也有过焦虑和犹豫:要不要给他断网?要不要把他的IPAD没收?要不要让他试试穿裙子去上学?……但这些终究看起来好像是有点矫枉过正了。到底怎么样的How是最合适的呢?很遗憾,现在我还没有答案。

但透过本片,我觉得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他愤怒、痛苦、焦虑、伤心的时候,我可以像上面这位老师一样问他一句:“你怎么了?出什么事了?要我怎么帮你?”或许,一切会变得不一样。

*本文所有插图(除毕业课题海报)、音频和视频均来自Jennifer Lynn Siebel Newsom的电影《面具之内》和《雕塑小姐》


延展阅读

《腾讯新闻星空演讲2018夏季》星空演讲丨李银河演讲实录:性别刻板印象是对男女的双重压迫

Miss Representation 雕塑小姐项目官网

The Mask You Live In 面具之内项目官网

南都观察家:当“厌男”成为一种时尚,男性气质将何去何从?

 4 ) 强权背后皆悲剧

任何强权的背后,都是压抑人性的悲剧的结合体,社会赋予了太多超过性别的意义所在。其实,男人和女人之外,其实最重要的,是我们都是人类之中的一员,我们都有权利做自己希望做的样子。

在看这部片子以前,我一直以为男人既然占有社会的主导地位,他们应该比我们女人更好过一点,可现如今我终于明白,没有人能逃脱,悲剧,是每个人的。我们能做的,是通过我们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努力,有一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性别、肤色、高矮、外表、职业等等,每一个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尊重,能被看到,被听到,而不是被忽略掉。

社会赋予性别的意义太多太多了,男人应该怎么怎么样,女人应该怎么怎么样,可是这些没有应该的吧,每个人都是特别的,又如何相同,又如何定义。我们的文化,不仅教导女孩们物化自己,轻视自己,也在教导男孩们不尊重女孩,物化女孩,所以造就了社会如今的样貌,一代又一代的悲剧。但是,只要看到了,发现了,世界就一定可以慢慢被改变,伤口就一定可以慢慢被愈合。这样的价值观,其实和我们文化里劝人为善是相违背的,这才是最大的矛盾。我在想,其实人类社会的种种悲剧,都是由此引起,我们必须去挖掘出来!

我始终认为,当一个人学会去尊重自己,爱自己以后,才能真正学会尊重别人,爱别人。爱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不是我除了你这个人我什么都不爱,恰恰相反,我爱你,同样我也爱这个世界,可能是物品,可能是事业,可能是宠物,但内心的爱一定是相通的,给我们以温暖以及自由。

希望有一天,大家都可以放下面具,真正去做自己。生而为人,请善良,请不要随意评判别人,请好好爱自己,爱别人,爱世界!!!

 5 ) 找到完整的自己

这是一个男人视角的世界。

①“中立教育”很难存在,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在向两极化发展。有些“标签”是社会的认知障碍。

②如果没有干预,受伤的男孩儿会成为受伤的父亲。

③合群是最大的不合群,“伪合群”比“合群”更可怕。那些认识到自己“不一样”的孩子心智更加成熟。

④对扎脏辫的男老师由衷钦佩,看似简单的纸团游戏展示出“面具”后的真实,让男孩发现与自己同样境地的同伴,从而审视自己。为孩子们能遇到这样好老师而庆幸。

⑤对那位举例唱歌的父亲印象深刻。

⑥我们现在能做的是回忆我们所经历的,并想象为什么我们的经历会被经历。避免或阻止未来可能出现的悲剧。

⑦快结尾的白衣少年说他学会了自省,学会了分享。那位犯人说他觉得自己有三米高,觉得自己有价值、有权被爱、找到了归属感,感知到完整的自己...... 这两点非常触动。 【Everyone deserves to feel whole. And each of us can do our part in expanding what it means to be a man for ourselves and the boy in our lives.】

不要急着成为更好的自己,而要先找到完整的自己。

这可能是改变我的人生的纪录片。

2020.11.22 0:23

 6 ) 无内容剧透

我推荐所有的男性友邻都看一看这部纪录片(女性也可以看)。masculine这块可能是中国为数不多比美国“稍好”一点的地方(指不会发生枪击),但也绝对没有任何可以称之为改良的进步。作为男性,我时常感觉周围的男性有些糟糕,更经常感受到自己的糟糕。我觉得我们可能多少有点残缺,好像哪里少了点什么东西,而远在美国的真实情况告诉了我这并不是偶然。除了真实,这部纪录片打动我的还有我在其中看到了自己以及我自己经验的映射,有些部分让我产生了共鸣。我甚至觉得自己要是生在美国,可能就会活得像其中的一个男人。我想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把正常人类的一部分情绪贴上男子汉的标签,告诉我们你应该使用那些情绪;而另外一些情绪则贴上女性标签,禁止男性表达。当男性想要或者应该表达这些情绪的时候,只能发现自己的心已经变得空洞、迟钝、冷漠,所会的只剩下发怒和攻击。我不知道动物世界里的雄性会不会也有“非雄性”情绪或者行为表现的需要,人类也是动物,但我想获得了人性建立了文明的人类应该有所改变。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面具之内》,伤感、痛苦、孤独、脆弱,都是藏在男性面具下面的东西。很巧的是,就在昨天我起床时抱怨了一声要上早课,好痛苦,然后我的室友接话说:“戴上(快乐)面具吧。”(但事实上我后来并没有起床上课,我选择了翘课睡觉)

 短评

大大大大大推荐!看的过程中哭了好几次。男人受到的性别偏见不比女人少,我们的男孩子们被训练成表面装酷、不擅长表达感情的人,只是为了“看起来有男子气概”。希望有更多的男人能正视自己内心的感受,敢于表达自己的脆弱,也希望这个社会能宽容地给他们怀抱。

6分钟前
  • 猫饼干
  • 推荐

先把人当人看,再加社会标签属性

9分钟前
  • 暴走君
  • 力荐

「男人哭吧不是罪」:当我们谈到男人时总是强调「男人一点」,但什么是男人,谁说脆弱、温柔、有同理心就不是男人,每一个被性别偏见伤害的男人都值得被温柔相待,每个人都值得感到完整,都应该为此贡献力量,扩展身为男人的意义,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男孩们。

10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影片的拍摄手法很普通,甚至有点科教片的味道。影片的价值在于挑战人们固有的观念,但要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我有生之年肯定是看不到的了。而改变之后,也会有新的面具。

11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女权课上看的 masculinity和patriarchal的社会对男生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 主流媒体对于男性气质的定义 以及stereotypes 也影响了很多方面 很值得推荐的纪录片吧 特别是对女权癌和直男癌的人可以刷新三观

14分钟前
  • 🦔
  • 力荐

Empathy, caring for other people, and being sympathetic toward people; these are not just feminine traits or behavior pattern, these are human pattern.

15分钟前
  • 冰镇枕头
  • 推荐

真的很细致的在讲述性别暴力对男性带来的伤害 在这个男权社会中也认识到了男性从小到大所承受的隐形暴力 受益匪浅 但是片子里有的时候传达出的观点也不予苟同 在探讨社会性别方面的时候 总会有些隐隐的认为女性是弱者理所当然 这也是女权平权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男性不易 直男癌原来也是社会逼出来的

16分钟前
  • III🌙
  • 推荐

我觉得大部分人不分男女无论嘴上怎么说,心里还是直男癌,归根结底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作为存活下来的文化基因,往往有其社会功能;当然物理世界的现实也是残酷的,大部分人"仅仅是为了活着",内心深处的实用主义选择总是要高于理念上逻辑上的对错。如果离不开黑社会的庇护,就难免为黑社会的合理性辩护,哪怕手指也被切了。许多一脸正义的人,绝不肯承认自己也不过是个加害者的帮凶;而受害者与加害者竟有着类似的思想,也一点儿不必惊诧。

18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力荐

你不必摘下面具,而我会穿过面具来拥抱你。

22分钟前
  • nemo
  • 力荐

其实说的都是自己懂得的道理,想安利给钢铁直男朋友看,被嘲笑了

26分钟前
  • 黄色动力伞
  • 还行

片中的美国,男孩成长的地方,将男性定义为 alpha male,其余叫做卢瑟,女性无人格。男孩学习如何成为 alpha male 即是学习为一切内在诉求寻求侵略性的解答。片中同时展现了近 20 年来心理学从指向疾病到关注每个人的 mental well-being 和发展的转变。看向内心,在习惯了非黑即白的美国,会走多远呢?

30分钟前
  • 纸背的立博
  • 推荐

美国男子气概,运动,橄榄球,肌肉,酒性吸毒和暴力。

35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人类这个物种反正就还挺傻逼的...

40分钟前
  • HHG🥱
  • 还行

一直在哭。感同身受。从小爸爸就让我做男人该做的事,多和男孩子交往。现在他让我剪掉长发,因为他认为没有男人这样做。感谢我身边的女性朋友,从小到大都是她们陪伴我,倾听我,让我更加完整。

42分钟前
  • bravado
  • 力荐

b站有全片

47分钟前
  • toska
  • 还行

犯罪率是如何提高的,抑郁是怎么来的,仇女文化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不会沟通,这些原因都得到了解释。性别其实没有什么差异,是人为刻板印象拉开了差距。美国人已经领先这么多,还在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真灯塔国,值得我们反思。名字确实可以改成《直男癌是怎么形成的》

52分钟前
  • Q酱
  • 力荐

每个人都有必要看一遍的纪录片。Alpha Male才是人类社会真毒瘤,性别暴力的伤害范畴亦包括其主体——男性本身。

55分钟前
  • 斯琴高丽的伤心
  • 推荐

刷新三观的纪录片,很不错,正好配上之前看的“狩猎场”,很好的解释了一下为什么。之前说到的性别问题,多数都是女性弱势所引起的一切一切,稍微偏门一点的也就是LGBT类的少数性别,还真没有在意过这些少数弱势性别的对面,强势男性性别的那些有的没的。细想一下,我们说性别平等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从

58分钟前
  • 画瞳
  • 力荐

男性氣質是父權所創造的一個既是護盾,又是匕首的東西,而隨著它日漸凝固和扭曲,它也漸漸成為陳詞濫調中的一個怪獸,在現代社會時常浮出水面,造成巨大破壞;我們依舊未能從傳統頑固的“男性模板”里逃出來,并最終又因為文化社會和權力的作用而使得這成為一個惡性循環,難以脫離;此片非常值得看!

1小时前
  • 真是好大一张床
  • 力荐

我们要允许男妹子的存在呀。

1小时前
  • 摇滚明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