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棒棒

记录片大陆2016

主演:何苦

导演:何苦

 剧照

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2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3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4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5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6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3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4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5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6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7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8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19最后的棒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8 12:21

详细剧情

  改革开放之初,山城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山城棒棒军。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三十多年,数十万棒棒大军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年代。癸巳岁末,几个佝偻背影即将道别正在消逝的行业,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开始了自己的追寻——辉煌与尴尬,艰韧和无奈,他们的人生无须评说,他们的故事值得铭记。

 长篇影评

 1 ) 纪录片的后续

也是偶然间才得知这部纪录片的我,周末的晚上一口气看完了十三集。导演,转业的正团级军官何苦通过自己拜师,成为一名棒棒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式来记录和呈现给我们这群人的艰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是艰苦的,然而并没有放弃希望,用汗水和努力去争取。除了棒棒,想起还有纤夫,还有拾荒人、补锅匠、剃头匠等等各类随着时代发展,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背景下,日益衰落的职业,无论如何,这些人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争取更好的生活。希望这些付出努力的人们, 如同三毛所说,“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给我们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那时的山和水,又回复了是山是水,而人生已然走过,是多么美好的一个秋天”。

看完后意犹未尽查了下,发现了个暖心的新闻。

转载自华龙网(原标题:暖!《最后的棒棒》导演请300余名棒棒团年 还有红包棉衣拿(组图))作者:薛宇飞

《最后的棒棒》主角们举杯庆新年。 首席记者 罗嘉 摄

华龙网1月27日17时50分讯(实习记者 薛宇飞)曾几何时,棒棒们肩挑背扛,为重庆发展做出贡献。如今,他们老了。春节将至,继向收入微薄的棒棒们发红包后,今(27)日,《最后的棒棒》导演何苦又邀请300余名60岁以上的棒棒团年。不仅每位棒棒领到一个过年红包,还拿到爱心企业捐赠的保暖棉衣,让这个冬季暖暖的。

趁棒棒师傅们还没来,何苦给每一个红包写上“向山城棒棒军致敬”。 首席记者 罗嘉 摄

大巴车将棒棒师傅们送到吃饭地点。 记者 罗嘉 摄

不少棒棒师傅表示,这还是第一次有好心人组织他们一起吃团年饭。 首席记者 罗嘉 摄

签名墙上留纪念 77岁棒棒推掉业务来团年

今日中午,在重庆江北区铁山坪森林公园旁某农家乐,陆陆续续驶入从解放碑、沙坪坝、石桥铺、江北等区域驶来的4辆大巴,车上坐的全部都是棒棒,年纪都在60岁以上。他们是受纪实片《最后的棒棒》导演何苦邀请,前来团年的。

受邀的棒棒们是今日的主角,就像明星走红地毯一般,农家乐门口竖起一面签名墙,每个经过的棒棒都会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名字,纪念这难忘的一刻。签名时,没有明星般的龙飞凤舞,更多的是朴实与自然。

今年77岁的董顺礼是这群棒棒们中年纪最大的一位。董顺礼来自丰都,做棒棒已经20多年,一直在朝天门批发市场附近揽活。

董顺礼长期给一家日化店搬运货物,平常的业务比较稳定,去年攒下了1万多元。听说何苦要组织团年,董顺礼推掉了谈好的业务,前来和老朋友们聚聚。“这么多棒棒一起过年,还是第一次,一定不能错过。”

“这次邀请的都是60岁以上的棒棒,他们把青春奉献给了这座城市,值得我们尊敬。”何苦告诉记者。

其间,何苦还为《最后的棒棒》纪实片中主角老甘补过了60岁生日。 首席记者 罗嘉 摄

众人生日歌声中 60岁的老甘哭了

棒棒老甘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能过一个热热闹闹的60岁生日。去年12月31日,即将满60岁之前,老甘结束了自己32年的棒棒生涯,回到四川邻水县老家,无儿无女无积蓄的老甘,就把过生日的想法打消了。

何苦和老甘认识多年,对老甘的心愿,何苦一直放在心上。准备团年的时候,何苦就打算把老甘请来,让大家一起陪他过生日。

今日的团年宴上,当300多个棒棒一起唱起生日歌时,老甘哭了。

收到惊喜的不仅是老甘,前来参加团年的每个棒棒都拿到何苦为他们准备的红包,还领到重庆某建筑公司赠送的棉衣。

“虽然东西少,也不贵重,但这是我们的心意。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引起大家对棒棒关注,帮助这些收入微薄的群体。”何苦说。

何苦表示,团年活动会继续下去,一直到这个职业完全消失。

不少棒棒师傅在饭桌上都含着热泪。 首席记者 罗嘉 摄

何苦和他的朋友们还给每位棒棒师傅送上了一件冬衣。 首席记者 罗嘉 摄

据何苦介绍,今天共请来了300多名60岁以上的山城棒棒军一起吃年饭。 首席记者 罗嘉 摄

每位受邀前来吃年饭的棒棒师傅都收到了100元过年红包。 首席记者 罗嘉 摄

这么多棒棒放在一起,场面十分壮观。 首席记者 罗嘉 摄

 2 ) 这是一个喧嚣的城市,需用心去珍惜对待生活和明天。

这算是我看过最完整的一部纪录片了,短短13集值得细细品味。看完心头有种难以形容的沉重和感动。🍃 重庆离我很近,也曾在大街上见到过形形色色的棒棒,小时候随爷爷奶奶看“山城棒棒军”和“雾都夜话”的记忆都还在... 很佩服导演何苦和摄像兄弟,每集旁白文案都看似简单却又使人颇具深思

唉~ 永远不要看不起任何人,不管他们生活得多么差,多么“低级”,贫富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消除的。试着去尊重他们,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许多普通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偶尔无意中和他们说一句话可能就会影响到你的一生^_^ 成功的人都没看不起别人,更何况我们只是普通人!

✿以下是自己对于每集的图文感触:

😔😔😔也知片中的老人们怎么样了,祝愿他们都能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3 ) 纪录片|繁华都市的底层万象:观看《最后的棒棒》

《最后的棒棒》是一部很特别的纪录片,它的主题平凡,很难抓人眼球,诱人来看,不过,如果你无意中点开了它,几分钟内就会被它的真实与厚重所震撼,根本无法移开视线,非要一气看完。

影片中的棒棒是山城重庆一个独具特色的职业。山城地势高低错落,在机械化程度较低的时代,运送货物主要靠人力肩挑背扛,只因这些苦力的干活工具是一根短木棒,人们就管他们叫“棒棒”。

我最初在《凤凰大视野》节目里看到这部纪录片的5集缩略版,仅看了一会儿,就做出判断:这部纪录片肯定不是凤凰台拍的。这是一部自传性的记录片,导演就是其中的主角之一。你说,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总不至于为拍个纪录片亲自住到危房里,拉根木棒站大街,肩挑背扛下苦力吧?退一步说,就算真有那么敬业的工作人员,愿意深度体验生活,也不能当一年多(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棒棒吧?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网搜了一番,果然不出所料。这部纪录片是个人独立拍摄和制作的,它的完整版共13集。完整版更清楚地展示了其中人物的命运变化和故事的前因后果。导演何苦是刚刚转业的正团级军官,“透过镜头看世界 ”一直是他的梦想。在部队服役时,何苦从事宣传工作。脱下军装后,他拜一名资深棒棒老黄为师,与棒棒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为的是拍摄家乡棒棒最真实的生活,记录一个曾经繁荣又日渐没落的行业,弘扬一种吃苦耐劳、踏实追梦的棒棒精神。

棒棒们白天守在商业繁荣的街边等活,晚上回到距离商业区仅数百米之遥的陋巷居住。当镜头从繁华的解放碑商圈切换到破败的自力巷民居,真可谓一墙之隔、天壤之别,一边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流光溢彩的广告牌,另一边是破败不堪的危房、逼仄难入的小巷,富庶和贫穷的对比之鲜明,距离之短促,令人瞠目。

棒棒们赚的都是微薄的血汗钱。送100多斤的涂料,上坡下坡,走2公里路,工钱10元;日均收入数十元;何苦,作为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棒棒,半年的积蓄是3000元。

棒棒们入行的原因五花八门,但无一例外都很心酸和无奈。老黄,生在地主家庭,与一名寡妇生下女儿后,女人离开了,他当棒棒是为了养活女儿。河南,父亲早亡,母亲改嫁,他外出流浪,作棒棒是为了糊口活命。老甘,在村里谈了几年的女友悔婚,嫁给了别人,他赌气离开村庄,梦想到城市里赚大钱,回村娶村长的女儿。老杭,他的媳妇跟别人跑了,小流氓说只要一万块,就让那夺妻之人消失,他到城市里当棒棒,攒复仇费。大石,盖房娶妻欠下外债,和老伴一起到城市里找出路,为的是早日还债。

人一旦陷入贫困,就如同陷入泥淖,难以脱身。厄运专找贫贱人。背井离乡的人,很难抵御城市中的种种危险。河南的一只脚是跛的,有几个小流氓挑断了他的脚筋,他也曾幸运地得到一个月薪2000多元的杂工岗位,却因没有身份证无法签劳动合同而被辞退。老甘在城里的第1个5年攒了1万元,刚从银行取出,就被小偷摸了包,第2个5年,又攒了2万5千元,又被小偷摸走。老杭的钱主要用来治腿脚肿痛,好不容易攒了一千多元,却被骗子以帮忙办理养老保险为由全部劫走。

人一旦穷到一定程度,其思维和行为方式都会发生惊人的变化。一切以省钱为导向。物比人贵,老黄心疼自己的四轮车,能用人抗的绝不用车拉。回家的高速直达车耗时2小时,老黄舍不得坐,辗转1天换乘5趟车,只省下6元钱。生了病,不进医院,老杭试用了各种民间偏方,老黄在秋雨夜突然晕眩,宁死不去医院,他说“死了就死,死不了就赚到了”。寄希望于赌博致富,河南把牌桌当成扳回人生败局的机会,老甘的衣物被拆迁办拿走后,跑去斗地主,想赢点儿钱买衣服,结果反而输光了身上的最后一分钱。对食品卫生的底线一降再降,对食物美味的标准一宽再宽,何苦在连续吃了几天老干妈拌米饭后,他可以接受在不甚干净的厨房做饭,并且认为炖肉配稀饭的搭配不再古怪难忍。对于住宿条件,只求可以遮风避雨,自力巷拆除后,流落街头的何苦和老黄发现夜晚的屋檐也是抢手货,风雨夜,他们为能找到一个宽阔点儿的栖身屋檐而感到幸运。穷困中的人,连感情好像也变得粗砺。一起搭伙做饭的老甘和老金,在散伙之时,没有离别感伤,反而为一袋剩米争执不休,最后由何苦做中为他们平分了剩米。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喜欢穷,也没有人喜欢穷人。仇视富人可能带来灾难,歧视穷人却非常安全。一户人家舀狗粮的勺子掉入马桶坑道,家人着急上厕所,就找老黄来掏勺子,在主人的要求下,老黄跪在厕所地板上,把手伸进坑道。勺子被掏出时,老黄的手被打上了马赛克,配音也停止了,伴着哗哗的水流声,屏幕上显示一行字:“老黄用香皂把手洗了三遍 ”。老黄在骚臭环境中的作业非常廉价,仅值20元,主人连老黄用过的香皂也不愿触碰,催促老黄和香皂一起离开。河南,仅仅因为想吃两个鸡蛋,引爆老板的不满,饭摊老板嫌他食量大、要求多,敲打他“都学会点菜了”,一怒之下辞退了他。

相对于棒棒们困顿的生活,带给我更大震撼的却是那些穷人身上保有的淳朴和美德。老黄和老杭本是竞争伙伴,他们平分涂料店的送货生意,当老杭生病后,老黄主动离开涂料店,把生意让给老杭;老黄和雇主走散,报警找到雇主之后,感激的雇主给了他100元酬金,老黄坚持只收30元,他说,20元是他的力资,10元是他等人和寻人的时间回报,这是他内心的公道;大石,作为二房东,即便河南拖欠了九个月房租,也没有把河南赶出去;在自力巷拆迁过程中,何苦和老黄的行李没来得及取出,大石给了身无分文的他们100元。考虑到他们举步维艰、自顾不暇的处境,这些良善的品质就更叫人唏嘘。

自力巷的拆除是整个影片的转折点。

棒棒们被逐出危房,他们陷入赤贫,缺衣少食,连最基本的生存都受到挑战。环境逼迫人必须改变。

何苦到建筑工地干活,在偶然承包了一个小项目后,他开始注意到这个生机勃勃的劳动力市场。何苦跑遍了所有的工地,给工程负责人留下联系方式,让他们在需要力工和杂工的时候找他,他从此当起了包工头,领导老少棒棒们承揽工程项目。他们的工资开始翻番,何苦的日薪达到300元,其他棒棒的日薪则达到150元,这样的回报是他们之前无论如何都难以想象的。

思路一变天地宽。回顾整个影片,不难发现,许多主动寻觅机会转行的棒棒,早已过上更好的生活。毛土豪花钱学手艺,进入家装行业,逐渐有所积蓄,购买了自己的楼房;老曾,年轻时为米店运粮,年迈时自己开了个米店,收入大增;杜老板在年轻时也是棒棒,跟着别人做防水工程,慢慢自立门户,事业壮大,进入富裕阶层。

真正的弱势群体的悲哀在于他们不具备改变生活的能力。比如老黄、老杭、老甘、老金,他们文化素质太低,识字、算数都困难,适合他们的工作实在是太少了。而河南,他连个身份证都没有。

影片的结尾是光明的,但是,却经不起细思。何苦只是要拍一部纪录片,他不是扶贫干部,他走后,这些棒棒们今后的路还能否是坦途?

回头看整部纪录片,或许是资金短缺的缘故,何苦一人不仅担任导演,而且担任配音以及片尾曲的演唱。配音有些字读得不够标准,演唱也不是专业水准,但是影片所呈现出的真诚令人动容。看到完整版纪录片最后出现“何苦传媒 作品”的字样,我知道一个富有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在追梦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

我把这部纪录片推荐给几位身边的人,有人问我,看这些灰色调的影片,除了影响心情,还能有什么用?我说,这些影片能改变一个人看待问题的眼光和心境,帮助我们理解那些和我们不太一样的人,提醒我们不对别人的行为做绝对的价值判断,让我们成为更宽厚和谦卑的人。

(注:如果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加我的公号“醉书海”)

 4 ) 另一种生活

这是一部需要沉淀的纪录片,我在看得时候舍友01看了一眼说,他们很可怜,看了很心酸。可我不知么认为,我也不觉得是可怜,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有些人的生活是这样的,就像很多电影一样,展示的的也许是另一种生活状态。 换位思考一下,也许有很多人认为我很可怜,很穷,但我认为我不可怜。(似乎可怜和穷这次不太恰当,whatever)
        1,导演是正团级退伍军官,然后来拍这部纪录片,这就跟让人感动。
        2,片中似乎始终在强调老黄,自己干活留汗水,算钱的时候不占别人便宜,但也不能吃亏。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老实人,更加接地气,而不是电视上渲染的从不占别人便宜而且不在乎吃亏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物更加立体真实。
        3,刚开始总有一种感觉老黄,就像是一头老黄牛,吭哧吭哧给女儿女婿还贷款,这女儿也太不孝了,毕竟老黄也65了,还落一身的病,后来看到他的女儿女婿就觉得很开心,为老黄感到开心,他们真的很好,很好。网恋也是有靠谱的,总觉得我电视剧中毒太深了。
       4,河南,我有时候能懂他是哪种人,没有身份证,有学问,能识字,关心国家大事,曾经一头扎入过牌九的世界,被街头混混挑断货脚筋,没钱吃饭也无人救济,最让我震撼的是第一次见何苦的时候,他伸出手握手,但头没抬起来,能感觉到这就是他在社会摸爬滚打后的经验反应。
       5,二级房东老石(记不清姓什么了,好象是老石),也许他是里边的幸福的人,一家团聚,女儿上大学了,一家收入还行,退休收入有保障,但也一直不放弃棒棒行业,在努力挣钱。
       6,片中老黄那家理疗店,大家一直发弹幕,被骗了,杨永信……可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好人和恶人,都是普通人,有自己生活的艰辛和违背自己意愿的妥协。
       7,老黄的女婿,真的人好,孝顺,单纯。
       8,片中有弹幕说不愧是军人,别的都是体验体验生活就好了,他是真的干,而且还是一年多(似乎还打算继续)。何苦真是一个不一样的人。
        还记得《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儿》中,男主说我想做一个,因为我,而让这个世界有一点点不同的人。

 5 ) 《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2017年第一个周末,躺着床上不想起床,点开视频,在看到这部纪录片时好奇点开看起来。以前看过马宏杰的《最后的耍猴人》,对这种即将消逝的边缘生活很感兴趣。
        
        看到开头,导演兼主演之一何苦出厂,一名正团级专业军官,让我产生怀疑,这样的人或许也就在底层体验几天,至多一两个月。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棒棒们的生活渐渐展现在眼前,最后竟眼泪纵横。
        
        如何苦所说,每一个棒棒都有自己的当棒棒的原因。然而他们都是有一个共同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需要钱,需要生活。何苦的师傅,老黄,已经六十多岁了,然而却依旧靠着一根棒棒自力更生。老黄的生活是凄惨的。少年时因为出生成分不好,生活艰难。之后好不容易与一个带有三个小孩的寡妇组成家庭,并有了自己的女儿,却在自己外出挣钱时被人趁虚而入,之后只能将女儿寄养在亲戚家,自己出来靠棒棒挣钱。之后女儿好不容易成家,却有巨额的房贷需要还,老黄只能继续扛起棒棒。看着老黄艰难的生活,即使有病在身,也抱着能省则省的态度坚持不去大医院检查。

        这样的生活让我想起了我的父母。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父母省吃俭用送我们姐弟俩上学。父母以前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等我们俩毕业了就好了。然而现在,老姐毕业了,我依旧还在学校,虽然自己能保证自己的生活,但未来都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父母为了能帮上我们,现在依旧还在田间劳作。我的父母和老黄一样,为我们这些子女付出了好多好多,我们欠父母的也太多太多了。

        这部片子让我感动不已,不仅是故事中的“老棒棒”们,也有导演这个新生代的“棒棒”。为了拍好这部片子,一名转业的团级军官深入底层生活一年多,一起同吃同住,完完全全成为了一名“棒棒”,并有了自己的外号。在经过一年的生活,将棒棒们真是的生活展现在大家面前。然而,更为让人欣慰的是,他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并带领着这群棒棒过上了更加稳定的生活。

        生活的艰难远不止于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但这就是生活,不管怎么样,生活还要继续。

 6 ) 要看见贫穷,更要看见贫穷背后的原因

在黄山看见挑夫挑着比他们体重还重的物资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到黄山山顶已经可以坐缆车了,他们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把东西挑上山呢?为了增加风景区的地方特色?可是想想除了当挑夫,他们还能做什么呢?他们并没有机会获得你所能获得的。

或许是父母也是农民工的缘故,看得时候特别有感触,城市光鲜艳丽的生活让我有些飘,看看他们的生活,想想父母,心中不知不觉的变得谦卑起来。

我的父母也是他们,我还记得小时候,妈妈半夜里在帮人家搬货装车,能赚多少钱呢?我不知道,那时候的我玩得无忧无虑。我知道我的父母赚钱很辛苦,他们的钱都是汗水换来的,装一次货,采一个春天的茶,晒一个夏天的粽子叶,秋天里收割一季的粮食,冬日里宰杀养了一年的猪,缝纫机上不停跳动的针脚......他们花钱也很谨慎,妈妈会为了5毛钱的差价绕大半个村子去买东西,直到我毕业工作了,我才发现妈妈会给自己买较多的衣服,虽然这些衣服都便宜得不像话,但是以前我一直以为她是因为觉得不好看才不买的,我的爸爸现在也改不了买廉价品的习惯;甚至我觉得我家像捡破烂的,我宽大的家里摆着很多别人丢弃的东西,我妈拒绝平时乖巧但那一次却不知道为啥哭闹着要买自行车的我,然后我的爸爸去费品收购站里给我淘了一辆;我一直都没有很多的生活费,可以说我的生活费真的只是‘生活费’,基本没有多余的花销,上大学的费用也是别人出的。但是我一直没有觉得自己家很贫穷,看了这片子后我甚至觉得我是被富养的,我生活得异常便利,家里的房子随着我的长大一点点变好,从来没有挨饿受冻,时而别人穿剩下的衣服看起来也很新,偶尔买买想要的东西还能和同学炫耀一把,甚至我都羞于去申请贫困补助,心底可能还有些埋怨爸爸想要不劳而获(高考的时候,为了这事,我爸把我弄哭了)。

意识到贫穷是发现原来你需要咬咬牙才能够得到的生活在别人那里是日常,你拼命想要节省的几块钱在别人眼中就是九牛一毛,而你拼命努力工作的工资还没有别人工资的零头。我非常能够理解片子中为了几块钱小心思不断的棒棒们,因为每一块钱都会让人想起那肩上几十斤的重量,脚下那迈不开的步子,口里窜不上的气。

我片子中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其实是:都怪我懂事太晚。这句话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米仓的老板说的,另一次是老黄在变卖费品获利之后说的。他们其实是最淳朴的那群人,不愿意自己吃亏也不愿意别人吃亏,能帮上忙的尽力而为。他们所做的不过是为了让自己,为了家人能过的稍微更好一点点。他们的无知让他们只能以出卖劳动力的形式获取报酬,而出卖劳动力的方式是一种最安全无懈可击的廉价的赚钱方式,他会让你麻木在自己的汗水当中,自以为付出很多,但是却无法实现财富增长。

看的时候,我渐渐的发现其实我喜欢看这种纪实的视频,揭露生活的真相,让你发现每个人都是负重前行,感到自己的幸运,感谢当前所获的的一切。

 7 ) 努力有尊严地活下去 ——我看《最后的棒棒》

自力巷,一条位于解放碑旁的小巷。这条我高中时曾经就学过的破落巷子,最近却成了网络搜索的热词。倘若不是因为拆迁,自力巷53号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网红打卡地。而这,皆源于一部反映“棒棒”生活的纪录片。

力夫,重庆俗称“棒棒”“扁担”。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这座城市,用他们的双肩和一根竹棒,承担了城市人不屑干、不愿干、干不了的重体力活。在上世纪90年代鼎盛期,重庆的“棒棒”多达数十万人,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部分媒体津津乐道的“城市名片”之一。然而,描写“棒棒”的文艺作品,长期以来只有《山城棒棒军》及其续集。前者走的是诙谐搞笑的线路,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至于后者,狗尾续貂于它都是赞美。

直到2014年1月,何苦,一位脱下中校军服的转业军官,背着行李走进了自力巷,用一年多的“棒棒”生涯,换来了这部13集纪录片《最后的棒棒》及同名电影、报告文学,再现了这个正在走向没落的群体的喜怒哀乐。

来自江津的老黄,是这部纪录片的第一主角。出身于地主家庭的他,从小丧父,在欺辱、歧视、白眼中艰难长大。成年后,一贫如洗的老黄根本无力娶未婚女性为妻。在与一个寡妇的事实婚姻生下一个女儿后,寡妇也弃他而去。凭着肩上的竹棒,老黄艰难地把女儿拉扯大,却没能安享晚年。为了减轻女儿买房子的负担,已经65岁的老黄还是一个穿行在解放碑的“棒棒”。即使是在患上高血压、脑梗塞之后,老黄依然没有退出“棒棒”的行列。

老杭,这是一个与老黄有着相似经历的“棒棒”。比老黄大两岁的他,同样是因为贫穷而失去了老婆。咽不下这口气的老杭,策划了雇凶杀人和亲自动手两套复仇方案。所幸,随着失窃和“杀手”入狱,加之时间的流逝,老杭的复仇计划没有得以实施。

老甘,这个唯一的乐趣是看电视剧里美女的人,曾经为自己制定了“宏伟”的人生规划。在遭遇两次可疑的失窃后,老甘终于认命,把未来寄托在了“半仙”的掐指一算上。风风光光为自己办一场60大寿,是老甘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老家的敬老院,才是老甘唯一可以归去的地方。

大石,算得上他们中的佼佼者,精明、善良、还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心。早年从事“棒棒”的他,在偶然发现“二房东”这个赚钱的行当之后,毅然投身房地产业。通过多年奋斗,大石不仅在重庆买了房,有了养老金,还培养出了一个大学生,成为他梦寐以求的城市人中的一员。仗义的他,不仅没有因为拖欠房租而把“河南”扫地出门;在老黄与何苦流落街头的时候,还慷慨解囊解了燃眉之急。

“河南”,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人在片中充当了搞笑的角色。自幼丧父的他,浪迹江湖多年,连身份证、名字都没有,只能用出生地来代称。在夜市大排档帮工的“河南”因为胃口极好,早就被老板嫌弃。自作主张地吃了两个鸡蛋,成为被解雇的唯一理由。失业后专职“斗地主”的“河南”极有“眼水”,在看到跟随何苦而来的摄像机后,立即买来了蛋糕拉关系,目的是想借点翻本的钱。“子弹没有了”那一幕,成为全片最大的笑点。

老金,严格说不算“棒棒”。以拾荒为生的他,在没有去处之后,依靠曾经为老甘讨回工钱的资本,理直气壮地住进了老甘的房间。老甘失业的时间里,老金用从美食城捡来的剩菜把老甘养胖,同时也为自己挣来了不洗碗的权力。两人因琐事产生芥蒂后分灶吃饭。就着剩菜下稀饭的老金和看着剩菜喝稀饭的老甘同桌进餐,是一幅既好笑又让人心酸的画面。

除了廉价出卖自己的体力,“棒棒”们一无所有;处在社会的底层,贫穷是他们无法逃避的命运。歧视、压榨、欺骗,充斥着“棒棒”的每一天。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做人的尊严和善良。与雇主走散后,等了十来个小时才找到雇主的老黄,面对雇主多给的力资,只取了他认为应得的那一份;双脚肿痛的老杭,凭劳动为自己挣下了棺材本;失业的老甘,再困难也没有动用准备做小生意时用来找补的零钱;就算一度误入歧途,幻想靠赌博改变命运的“河南”,在状况得到稍许好转之后,也归还了借何苦的钱;业务惨淡,老黄还试图向双腿残疾的乞丐的纸盒里扔进一元钱。正如老黄教诲何苦时说的:把棒棒拿在手里是乞丐,属于不劳而获;依靠劳动吃饭的“棒棒”,竹棒要背在肩上。即使堕落到社会的底层,他们也没有放弃追求,没有放弃梦想;而是努力有尊严地活下去!

平心而论,《最后的棒棒》艺术价值不算太高。就连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看出片子在拍摄、构图、配音上的不足。但它胜在真实,用朴素的白描笔法让我们看到了“棒棒”们真实的一面。在这个伪娘与绿茶盛行,穿越剧和“战狼”们充斥屏幕,霸道总裁与抗战神剧大行其道的时代,《最后的棒棒》是极其难得的一股清流,虽然只是那么细微的一点。

在看到老黄高血压发作,却因没钱去医院而喊出“死也要死在这里”;老杭因为调换假钞被年纪小他一半的女雇主训斥得手足无措时,我的心竟有了些许酸楚。感谢上苍,让我被这个不择手段、尔虞我诈的社会蹂躏半生之后,血依然有些许温热,心也没有坚若磐石。

 短评

如果有一天中国会评选最优秀的纪录片我会力顶这一部。

3分钟前
  • 晨星盗月
  • 力荐

特别真诚特别动人,一点都没有俯瞰苍生的悲天悯人,太难得了

5分钟前
  • 古伦木
  • 力荐

初尝商品交换利润的甜头后,老黄感叹自己“懂事太晚”。资本家剥削无产者,无产者也压榨无产者,而像老黄这样的“棒棒”永远只能是社会金字塔的最底层,因为他们信奉的是原始朴素的价值观——勤劳诚实就有收获。再见,棒棒。

7分钟前
  • 油条蘸醋
  • 力荐

据说这是导演斥资1300元自导自演自己剪辑自己唱主题曲的纪录片。

8分钟前
  • 鲨鱼笨笨
  • 力荐

“那些拿棒子要饭的人是乞丐,我们不是,我们拿棒子挣钱养家”ps:那些打一星的人都什么心态!

10分钟前
  • 吞云吐雾狮子兔
  • 力荐

导演真帅!有魄力有行动力!不知道一年后去做了什么,谢谢你记录了这一群底层朴实的灵魂

13分钟前
  • 玛丽的小山羊
  • 推荐

第二集老黄过往历史交代那段动画片太棒了

16分钟前
  • 太妃
  • 力荐

不是同情。这玩意儿看得人心里藏起来的自卑井喷式地爆发,让人忍不住自怜自恨起来,揪心又无力,像迷了路的哑巴。想着爹妈,想着村口的王五六八,想着各色的人圣人渣。然后就忘了繁华,就想家……

18分钟前
  • AndyMon7
  • 力荐

这是中国不可忽视的一个现实。导演聪明,有难得的幽默感拆迁房废墟下的钞票,理疗店的杀招与温暖,一张假钞的结局,夺妻之恨与买凶杀人…

20分钟前
  • 持尘
  • 推荐

看到了最坚毅、最善良本份、最有尊严、最没尊严的底层劳动人民,确实触动,虽然旁白ln不分,虽然插曲真是难听,但仍然大大的五星,看几集习惯就好了😳

25分钟前
  • OT元旦
  • 力荐

“我不懂什么是高尚不高尚 也不懂什么是职业操守 当了二十年棒棒 我只认一个理 挑了一下午 还没拿到工钱” 这一句话从一个高尚的人口里说出 不免有些心酸 山城的春天很美 但这样的春天不属于棒棒们

28分钟前
  • 谢清缘
  • 力荐

看完已过了凌晨2点半,是完全停不下来,很高兴这部13集的纪录片打乱了我的作息。略带川普味儿的旁白娓娓道来,舒服幽默且委婉,一些留白也极为精彩,叙事支线稳妥抓人,最重要的是真实!尤其在当下,“真实”这么简单的事儿,太TM不容易看见了!拜托“央视们”好好学着,恭喜何苦导演要红了!

31分钟前
  • 归去来兮
  • 推荐

何苦这人能屈能伸的,真了不起。

32分钟前
  • 莱特
  • 推荐

这就是纪录片,它不给你那些镜花水月的幻象,它给你一场皮开肉绽的、残酷的、荒芜的生活真相,有些人看过绝望,有些人却看到微光。

33分钟前
  • Steven
  • 推荐

重庆欠他们一座解放碑

37分钟前
  • 竹木一
  • 力荐

我是重庆人,山水城市立体魔幻。此片拍摄于2014年,展现繁华背后的这一群体。短评中看到“共产”“梦”。其实每个角落,发达国家也好,都有生活底层的人。更何况我们是一个人口上10亿的大国。我们要肯定国家的进步而不是一味讽刺。时代发展“棒棒”群体快要消失了,是好还是不好呢?也许好也不好吧。

41分钟前
  • 重庆森林Yuriy
  • 力荐

社会研究不就应该深入到这个阶层吗

43分钟前
  • 白说不说了
  • 力荐

我妈一直有个原则,就是上市场买菜不讲价。现在看来可能不以为然,但在以前都讨价还价的大环境中,我对她一直反复跟我唠叨的理念特别深刻:要对社会、公司底层的人保持同样多的尊重。看完倒没有产生“他这么惨我怎么能安心享受生活”的内疚,反而是“我吃的苦不及这一半但却远没有这么坚韧”的窘迫…

47分钟前
  • 怪树里
  • 力荐

底层人物实录,每个棒棒身后的故事都饱含生活的困苦艰辛,安然度过辛劳而尽力的一天,能吃上一口热饭,就是最大的幸福,这个世界充满了我们无法想象的赤贫;这些善良但也不乏人性弱点的人,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和生活的拼死搏斗,生存是最大目标,活着是最大胜利,但也不能不顾及做人的底线,保住生而为人最后的尊严;看着他们劳动过后大口吃饭,体会到什么叫真正的生活,觉得简直是世界上最香的饭菜。给出光明与希望的结尾,衷心祝福一切善心勤劳的人安好。

5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拍得非常好,真实的才最打动人。是我看过的触动最强烈的纪录片,强烈推荐一下。但是不会再看第二遍,太难受。光是活下去就要拼尽全力的蝼蚁,体现的正是绝境中的人性。

56分钟前
  • 乐乐🐰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