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记录片其它2019

主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导演:安德烈·A·塔可夫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2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3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4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5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6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3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4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5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6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7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8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19塔可夫斯基:在电影中祈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2 16:27

详细剧情

  塔可夫斯基之子亲自编导,由导演父亲塔可夫斯基的珍贵自述贯穿全片,并以诗人祖父阿尔谢尼的诗作相互呼应,娓娓道出电影诗人面对艺术及生命的哲思与信念。片中更罕见地透露塔可夫斯基对部份 作品的诠释,为其如梦的影像世界留下注解。  以七部长片、一部短片的创作历程为经,对电影艺术的思索及追求为纬,八段章节串起塔可夫斯基的艺术创作与成长经历,在个人生命的生灭之间,镜头下流动的诗性与灵性如祷词般信仰坚定、永恒不坠。在生命真理和创作意义的叩问之余,更见证艺 术家对故乡的恋恋不舍。在导演眼中,在时间之流 里,父亲的身影永远鲜明。  「我期盼引领观众一窥其创作源头,分享我与他互动时的感受。他是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人,也是我的人生导师。他是我的父亲。」──安德烈安塔可夫斯基

 长篇影评

 1 ) 塔可夫斯基电影理论实践(部分)

这部电影(《镜子》)引发了很多讨论,在一场放映结束后,在场观众对电影展开了争论。而那时已经很晚了,于是一个女人出现了,她应该是要打扫那个放映厅的清洁工,然后她问人们:“你们在这里做什么?我该打扫卫生了,这部电影的内容非常清晰了,根本没什么好讨论的,快走吧。”那些人说:“好吧,你说的非常清晰是指什么?”她说:“很简单,一个男人病了……他很怕死,然后他想起了……他对别人做过的很多糟糕的事……他想要忏悔,就这么简单。”我想那个女人可能甚至都没读完小学,而那些评论家,就如往常一样,什么都没看懂,他们显然永远看不明白,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越发看不懂自己在写的东西,而这个普通的女人,就这样出现并讲明了它。

把上面这段和塔可夫斯基关于影像本身、诗意、象征、符号的不可解释性放在一起想想,再加一段索科洛夫对塔可夫斯基的看法,他认为塔科夫斯基的影响并非完全有益:“一个导演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可以拍摄剧情片、喜剧片、惊悚片等的职业人士……这叫塔科夫斯基综合征——就是成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拍摄无人观看的影片。”但事实上,塔科夫斯基声称从不把自己当哲学家。

符号、象征这类的躯壳是易于模仿的,但背后的体验是难模仿的,很多时候部分导演和评论家对于这些尚且一知半解,却恰好达到了一种附庸风雅的平衡。塔可夫斯基的本意也不在此,他希望观众有更高的注意力,来获得更准确的感受。如他所言:

生活中的一些片段,世界的某部分,是无法用其他艺术形式所理解或者体悟的,电影可以做到。

一些导演如果真的对符号、象征感兴趣为何不去学习杨索、谢尔盖·帕拉杰诺夫之类?正是塔科夫斯基强调感受的重要性,让感受与观众接近,让部分人误以为符号、象征是主要作用。一个导演对自己的作品有完全清晰的理解、纯粹或绝对的自信之前,还是少用这些好。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宗教。

我们把自然排除在了电影之外,仿佛它毫无作用,我们将自己视为主体,但我们不是主体,我们依附于自然,自然远比我们重要。

我个人觉得这点非常值得深入学习。当然拍摄难度巨大,这不仅体现在可预期的难度,也体现在灵感获取的难度。但凡一个导演只搞一些象征、符号等易于模仿躯壳,而没有投入对自然的表现,就不能说是学到了塔可夫斯基的精髓。

自由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上的自由,它无关权力,权力是可以被剥夺的,但你无法剥夺自由。自由是人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而与生俱来的特权……自由是一个个人问题,这就是是为什么当一个人的权力被剥夺时,他的自由是无法被剥夺的,这恰恰就是为什么,在政治不自由的地方,我们会遇到非常自由的人。而那些历来民主的国家反而并不自由。
没有创作自由的概念,艺术就无法存在,它完全是不可能的事…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的,应该只有作品本身。

第一感觉,这两段话有点矛盾,但仔细想想自由和创作自由并不属于同一个层面。好看的井与冰冷的墙,本质上是一样的。创作者应当用有限的创作自由,去获取更多的自由。

 2 ) 何谓祈祷

风是很重要的事物,刮倒桌上的一切。 那最初记忆中的小木屋,无论屋内屋外,都与我意象对话中的一样。 母亲等待父亲从城里回来,她还爱着他,并只爱他一个人,这出现在了《镜子》的开头。 《镜子》中年华过去,母亲白发,孩童依旧韶华。同样的镜头,抽烟扭头,时间流动中的变化与不变,保持与对照。 《小提琴与压路机》中的多重镜像。 大人的语言若是传递不出某种情感,则化归为孩子的行为。 《伊万童年》中,在镜头升降中人物从景前到了景后。 有些东西变了,我并不会觉得一天三部电影难以忍受,反而觉得无趣的是外面,在17年,这一切都是相反的。 从艺术的角度来支持电影,而非从哲学的角度来辩护。 老塔所有影片的历史回顾,几乎哭出来了。 诗人定是信徒。 失去艺术,社会照样运转,但人们不会快乐,他们会越来越空虚。 诗意的影像本质上无法解读。 美丽的影像需要严格的构建,创作者一手触碰大地,一手指向一个超凡的尘世,即是简洁。 自然的才是好的,过分夸大的作品,影响内部失衡,令人生厌,符号与艺术相对,观众找到答案,符号失去意义,而艺术是能表达无限性的符号。 真正的影像,是礼物,是祷告,是献给造物主的,上帝创造我们,我们创造艺术,那时,是我们和上帝最接近的时刻,这是人类最无私的行为,是自我的祈祷。如果我的祈祷成为他人的祈祷,那我的艺术也成为了他人的艺术,然而,在今天,这种思想已经走形了。 人在世间,感恩上帝,服务他人,仅此而已。 人类并不是电影中最重要的部分,自然才是。 表现情感的场景中,无视自然是种罪过。 房子是疗养院,在那里,你什么都能做到,你甚至可以,成为一个人类。我能在那里生活一辈子,前提是,我能从那里去任何我想去的远方。 水滴在玻璃上,玻璃上映衬的窗户外的风景抖动。 鸟落在头上那一刻,是勃鲁盖尔的画。 极度紧张,极度疏远,却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的角色,他们或许会崩溃,这是我所有电影的共同点。 电影不需要文字意义,也不需要戏剧意义,只需要时间的哲学意义,当人们感受到时间的稀缺,电影就形成了,电影要诗意地表达时间,这是一种唯一能凝结时间的艺术,或者说是一种时间矩阵,电影中,时间会自我表达,把达芬奇成为画家,是荒谬的,他是诗人,电影表达的东西,是其他所有艺术都表达不了的。 艺术家是社会的良心,表达自己越多,对社会就越不好,当最后一位诗人消失,生活便失去意义。 覆水的原野,倒映着树丛,让大火烧的灼热,那炽热的舞动是整条星河。 哈姆雷特是个体的悲剧,因为每个人都难以这样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 有人浸染鲜血匡扶正义,哲学家做不到,书生也做不到。 没有自由创作的东西没有讨论的意义,创造力这种东西,只属于艺术家。 艺术家不应当躁动。 理想主义者,忠于自己的精神价值,却一败涂地,,这就是《潜行者》,如果一个人感知到他内心的一种崇高力量,并与之相联系,其他的就都不重要了,这是一种无私的表现,即使他做出不切实际的行为,那种力量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我只带着那些和我一样绝望的人来到这里,能帮到他们,我幸福地想哭泣。” 表演:在崩溃边缘保持定力。 家庭幸福的人也会感到乡愁,因为没人可以自由舒展自己的灵魂。 【爱是奉献,但会受到人为设置的屏障,(现在,打破他。)】本子 苏俄的知识分子无法融入西方世界——《乡愁》 本子~【乡村知识分子无法融入城市】 戛纳丑闻,天才夭折。 “狩猎接近尾声,他们捉住了我,把枪筒塞进我的耳朵。” 人性由恐惧驱动,为了保护自己,提防世界,交流变得恼人而无用。 一个问出这种问题的人,应该不会比问题本身水平要低,他会成长。 不问的人,没有精神性。 艺术家要思考为何人之所以为人,当他解答的时候,就诞生了艺术,即使产生了一星半点,生命也不会白费。 最可怕的,是人不对抗自己的恶,而去斗争别人的恶。 遭遇无可避免以及无可预知的事情,就要表现个人担当。《牺牲》 他是一个寓言,以诗意的形式,表达一个家庭中发生的事。 艺术链接人与造物主,通过艺术表达希望,艺术是祈祷。 当人类不再相信永恒的时候,文明便消解,人成了一堆动物。 最后一刻,导演里,他只憧憬布列松。 奇迹无法被诠释。 对生命有概念的人,是不会惧怕死亡的。 世间已无塔尔科夫斯基。

 3 ) H A R M O N Y | INTROVERTED FEELINGS

Music, as if by some kind of miracle, gets through to our heart.

What is it that resonates in us in response to noise brought to harmony,

making it the source of the greatest delight?

Which stuns us and brings us together? What is its purpose?

And most importantly,

who needs it?

There's an intangible quality to being human,

a potential for deep emotional experiences ,

which cannot be grasped through logic or reason,

cannnot be truly described in words,

but can be felt intuitively, intimately.

It is in this both obvious as well as elusive aspect of the human condition.

Somthing that can only be captured through art.

Director becomes like a composer,

driven by emotional intuition,

and using an internal compass to organize sound into music,

into a symphony that transcends the boundaries of noise,

that becomes somthing more,

something that resonates and moves deeper than words can explian,

a true mirror to the lyrical sensitivity in our hearts,

the poetic essence of who we r

一种探索世界的态度

对某种领悟的深度挖掘

像是另一种深层次积极的

关于人本身宿命的探索过程

 4 ) “我写信是因为《乡愁》,关于这部电影我没什么好说的,我靠它活着。”

本来想说,老塔一直传达的价值是,不要试图用语言去表达或诠释,所以决定不写观后感为敬,但是已经吃完饭洗完锅,我的大脑依然没有走出那个漏雨的房间,所以还是决定写。庸人总是试图抓住磷火,虽然那不可能。最终抓住的一定不是真正的磷火,但我也别无他法。

摄于爱丁堡,这匹马和《乡愁》里的一模一样

整部电影其实就是老塔的作品汇编,一点创作谈和幕后花絮,一点诗,但观看时会无法抑制地自行补全,人关于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的记忆比一般电影更不可靠,于是自发的创作在脑海里疯狂地铺陈开来,这是塔可夫斯基的能量。他的作品就像磨刀石提醒着我要变锐利再锐利,足够冷和自持,足够不在乎,但事实上,他的意识又像是最辽阔深沉的爱,在杂树丛生的山谷中像黄昏、像雾气一般降临。

🌫️

塔可夫斯基说,语言无力,符号虚伪。还说,巴赫不是作曲家,托尔斯泰不是小说家,莎士比亚不是戏剧家,他们都是诗人。毫无疑问他自己也是最好的诗人。诗人也是我能做出的最高的赞誉,尽管我也不清楚诗人到底是什么,也许是最接近本质的人,而诗是最接近本质的语言,虽然我也不知道本质是什么,但一定有一个东西存在于此,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有的人有的事离它那么近,有的则那么远。 看着欧洲风情的野花野草地游不禁开始思考自己的意识、所有人的意识来自何处、可不可以摒弃掉。语言是祖先自行选择的歧路。漏水的房间长满青苔,横倒下来的树木成为桥梁,雾气氤氲的原野,是塔可夫斯基的诗,用考究的技术营造出的状似未经过滤的梦境。我看着它们,动弹不得。当我放弃试图用文字捕捉我的所见所想,我就无法存在,因为无从附着,也变得轻盈起来。令人不安的轻盈。 本电影中所有关于创作的理论都听起来很假而空而自相矛盾,令人发笑,庸人之庸一目了然;而所有私人的价值观和方法论都充直达本质,像智慧本身。

对老塔的作品自身进行一些语言的使用的尝试就到这里。 很喜欢那间独属于他的林间木屋,“在这里面我知道我可以写书”“它不是我的归属,但我知道它会一直为了我而存在于此”,已经记不得具体的话了,但立刻想到我每次回家都要独自骑车过去呆上一阵的植物园。它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安全,温馨,保有着我的一切舒适,是思想的乐园。

一点人迹

Stalker中,“跳蚤”啜泣着说:“你休想夺走属于我的东西。”回顾自己的人生,遗憾地发现我好像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一切都是我拱手让人,白白舍弃。我在想我在坚持着的有什么,但想不出来,好像我就是这样一个无核的空壳。虽然目前也很年轻,但总是回溯着更年轻的时候的光景过活,事实上老塔也是我稍微更年轻的时候看的,不知道是在靠着老塔过活还是在靠附丽其上的我更年轻的时光过活。一切都会节外生枝、变形走样、令人失望。我要做那个擎着蜡烛蹚过长长的水池的人。

 5 ) 塔可夫斯基:请不要用庸俗的诗意定义他

塔可夫斯基

苏联大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塔可夫斯基生命最后的几年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拍摄他的最后一部电影《牺牲》。他的工作室和瑞典大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在同一座大楼里。事实上,他们互相仰慕,对对方的电影都赞赏有加(塔可夫斯基看得起的导演可以说寥寥无几),然而,两个大神却从未见面。他们似乎小心翼翼地避开了对方,仿佛他们的会面会带来灾难似的。齐泽克对此的解释是:两位电影大师发明并尊重了他们自己的“审慎守则”。

1986年,《牺牲》荣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塔可夫斯基则因肺癌同年在巴黎病逝。弥留之际,苏联当局终于批准他的儿子来巴黎见他。这一幕被法国电影大师克里斯·马克记录在《告别塔可夫斯基》中。它是虐心的,已经病得脱相的电影大师看着儿子,流露出温情,而孩子似乎有些茫然。这一幕当然是创伤性的,也最容易被用来当作控诉,对塔可夫斯基电影做一种单向度的解读。

30年后,作为北京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的单元,《牺牲》和其它四部塔可夫斯基电影一起登陆北京的大银幕,不出意外,网络售票一开放,几千张电影票便瞬间售罄。 我们或许不应该将此看作文艺青年集体“刻奇”( 编者注:“自媚”,即讨好自己、迎合自己)的大爆发。毕竟,这批大电影来得太晚,毕竟,数码时代的电影观众早已在网络和盗版光盘中温习膜拜了无数次大师的光晕。

但是,我们毕竟可以在那个黑暗的、神奇的公共空间里,不是以膜拜大神的心情,不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以证明自己的格调,不是先入为主地复制“专家”或网帖的名段。而是借助自己的经验,不仅是观影经验,更是生活经验——你经历过的事、读过的书、阅过的人——去细细体会。就像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所说的:

“人们为什么要去电影院?是什么让人们走进黑暗的剧院,花上两个小时观看银幕上光影的杂耍?是为了找乐子?为了获得某种麻醉剂?的确,世界上到处都有娱乐业的托拉斯与康采恩,对电影、电视以及其他视觉经济进行剥削。但我们的出发点不在于此,而在于和人类认知并掌握世界的需求密切相关的、电影的原则性本质。我认为,人们去电影院的一般的目的是因为时间:为了失去或错过的,为了不曾拥有的时光。人们为了生活经验去看电影,因为电影有一点是其他艺术不能比的,它能够开阔、丰富、浓缩人们的实际经验,它不仅仅是丰富,而且延长,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这就是电影真实的力量所在,而明星、情节、娱乐性,都与此无关。在真正的电影中,观众不仅是观众,而且是见证人。”

这段话放在当下中国电影的大环境中,倒像是一张诊断书。人们对塔可夫斯基的解读,最大的盲区就是误解他的“诗意”。事实上,他从不刻意去营造什么“诗意”。观影者可以不理解他的那些突然飘浮起来的人物,不理解到处滴着的水,不理解突如其来的风,但也不要用庸俗的“诗意”去概括他。那种“诗和远方”是离他最远的,这样的理解对他或许是一种羞辱。因为他早就说得很清楚了:

有一个已经被用滥了的概念:诗电影。它意味着电影可以通过其形象大胆脱离开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物,与此同时,它强调自己独特的结构价值。不错,这其中潜藏着特别的危险,即对于电影来说失去自我的危险。“诗电影”产生了诸如象征、隐喻,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它们恰巧与电影与生俱来的形象性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属于塔可夫斯基的“诗意”其实是一种“诗的逻辑”。这是有别于科学逻辑的一种对于生活的忠实捕捉与记录。只不过,他不像平庸的画匠那样,把现实事无巨细地复制下来,而是忠实地表达现实给他的心理感受,这就是为什么,在《镜子》中,当我们看到母亲登门求助,却遭到女邻居的羞辱,在门口等待的男孩在镜子里看到自己,这时普赛尔的音乐响起。我们能够准确体验到其中的情绪,那是因为这段影像引爆了我们本人的生活经验,我们有过类似的心理状态。

再如,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中充满了梦境,他电影中的梦,是一种由梦境的逻辑所产生的特殊印象,全部由现实因素构成的非同寻常与意外惊喜在冲突与融合。 难道不是吗?我们在看《镜子》时所得到的快感,不正是源于自己生活的累积?我们正是在这些镜头中体认到了自己的生活,以及由此引发了思考。《镜子》的奥秘就在于,它是借助影像进行的一次心理治疗,面对最亲近的人,我们无法顺畅表达、交流的痛苦。它和格调无关,与论文无关。

再例如《安德烈·卢布廖夫》,塔可夫斯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没有去复制历史细节的真实,就像邦达尔丘克在《战争与和平》中所做的那样。他深知,如果那么做,只会拍出一幅供在博物馆里的圣像画。他所做的,恰恰是在镜头中剔除掉古建或是修复博物馆文物的印象,直接切入主人公的精神生活,以当下观众容易接受的、非常鲜活的方式,进入15世纪的生活。 这种精神生活就是对基督教的爱、善、兄弟之爱的思考。

这种意识形态当然也是“苏联”的。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正是苏联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电影也是真正的苏联电影,而不是概念混乱的“前苏联电影”:这也是为什么在离开苏联后,塔可夫斯基拍电影感觉到重重困难,比在苏联时困难更大。不仅是因为资金预算的巨大压力,恐怕他也和《乡愁》中的主人公,诗人戈尔恰科夫一样,发现离开那个诱发他们幽闭恐惧症想象的环境后,却陷入了另一种更深的幽闭恐惧症,在这里,他们与之前的那个想象的他者相遇,却发现根本无法沟通。同样,他们也发现了自己对“苏联”的依赖,正因为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家和爱国者,而不是被官方话语所指控的叛国者。

或许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像塔可夫斯基与伯格曼这样的大导演,住在同一个楼里却彼此不拜访,因为他们深知,真正有效而安全的惺惺相惜,用电影来表达就足够了。

 6 ) 如诗如画 语言无法阐释它的美

看完电影像是读了一首长诗 意犹未尽 好想弄个剧本朗读或者电影赏析活动呀 边看边聊的那种 不知道有没有人感兴趣~

很多思考的契合点感觉是在我日常生活中都灵光一现过的。我相信很多人肯定也会在观看的某些瞬间感到共鸣 但是他的特别之处在于把这些零散思绪捕捉到了还融汇到自己的作品中。 罗列一些我喜欢的点吧

•塔可夫斯基 把 诗意 艺术作为评价的最高褒奖 认为艺术可以突破语言等符号的局限 表达那些不能被阐释的只能去体悟的感觉

•重视自然 自然可不是我们生活的背景 换句话说它的美它的震撼是主 我们才是些个小点缀般的存在

•人类再有灵性也只是小小物质构成。这个观点说得好俏皮

•针对个体而言 人有精神性的世界 从问出“我存在的价值是什么”等等的问题开始就会以此为基 开始往上探索进步。如果什么都不曾疑惑不曾问过 那么说明这个人缺乏精神性。针对社会而言 过于物质而缺乏精神性的社会也还能过得去,但是人们会过得特别不开心,艺术的价值也很少会得到重视和欣赏。

•宗教与文学相辅相成 宗教是升华 文学是表达 •为什么命名为在电影中祈祷呢 我想跟他想追求的生命价值有关 他把电影作为自己的祈祷是在表达和传递一种希望 别人观看时也就变成了别人的祈祷,自己表达的艺术也就成为别人欣赏的艺术。这是让他感到极其具有意义的事 是通过分享让自己能够拥有无与伦比幸福感的事。他观察出物质社会只能衡量物质比如金钱 职位等等的获取,却很难衡量精神世界。而他认为精神世界的丰富是极其重要的

•所以人生的价值到底在于什么呢?该怎么过?他找寻到了自己的答案 他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探索精神世界 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也算没白活。他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 用电影不断地祈祷着。我的答案呢 最近几年也慢慢有了一点轮廓 我希望能够做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人 帮助别人减轻痛苦获取幸福 总觉得精神上的治愈更重要更根本 我自己也要努力过得充实而幸福 成为别人提振心力的灯塔

•关于自由 他有很独到的理解。他认为自由是人精神世界中与生俱来的一部分,权利可以被限制被剥夺,但自由是无法被剥夺的。所以在自由有限的地方反而能看到自由思想的灵魂。 •造物主和我们小小个体的关系是什么呢?重要吗?看完他的分析觉得还是挺重要的。 小小个体若认为一切成就的取得皆为自己的努力 那么就会生出傲气 看不起看不惯很多人与事。若小小个体心中连接了神圣的造物主亦或称之为心中的道义。就不会自以为是了 会变得谦逊 会懂得感激 •人性中很崇高美好的一点在于可以为他人无私的奉献 但是现实生活中总有些人不会感激这些付出 反而是竭尽所能的利用索取压榨着别人的善良 并定义愚蠢木讷而大笑之。这种现象实在是让人感到失望和难过 很多时候自己也会因为观察到如此 而在行为上有所退缩 觉得不值得 但是我能意识到这是自己心力不够才会被干扰到

•最后一点分享对爱的理解 爱是一种付出和自我的牺牲 它如同艺术和诗意一样 可以被感知但没办法被诠释。如果你能说出一个具体的爱 那么那些终究都是会失去的而不是爱 如一件衣服 一个女人 一种气氛

写到最后 书店的灯火突然点亮了 嗯 是个完美的结尾

 短评

塔可夫斯基以影像做编年史,以其存世的八部作品作为时期刻度,自我解读电影本身与其生命的意义。因为本片的存在,使得错过影史神话的影迷可以有机会走进导演内心情感。从出生回归出生,探寻老塔的人生轨迹。老塔用八部作品遗世独立,而这部影像自传,就是在标记永恒。

3分钟前
  • 土嗨八贤王
  • 力荐

艺术是祈祷,我的电影就是祈祷文。艺术家是社会的良心,如果没有个人的自我表达,只能会越来越糟。存在的意义在于用自身的善来抵抗那些邪恶,作用到别人的内心之中。塔可夫斯基之子用爷爷的诗歌,父亲的录音照片剧本分镜图电影片段跟作品数量相等的章节完整的回顾和纪念了这位伟大的电影导演。素材都是经过高清修复,尤其是在片场的导戏和家庭私人的录像都很珍贵,自述部分也有些耳目一新的内容。《镜子》首映后坐在那里讨论的影评人他们什么也不懂,还不如扫地的大妈,根本就很难互相理解。前苏联的郊外小屋到放逐欧洲后的住处,结尾的返老还童让人感动。#金马56#

5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和老塔自己的片子一样,大睡,状态不好时真无福消受,等某天再看吧

9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聽大師講話已夠。就是佛家。沒有在講電影 都在講人生。人與大自然。人生的意義,只要想就已經不會墮落,只會成長。藝術都是無私的在寫祈禱文。

13分钟前
  • 尋找答案的人
  • 力荐

做得一般,创作生涯甚至有点太流水帐了,但是幕后影像和音轨资料非常珍贵。我是第一次看到Hamlet directed by 塔的视频资料。Myshkin!塔 is my weakness😭

16分钟前
  • JulianaFrink
  • 还行

挺重要的资料片,理解塔克夫斯基既不能离开他的作品,也不能离开他源于宗教与艺术直觉的哲思。他本身是一个极为本真的存在,对超验之诗的敬畏,对主体自由的唯心认知,对人精神内核的高度重视,都是以实际艺术践行的严肃方式作为承载,他所处的时代和境况让他势必比一般艺术家承担更多的苦痛,他的过去参与构建出梦境般的诗意影像,他的现在以牺牲的方式为电影艺术留下注解,他的未来则是在经受苦难和牺牲后仍然心怀对文明的希望。他无比温柔却又让人敬畏,这就是塔克夫斯基。

18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力荐

QY-354,没想到老塔的自述竟然到处都是干货,我有一种预感,老塔的一些言论截图会在社交网络上刷一段时间了。透过这些充满诗意的镜头和言语,系统地又拉了一遍老塔的电影,这部纪录片借老塔之口,告诉你他为什么拍了这些电影,跟他当时的想法,经历和时局有什么关系,看完之后让人又有一种重刷塔可夫斯基的冲动!可以作为老塔入门必看!

2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在放映前半程中我陷入了梦境,一瞬间的惊醒;后半程则一直非常猛烈的抽泣与喃语(好老塔

26分钟前
  • Geelong
  • 力荐

三塔集

3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电影院里掉落的手机声

34分钟前
  • Atsm
  • 推荐

2019威尼斯经典单元纪录片。老塔学必读必读必读,解决不少疑难问题。真的用料特别足,小塔尔科夫斯基手里真的还是有很多独家素材,还有难得一见的苏联时期几部片子的片场工作纪录片(以及“1983年戛纳丑闻”和老塔的发布会!!!!);但是离五星还是略差一点……形式上突出特点是全部用老塔的各种录音进行对自己创作和艺术观念的阐释(以及老老塔的几首诗作的朗诵),特别强调了宗教的巨大作用。另外,奇遇字幕组的翻译和后期可以送满分。

3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从纪录片本身,其实制作不算特别突出。但是,料确实足,而且不少独家内容,又有老塔评论音轨,还是很适合回顾导演职业生涯,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是老塔的自述录音剪辑,是解析老塔电影的评论音轨,也是描述童年生活、拍片经历、移居国外心路历程的口述自传。可以看到宗教对塔可夫斯基及其电影的影响之巨大,也可以目睹苏联官方对老塔的自始至终的打压,甚至派出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在戛纳电影节上不遗余力地诋毁塔可夫斯基。这令老塔无比失望并去国不回。除了自述录音,还有几部电影幕后纪录片、发布会等珍贵素材。

42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奶奶的,看得我倍儿感动。。。

43分钟前
  • 希尼莫
  • 还行

#BJIFF2020#【北京剧院】较为完整地回溯了俄罗斯著名导演塔可夫斯基的创作生涯及其艺术追求。老塔说:成年人有很多无法表达的情感,孩子可以很轻易地将其诠释清楚,即使他站在那里什么也不做,有时候孩子才是连接这个世界和超验事物的桥梁,对此我深表认同。老塔说:很多导演和艺术家,他们往往注重赋予作品强烈的感染力、视觉冲击、影像张力、及戏剧冲突,但是这很荒谬,作为艺术家,应当保持高度的理性和克制,这样才能看清事物的全貌,有更深入的思考,而不是为了自己的表达欲来彰显自身的与众不同,对此我深表认同。老塔说,有一次在一个讲座上,很多评论家云集,还有各路艺术家讨论他的一部作品,但是只有其中一个不起眼的阿姨说出了他作品的故事。老塔说:说达芬奇是画家是很荒谬的,他是诗人;说莎士比亚是文学家很荒谬,他是诗人;说贝多芬是音

47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当一个艺术家拥有了哲学家属性,他就有相当几率成为大师。

49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导演都是大骗子,尤其是在电影以外的时候~

54分钟前
  • 枯藤和老虎
  • 还行

有深度、有见地,却不乏宗教性的艺术观点。而宗教性,注定了这种艺术观点是排他的——而且并不像小津与今村的那种对照,那是一组对立而不排他的互补。你可以参考,可以欣赏,却不能认同。一旦 (完全) 认同,那就意味着你不可以再认同与之相悖的艺术家。

56分钟前
  • Hiina Kapsas
  • 还行

我命辞遣意,我雕心刻肾,我试图在可及之地,可触之处去截取老塔语意的半丝半缕,写一首可以翻译的诗,只因为……

5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电影不是一种纪录,而是一种梦幻。为什么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那么伟大,他在梦幻的空间里悠游自如,他并不诠释什么,问题是,他要诠释什么呢?他只是一个观察家,但他却让他的影像活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我穷毕生之力在轻叩那个梦幻世界的门扉——塔可夫斯基能够悠游自如的世界,却只能偶尔一窥其堂奥而已,我的大多数努力均未能如愿以偿……”——英格玛·伯格曼

1小时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