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妙想天开 剧照 NO.1妙想天开 剧照 NO.2妙想天开 剧照 NO.3妙想天开 剧照 NO.4妙想天开 剧照 NO.5妙想天开 剧照 NO.6妙想天开 剧照 NO.13妙想天开 剧照 NO.14妙想天开 剧照 NO.15妙想天开 剧照 NO.16妙想天开 剧照 NO.17妙想天开 剧照 NO.18妙想天开 剧照 NO.19妙想天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8:39

详细剧情

  未来,英国进入一个资讯管控的时代,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遭到监视。因为被认定为恐怖分子,巴托在家中被捕,而且逮捕过程严格按照流程。这个案件引起了档案局职员山姆•劳伊(乔纳森•普雷斯 Jonathan Pryce 饰)的兴趣。随后,他遵从母命,进入资讯管理局工作,得以进一步调查此事。
  山姆家的空调坏了,在他求助无望之际,电气修理工达脱(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饰)不请自来。他那一身武器装备,让山姆感到如临大敌。原来,达脱是资讯管理局通缉的要犯,他被指控的理由便是不遵守作业程序。随后,山姆发现资讯管理局对巴托案件存在不可告人的疑点,同事杰克(迈克尔•帕林 Michael Palin 饰)对此闪烁其词。于是,山姆决定一探究竟,其间他邂逅了梦中情人——吉尔•莱顿(金•格雷斯特 Kim Greist 饰),两个人并肩作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阴谋……

 长篇影评

 1 ) 回到我的巴西

不得不说,《Brazil》是一部让人头脑发胀的科幻。大量的隐喻和讽刺充斥着本片,但是,其主心骨却是显而易见的:对专制社会制度猛烈的嘲讽。 不过,恐怖的是影片中所表现的专制社会是一种没有独裁者的专制社会: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参与者,依靠制度来管理自原始社会就存在的非理性。那他们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导演Gilliam“幽默”的告诉我们:失败了。用Gilliam自己的话讲就是:“在这个制度中,每个人都又无辜的面孔,却都在参与着血腥的事。”所以主角Sam Lowry在梦中的那些怪物都用有婴儿笑脸的面具来掩饰自己,所以Sam最后发现自己一直与之斗争的打字机武士就是自己。 在这种专制社会中,最需要的就是无思想、无理念的小职员,将他们置于大量冗杂且无价值的信息中,将他们作为机器使用。这让我想起了早在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Frederick Taylor曾发起一项“科学管理运动”,内容主要是:管理的第一要务就是找出完成某种工作的“最佳步骤”,并推而广之。在Taylor看来,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事项都必须从中消除掉。这正是人类工业社会机械化的一种表现。而机械化恰恰等于制度化。 Sam是诞生在这种制度下的极端产物、超级幻想狂。幻想过度就等同于逃避现实。所以女主角Jill才会对Sam冒出一句“现实一点吧!”可是,无情的制度最终还是将这点儿珍贵的幻想压榨到彻底不存在。最终,人类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成为自己一手制造的制度下的笼中物。原来,只是在绕圈子。这其实正是Gilliam想映射的“现代社会的生存悖谬”。

 2 ) 看《1984》时常常想起的片子

看这部电影一直一种荒诞又无奈的既视感,想了半天觉得是有着阅读卡夫卡小说的感觉。梦中主人公的翅膀让我想起希腊神话中因飞得太高,被太阳熔化了蜡做的翅膀而死亡的伊卡洛斯(Icarus),不知道导演原本有没这个寓意呢。

 3 ) 一个残酷的悲剧故事

不能简单视为批判体制。

反乌托邦的成分并不算高,更明显的是对极端化的繁文缛节和官僚主义的批判和讽刺,这个很多人都在说,但我在其内核看到的更多是希腊式的个人悲剧。

1频繁出现的梦境场景显示出主角是一个沉溺于梦幻和妄想的人,而对家庭关系的疲于应对,事业心的缺乏,甚至说自己没有希望愿望梦想,都显现出他的厌世心理。

2似乎对一切都没有兴趣,只会照章办事的主角,被驱动的根由却是在现实中看到的梦中女孩。另一方面,不按规矩办事的电气工程师tuttle那如游侠般的身姿也与他梦中那个英雄主义的自我发生了共鸣,让他开始怀疑程序和体制的正确性。

3女主原本没有展示出任何对抗秩序的意识,只是想为邻居讨回公道的正义感。这里面固然有误会,但也是因为男主那英雄救美式的浪漫妄想,让他做出冒用身份和硬闯关卡的行为,急于求成无视规矩,反而让女主惹上更多嫌疑。另一面,以为女主被抓而陷入焦躁的他开始彻底无视工作程序和外部社会的压力,被身边的所有人拒绝的他在报复式的发泄中意外破坏了管道系统(要知道这会给多少相关市民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4他最后为了能跟女主私奔归隐田园而铤而走险的伪造死亡证明,才最终导致自己被抓女主被害,这里面很大成分也是他自己的责任。尤其是把女主带回母亲的房子之后,他没有跟女主解释和商量,就让她藏好由自己去解决,完全体现出一种大男子主义妄想倾向,当然在他成功之后,这种妄想得到了短暂的满足,而之后就是纯黑的悲剧结局。

5在得知女主死亡和无法改变一切的绝望打击之下,他也失去了活在现实中的唯一理由,无法再面对这惨淡的现实,他陷入梦幻和妄想中再也无法醒来。(某种意义上我想起了十年后庵野秀明的EVA……)

换言之,如果没有主角的错误干涉,或者一个更加理想化的真正英雄式的主角,女主完全可能得救,就算被人抓住,也不一定就会做出恐怖分子或同伙的论断,是主角的干涉让事情变得更糟,这才是他最不愿意面对的现实和悲剧性的根源。

其实从朋友被击毙,而他逃出之后炸毁了整个大楼,就大概猜得出是梦境了,因为那意味着主角从一个厌世者发展成为一个反社会者,只要是维持这个社会体系的人,就没有无辜者,可以丝毫没有愧疚的下杀手,哪怕里面还有很多无辜的普通人如清洁工……但整个故事让人感觉他还没到这一步,只是有反社会的思想萌芽,但如果他真的逃出去且看到女主惨死的事实,情况又难说了……

最后, 这个故事让人觉得不太满意的一点就是开头就在铺垫的爆炸案以及tuttle到最后没了下文,显得有些松散(我还一直觉得他给主角家供暖系统安装的那个东西是不是会引发爆炸的装置,而结果来看还是中央服务站做的事更有破坏性……)

但想来这样或许更加突出悲剧性,主角也只是无法适应这个冷酷时代而被摧毁的天真灵魂之一,而真正在试图改变时代的“恐怖分子”或“革命的势力”,甚至都没有出现过,主角只是个倒霉的小人物。(想起鲁迅先生所说,不革命的或被当做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被当做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

所以这电影其实是在讲一个小人物对单纯生活的美好向往被一个太过复杂冷漠的机械化社会无情摧毁。小人物既然无法对抗时代,那就只会变成一个“无法适应社会而被淘汰”的失败者。

这悲剧的表面是对荒诞现实的讽刺,但背后却充满了对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无力感。


新发现:妙想天开和倩女幽魂的呼应关系

以前看倩女幽魂的时候就觉得整个世界观背景的设置非常超现实,那是一种跟常规古装剧都不同的极度混沌,今天被这篇影评点醒,其中提到“用飘动的纱幕渲染女主的美”原来并不是从倩女幽魂才开始用的,突然发现两部作品还有很多呼应之处:比如宁采臣跟本作中的公务员一样,都是一个除了三观正常之外没啥能力的小人物,在这样一个正常人难以忍受的时代和现实显得无所适从,于是遁入幻梦的世界,围绕爱情邂逅和女主身份展开的大冒险,而帮助男主的同样是大叔侠客,燕赤霞跟妙想天开中达脱的形象也有相似……

这部神片现在感觉更神了!

时间点来说,倩女幽魂比本作迟了两年,受到影响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还有发现其他呼应的欢迎补充!

 4 ) 《1984》的颠覆性改编

关于小说《1984》,许多看读完都是十分沉重的。

作为20世纪“反乌托邦三部曲”中最为闻名的一部,《1984》自然成为了电影改编的目标题材。早在1956年,也就是小说出版的7年后,迈克尔·安德森就拍了最早的一版电影。

然后到了1984年,也就是小说故事中所发生的年份,如果没记错的话。迈克尔·莱德福特地在那年把自己的翻拍作品搬上大银幕。

两版电影都相对贴合原著,一版黑白,一版彩色,口碑都还算过得去,不过相比原版小说的地位和主题深度,都无法匹配。

其实,在1985年有一部反乌托邦电影,可以视为是《1984》的一次非正式改变。这是一部在反乌托邦电影领域里,很容易被忽略的一部作品,其导演特瑞·吉列姆,在10年之后的1995年拿出来科幻穿越经典《十二猴子》

这部作品是《妙想天开》。与小说《1984》不同,许多观众看完之后是悲喜交加的。

电影的英文片名是《Brazil》,如果不查阅一些背景资料可能很难搞懂为什么要叫“巴西”。不过听过一首经典音乐“Aquarela do Brasil”就会很快明白为什么,因为影片在第8分钟的时候用了这首曲子做配乐。

“Aquarela do Brasil”在1939年发行,在1942年被迪士尼动画电影《致候吾友》作为配乐使用后全世界闻名。

《致候吾友》“巴西之旅”篇章中,巴西是一个梦幻而自由的地方,那么特瑞·吉列姆《Brazil》这个片名的意思就很明显了,“Aquarela do Brasil”可以表达出电影的几个主题词,荒诞,梦幻,浪漫,悲伤等等。

1.荒诞

《十二猴子》《妙想天开》一起奠定了特瑞·吉列姆的未来主义风格,他的未来世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老式”的未来科技

②人物浮夸前卫的造型打扮

③完全不依靠电脑特效

就是这么一个没有大场面特效,没有华丽高科技的未来,却充满着讽刺和戏谑。

男主角和母亲一起吃饭时,遭遇恐怖袭击的那场戏。有人被炸伤倒地,场面十分混乱,一旁演出的乐手却还有心情继续拉着提琴,男主角和他母亲则是若无其事地继续吃饭,好像身后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有人不幸受伤不去帮忙就算了,居然还能心安理得地吃饭。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情节,特瑞·吉列姆把这个未来社会的冷漠和黑暗做了重要说明。

“表格”是片中重要的隐喻。

开场警察抓捕疑犯Buttle先生的时候,就要求Buttle夫人填写表格;

在女主角去申诉错误拘留的时候,要经过一系列繁复的流程,才能得到申请表格;

男主Sam Lowry找中央服务站修空调的时候,修理工没有27B/6文件不能进屋。

这些表格代表着社会的规章制度,严格来说是强权,多数人一点都不敢违反,《妙想天开》里的人都这么做了,结果呢,人与人之间没有半点人情,社会变成了《1984》里的白色恐怖。

另外,电影里的道具也非常带有讽刺意味。

“Mini版”电脑屏幕,需要一个“放大镜”配合使用。

“Mini版”公车,需要整个车盖打开才能勉强进出。

这么设计的意图也很明显,就是要让观众更主观地体会到什么叫“压榨”。

2.梦幻

关于《妙想天开》的“梦幻部分”,是非常不讨好观众的部分,类似于姜文的《一步之遥》,“想象”的部分某种程度上是导演的“自嗨”。

所以对于Sam Lowry的梦境不断穿插,打断主剧情叙事的做法,实在是有些莫名其妙,褒贬不一。

不过不可否认特瑞·吉列姆通过这场断断续续的梦境很奇妙得塑造了Sam,虽然他身处在一个人民被严格管控的反乌托邦社会,但在他的潜意识里面,自己是一个“超级英雄”,英雄救美,敢于与恶势力做斗争。

他骨子里就是这么一个人,所以后面的剧情才能合理进行。

对比现实和梦境两部分,可以发现两边的剧情实质上是一样的:

Sam遇见梦中情人,却被大魔王拆散。Sam没有认命,而是选择寻找情人,与大魔王进行抗争。而那个大魔王,就是代表着强权。

遗憾的是,现实和梦境的结局截然不同。

梦境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骨感的。

3.浪漫

《妙想天开》背景设定在遥远的未来,英国进入一个资讯管控的时代。故事以Buttle先生被抓捕为导火索,讲述了“公务员”Sam Lowry的“觉醒之旅”。

一开始在档案局工作的Sam被上司紧急召唤,他发现情报检索司出现了一个错误,原来Buttle先生是无辜的,真正的罪犯叫做Tuttle,不知道是谁打错了一个字母,导致了这场乌龙。

为了不让上司被黑锅,Sam卷入了这个乌龙事件当中。其间,他遇见了自己的“梦中女神”,以及电气修理工Tuttle。

Sam因为其灵活的头脑,不受规章制度局限,深受其上司重用。然而Tuttle和梦中女神Jill Layton的出现,令到这起他本来能hold住的事情变得不受控制。

奥斯卡影帝罗伯特·德尼罗饰演Tuttle,这个角色代表着一种反对体制压迫的不羁力量,他的一句台词“我们在同一条船”话中有话,暗指他和Sam是同一种人,不屑于盲目遵循规则的人。

可能不少人都是冲着罗伯特·德尼罗才看这部电影的,海报上他的名字和主演并排。但这大概只是宣传方为了票房才这么干,实际上罗伯特·德尼罗只是客串演出。

他没有抢Sam的戏份,不过仅仅10分钟左右的表演,他就成功塑造了一个痞子修理工的形象,完全颠覆了自己之前的“黑帮大哥”气质。

梦中女神Jill Layton代表着人类最感性的部分,爱情。这是影片中最浪漫的部分。

与小说《1984》一样,爱情是促使主人公“成长”的关键因素。《妙想天开》里的Sam一样是“公务员”,也是因为爱情的驱使,而开始偏离体制,走上一条“不归路”。这个故事线与《1984》是相近的,只不过是女主角的身份改了,大环境改了,表达方式改了等等。

特瑞·吉列姆毫不吝啬地修饰爱情的部分,他把Sam的梦境直接拍成了一个英雄救美的浪漫爱情片,现实部分的浪漫程度其实也不亚于梦境,尤其是Jill Layton带上假发的那场戏。

能遇见自己的梦中女神,并且和她一起冒险,为了她不顾一切,难道这还不够浪漫吗?

只是,人类并不只是感性的动物。

代表着理性的规则和体制,往往会和代表感性的爱情相冲突。这场冲突,可以看作是《妙想天开》的核心部分。

4.悲伤

冲突的结果,是一场悲剧。

《妙想天开》以一种喜剧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悲剧,影片中随处可见“笑中带泪”的情节。

母亲的整容手术是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产生一种怜悯之情。大概中老年观众会有更深的感受。

两位被整蛊的空调修理工,他们的遭遇可以博得观众一笑,但其实他们何尝不是体制内的悲剧角色。

最后的结局,特瑞·吉列姆也是用一种喜剧的方式来表达。

要把这个结局看作是《1984》的结局也未尝不可,所以看过《1984》的观众再看结尾部分,会有一种奇妙的感觉。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补偿机制,Sam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痛苦,所以他需要一些“喜剧”的内容来“补偿”。

其实电影完全可以在欢快的部分戛然而止,母亲如愿以偿地重获美丽容颜,Sam则与女神Jill Layton远走高飞。即便多数观众都能知道这不是真的,但是特瑞·吉列姆没有这么做,他还是用了一个强烈的反转,把观众拉回到可怕的现实当中。

可能他觉得,既然是乌托邦电影,自然是要给出警示才行。

有些现实,就是这么令人绝望。当然《1984》更加绝望,所以警示作用也更大。

也许我们只能在一些“虚假”当中获得心理补偿,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叫电影的东西。但是我们不能到了结局还一直沉醉其中,我们必须抽身出来,面对现实,于是特瑞·吉列姆才选择让观众和Sam一起“回到现实”。

而就算他不这么做,《妙想天开》仍不失为一部惊艳之作,里面天马行空、精妙绝伦的创意,正是如今超级英雄泛滥,被视觉特效技术所淹没的科幻电影所需要的“推进器”。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谁控制了过去,谁就控制了未来;
谁控制了现在,谁就控制了过去。
——《一九八四》

 5 ) 写不下的短评:《妙想天开》

①故事:犬儒主义的真理部官员男主和正义平民女主因女主的一次上访而走在一起并试图逃离整个1984体系(然而最终失败)的故事。从结尾以及男主梦中提前梦到女主与行刑官模样似乎能推出这个故事完全是受刑男主的幻想。

②调色质感和《玩乐时间》类似,冷漠中带着些许玩乐趣味。不过比起后者该片更多了些冷漠少了些玩乐。

③大量黑色幽默。印象深刻的段落有:老板离开后忙碌工作的员工和氛围瞬间变得一片慵懒;男主临刑前各种官员念着他的“罪状”,说着说着开始热心真诚又一本正经地聊起如何减小他死亡的财产损失和如何选择死亡保险;各种声画对立(如男主与母亲+她朋友聚餐,桌上、配乐都是其乐融融,后景却是不断爆炸和手忙脚乱的服务员;结尾男主坐在受刑椅上冰冷的大远景配逃逸主义/欢乐的配乐);接近结尾的片段:两个行刑官突然将头从画外伸入男主和女主逃到世外桃源的画面内,与此同时美好的配乐被突然中断,这制造了荒诞感和黑色幽默。

④电影具有很高的布景和设定水平。场景中的各种高科技(自动化)(生活)用品【如男主起床准备出门工作那段;男主母亲拉脸那段;打字员用机械手打印出自己监听的内容那段】和大量管道与弥漫的蒸汽渲染了反乌托邦的冰冷气质。

⑤男主逃亡那段有些梦逻辑的段落设计的很有想象力,比如:男主钻进母亲好友的棺材后掉进一片黑暗的深渊;为了躲避巷道前后的丧尸(?),男主躲进墙上的门里(也就是墙内空间)并用身体抵住门,然后过一会儿发现自己已经在逃离这个地方的车上了。

⑥电影大量使用(大)远景镜头和高角度镜头来渲染人物的渺小与被压迫,比如男主第一次进情报总局和看自己办公室两段、带女主离开被警察包围的现场那段、以及最后的受刑片段。

⑦用飘动的纱幕渲染女主的美(比如男主的几次梦境的片段)。不是什么稀奇的技法,只是之前一直以为这种方法是《倩女幽魂》开始用的,所以记录下。

⑧作为黑色幽默的情节喜剧(dramedy),各种支线(如塔托和俩电气修理工)和过渡(男主的工作日常与想法)在节奏上有些拖拉/离题;表演也没拿捏好情节剧与喜剧的融合点/平衡,一会儿情节剧一会儿喜剧有些断裂。

 6 ) 《妙想天开(Brazil)》:官僚制度下的生活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94996062.html

Brazil (1985)

这部电影很早就下载了。最早下载得是RMVB版本,那是在2005年左右。下载后一直以为是一部美洲电影,就放着没有看。在看了《巨蟒与圣杯》、《布莱恩的一生》与《十二猴子》后,我才知道本片是一部打着“巴西”名号的英国电影。于是,2011年重新下载了720P版本准备一看。谁知道最近又出了导演剪辑版。哎,我只好洗版重下。细细算来,本片下载三次将近七年之后才将它看完。真坎坷啊!

电影讲述一个男人在圣诞节的故事。男主角在情报部档案司工作,在梦中经常梦见一个女人。情报部在圣诞节那天抓错了人,给男主角的上司添了很多麻烦。为了帮助上司,男主角去被抓错人的家中善后,却意外发现梦中的女人。男主角马上回到情报部去查女人的资料,但是只有检索司的人才有权限。男主角只好同意母亲的提议,升职到检索司工作。在检索司朋友的帮助下,男主角拿到了女人档案。同时,男主角在办公楼中遇见了那个女人。在与士兵经过一番紧张的对峙后,男主角疯狂的向女人示爱,这让女人很困惑。随后,男主角因为恐怖爆炸被送回检索司。回到家中后,男主角还发现因为他让逃亡水暖工修理空调,而遭到正式水暖工的报复——房子被征用,他没有地方住了。男主角一筹莫展时,逃亡水暖工帮男主角报复了正式水暖工。这时女人找到男主角,两人就来到男主角母亲家躲了起来。之后,男主角盗用情报部副部长的名字清除了女人的记录,让女人“死”去。两人以为可以开心的在一起了,但是情报部很快以各种罪名逮捕了男主角。最后,男主角在情报部副部长和好朋友的折磨下疯掉了。

看这部电影前我对它期望很大,可是电影并不如预期的那样好,所以看过之后我对它失望也很大。本以为这部电影会像《十二猴子》一般在思想上、逻辑上、科学上给我带来相当大的震撼,可是我错了。本片不过是一部有着政治隐喻的幻想片,它连科幻片都算不上。此外,影片的观赏性也不好,情节松散、结构混乱,电影看起来非常费力。影片只有两处亮点,一是它对于高度集权的、官僚成风的社会现状的描绘,一是片中世界影像风格的设置与描绘。

导演剪辑版时间不短,时长达到142分钟,但是全片只讲述了三个方面的故事。第一个故事是男主角寻找女人的过程,以及两人对情报部抓错人的行动。第二个故事是男主角空调维修,以及男主角与三个水暖工之间的纠纷。第三个故事是男主角母亲及母亲朋友的整容。在这三个故事中,真正为主题服务的只有前两个。在这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在一个政府部门一手遮天、高度集权的社会中,普通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做任何事情都有规章制度,有着划分详细的部门,办事需要填妥各种表格,甚至做一个犯人都要自己出钱给政府!同样的,修空调也有着繁琐的制度,需要填写各种表格。就因为如此,竟然使得一个水暖工为了逃脱文书工作选择当“通缉犯”!可见,片中的社会把人逼成了什么样子。至于电影讲述的第三个故事,则与电影主题无关。透过两个女人疯狂的整容表现出的不过是社会的疯狂与极端——女人为了年轻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身体!当然,这也反映了片中社会的荒诞。

从以上三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电影想要表现的内容。编导运用夸张、黑色、荒诞的方法塑造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在这个社会中人人都是制度的奴隶,即使制度制定者与执行者也不能幸免。每一个人都受到各种制度的约束,而且这些制度是官僚的、繁琐的。在这样的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没有自由、都没有梦想、都没有希望,甚至还有可能丧失生命。比如被抓错的人,或者是生不如死的男主角。总之,本片通过这个“妙想天开”的故事含蓄的讽刺了极权社会与官僚制度,同时这些也是对现实世界某些国家的隐喻。我在看过影片后,只想感叹一声:现在的生活真美好啊!

影片另外一个亮点就是片中黑色、阴暗的城市风格。影片中的城市是极端工业化的,随处可见的管道、阴霾的天空、诡异的建筑、机械式的城市设施,以及不见绿色植物的城市环境,等等。这一切营造出一种末世的影像风格,恰如其分的衬托出电影主题——世界是没有希望的,也是没有光明的。通过资料知道本片风格借鉴了德国表现主义,仔细观察的发现确实如此。情报部的两座办公大楼的风格及室内装潢最为突出,它们就如《大都会》中建筑的翻版一般。回想本片导演Terry Gilliam的其他电影,发现本片的影像风格是他比较偏好的,类似的风格在《十二猴子》中体现的更加明显。总的来说,Terry Gilliam独特的个人风格在本片表现的非常明显,也是给观众印象最深之处。

至于在片中占据不少篇幅的男主角梦境,我却理解不透。男主角古怪的梦中,他幻想着英雄救美,可是最后他发现最大的恶人竟是自己!这些场景编导是要表现什么?表现男主角内心的阴暗?还是想表达男主角对女人的爱?或者,这只是梦?在我来看,这段情节的设置是没有必要的,它与影片的主题并无关系,就像男主角母亲与母亲朋友的整容一样,可有可无。

影片还有不少缺点,比如情节突兀,节奏时快时慢,主题不统一等。比如,前面说过的多余情节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它们既不能深化主题,也不能增加故事可看性,更会扰乱观众对于电影的理解。这样冗余的情节,就应该删掉。此外,影片后半段的故事不合理之处太多,而且与前面脱节。比如,男主角对女人说我爱你就非常突然,正常人怎么可能突然就表白呢?而且女人竟然还不反对,默许男主角,这更让电影难以理解。还比如,女人如何找到男主角家的?女人为什么愿意与男主角上床?这些都是没有来由的。看着这些突如其来的情节,让我越看越郁闷。情节也太扯蛋了吧!难道这就是网上评价非常优秀的“好”电影?哎,认为本片好得人品味真不怎么样!无论如何,本片只是半部好电影,当男主角从朋友办公室出来后,电影余下的部分就不合常理了。

影片拍摄方面不多说了,前面已经夸得不少了。因为本片最突出的就是电影的画面与风格,这些都是服装、布景、道具、场景设计的功劳,没有完美的各个环节,这方面是不会如此优秀的。电影音乐则比较普通,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

演员方面同样普通。男主角Jonathan Pryce样子一般,表现中规中矩,本片男主角这样疯疯癫癫的角色演绎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他也就没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女主角Kim Greist则是美丽不可方物,尤其是长发时,太漂亮了!堪称是金发尤物。不过听说本片导演Terry Gilliam不待见她,删了很多她的戏,可惜啊。Kim Greist也没有红起来,很少看到她出演的电影。好莱坞真是一个浪费美女的地方,有多少美女还没出名就老了?其他人都是龙套,不说也罢。

总结一下。这是一部如《V字仇杀队》一般的政治隐喻片,只不过比它早了二十年。电影中除了让人惊叹的世界观与画面外,其他方面很平庸,甚至可以说它很烂。看来Terry Gilliam还在成长阶段,十年后他才拍出真正优秀的电影——《十二猴子》。

Kim Greist

Kim Greist

序列:0729

Brazil.1985.Director's.Cut.BluRay.720p.DTS.x264-CHD

2012-02-2

 短评

最好的反乌托邦电影。用最简陋的特效做出了最卡夫卡式的寓言,妙想天开的科幻设定包裹着一个与体制对抗、英雄救美的爱情迷梦,看完真是悲喜交加啊~!! (电影里那首歌原来就叫Brazil,sigh...)

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一个真理部公务员与上访女的爱情故事

10分钟前
  • shizhao
  • 推荐

重看,每一秒都在被无与伦比的Production Design震撼,末尾还有段敖德萨阶梯致敬三连;表现主义的压迫式乌托邦,复杂的管线如同城市巨兽的肠肚,弥散的蒸汽则是它无情的吐息。巴西到底在哪?巴西可以在巴西,巴西也可以在任何地方:那是碌碌庸常中的心之所向,是无尽高压下的些许放松,是抵抗拷问的最后防线。巴西或许近在咫尺,但终究远在天涯,在一个私自维修管道都被视为犯罪的世界里,只有繁文缛节的官僚主义才是正常。

1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1984!简直是完美的商业片范本,做足的科幻背景和风格化极强的场景设计,刻画了一个完美的荒蛮世界。而本片的精华则是贯穿始终的英式黑幽和星星点点的超现实元素,令本身偏弱的故事本身加入了丰富有趣的细节,讽刺官僚主义和消费主义以及更多,可谓是一部惊艳之作,客串的德尼罗先生全场最酷。

13分钟前
  • TWY
  • 推荐

【B】特瑞吉列姆是一个被太多人忽视和低估了的导演

16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反政府,反体制,反乌托邦,反集权政治,反社会机器,自动化恐惧症,警世,空想自由主义......卡夫卡式,赫胥黎式,《1984》新篇.....荒诞cult,后现代夸张,超现实科幻.....”

20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如果你喜欢这部可以填一份表格,我们会给你收据。

25分钟前
  • jumbu
  • 推荐

导演疯了,对荒谬混乱的表达影像绝不屈从于文字,还好有半点知识积淀,反乌托邦的主题大概是这样,像进了卡老的城堡。看完字幕起才觉出是好电影

29分钟前
  • 阿廖沙
  • 推荐

天才之作,1985年的《1984》。场景的营造没的说,世界观、各种设定都很有想象力,关于制度和自由的题材,屡见不鲜,但本片确实有其过人、独到之处,必看。

31分钟前
  • RD
  • 力荐

喜欢什么呢?音乐。病。还是金刚式的臆想?道具。风。拉风。就像看12猴子时一样,这个导演的科幻片有悲悯情绪。很好。

35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吉列姆天马行空荒诞夸张的反乌托邦脏科幻。对压抑枯燥的极权主义与官僚体系的描摹与男主英雄救美的幻梦构成鲜明对比。原始而庞驳的管道与中老年妇女的拉皮崇拜彰显技术统治的乏味可怖。管道送信同[1984][偷吻],结尾围捕致敬敖德萨阶梯。炸毁情报部大楼后的漫天文件与德尼罗被纸片粘没消逝。(8.5/10)

3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癫狂隐喻,后半段虚实相映渐入佳境(梦中搏斗犹如堂吉科德),想象力非同一般,各种致敬大都会。

3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本以为像这种1984系的基本都四星以下,没想到这部惊艳,五星也不够。电影与文学毕竟不同,大多数反乌托邦都过于刻意,把规则/设定看得比天大;吉列姆完全不同。他的世界确实异想天开,更接近“幻想”,没有明确的规则束缚,从而直抵文化和文化的边缘,活脱而奔放,又有戏谑的残酷在。结尾极棒。

4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同样是幻想片 对于其它一些比如“黑店狂想曲”我觉得本剧缺乏的是幽默感 虽然能感觉他所想批判的 但我没有耐心倾听完毕

44分钟前
  • 阿门
  • 较差

反乌托邦、反体制及向大都会致敬都毋庸置疑的.但这个片子本身的节奏有问题,插科打诨、刺激火爆的无用戏码造成了主要情节紧缩.人物塑造上即使类型顶着cult之名,也无法认为表演真的精到.准确说是一部设定好过剧情的片子,梦中的骑士、大将影武者和楼房般的石壁等,到处都是隐喻.最后八分钟加星

48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事实上豆瓣上的年份不对,本片最早的上映时间是84年,美国才是85.1984年这个伟大的日子里多少反乌托邦作品为了纪念乔治奥威尔而紧赶慢赶出一部部惊世骇俗的作品。话说RobertDeNiro的出现简直带着一股彩蛋色彩……但是IMDB基本上不会让我失望,好吧我指的是基本上……本片还是

51分钟前
  • 中雪君
  • 推荐

不看这部电影会终身遗憾的,疯了

52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真想为吉列姆起立鼓掌!表现主义电影和表现主义绘画的完美结合!一个仿佛朗的大都会、蒂姆波顿的哥谭和银翼杀手的洛杉矶杂交而生的城市!真理部在偷看电影的公务员身上变得前所未有地鲜活。他创造宇宙的能力太强了,虽然后来的《零点定理》和这部的氛围略相似,但真的是每一部电影都有一个完整的、可无限延展于银幕空间外的look,给他的道具布景部门工作该多有趣啊!那些战后随处可见的宣传欣欣向荣的海报,老房子里四下蔓延的管道如封印在墙里的一窝蛇怪,士兵步下台阶的镜头无比波将金,现实与超现实,复古与未来感,我被这visual迷了双眼,连剧本中的cheesiness都可爱无比了。

55分钟前
  • 烤芬
  • 还行

吉列姆在他的《巴西之战》一书中解释了片名的来由。当时他住在威尔士的吉尔伯特港,“此港乃是一座铁城,到处为灰蒙蒙的铁砂尘所覆盖,就连海滩也都泛着黑色,日落时分,异样美丽。如此强烈对比使我遐想联翩:一人正静坐于暗沉沙滩,身边的便携收音机正播放着奇怪的逃避主义拉丁歌曲,名曰:巴西。音乐使人沉醉忘我,让周遭世界不再那么灰蒙。”

57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深深的觉得应该看了影评再去看 一大堆消化不能的符号

6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